《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精選12篇)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1
文言文閱讀作為高考語文測試重點、難點部分,因其內容陌生、題型固定、設題靈活,對于考生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荔枝圖序》閱讀答案,旨在讓同學們更好的把握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和收獲。
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①如橘,春榮②;實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④;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釋 :①華:花。 ②春榮:春天開花。榮,開花。 ③朵:指眾多果實聚在一起,俗稱“嘟嚕”。 ④繒(z ng):泛指絲織品。
導讀:這是一篇說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個字,不僅寫出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而且還寫出了摘下后短期內的變化情況。讀此文,可以進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進一步理解楊貴妃何以愛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馬加鞭運來滿足她的欲望了。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荔枝生巴峽間( ) 2.樹形團團如帷蓋( )3.春榮;實如丹( ) 4.殼如紅繒( )5.漿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 ( )
二、翻譯
1.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這是一篇題畫的文章,屬說明文。主要運用了___、___的說明方法。它寫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寫了摘下后短期內的___情況。在當時,的確是一般遠離產區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詩人,字____,號____,著有《白氏長慶集》。
文言文《荔枝圖序》閱讀答案,僅供參考:
一、1.四川湖北一帶
2.車上的帷幕和篷蓋
3.丹砂一般地紅
4.泛指絲織品
5.酒漿
6.那樣 它的實際情況
二、南賓太守白樂天讓工吏作畫并且親自寫下了這篇序,那是給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樣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過了一天、兩天、三天后的變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 列數字 出處 外形 味道 變化
四、唐朝 樂天 香山居士
文言文《荔枝圖序》譯文,僅供參考: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帶,樹的形狀團團像車上的帷幕和篷蓋;葉子像桂樹葉,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開花;果實像丹砂一般地紅,夏天成熟;眾多果實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殼如紅色絲織品;膜如紫色的薄絲;瓤肉瑩白像冰雪;漿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樣,它的實際情況超過它。如果果實離開樹枝,一天變顏色,兩天香變了,三天味變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離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太守白樂天讓工吏作畫并且親自寫下了這篇序,那是給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樣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過了一天、兩天、三天后的變化的人看的。
這篇“文言文《荔枝圖序》閱讀答案”是由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2
課后反思
《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介紹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1、了解“序”,認識荔枝。2、夯實基礎,準確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3、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學會賞析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邏輯順序的寫作方法,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比如:
1、北方農村的孩子基本沒見過荔枝,更不用說品嘗過了。面對這一問題,我在課余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去多媒體教室欣賞了一組荔枝的圖片,讓學生們對荔枝有個初步了解,這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2、七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觸說明文,他們對說文明的基本知識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課堂上,我按照荔枝的“產地——樹形——葉——花——果實 ——核——殼——膜——瓤肉——漿液——色、香、味”的寫作順序來講解課文、書寫板書,這既介紹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邏輯順序,又便于學生們記憶背誦課文。
3、學習運用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是整個課程的難點。于是我安排學生們進行模仿寫作,這一方面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者語言的準確和優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荔枝圖序》共用兩課時,我感覺學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學能敘述出文章主要內容并當堂背誦課文,這說明了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序、認識荔枝
2、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3、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點:
1、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2、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引入 有家里開水果店的'嗎?有喜歡吃荔枝的嗎?
請一位吃過的同學給大家介紹介紹好不好?
其實很多的詩文里都寫過荔枝?(楊朔的《荔枝蜜》贊道“荔枝也許是世界上最鮮美的水果”;蘇軾的《惠州一絕》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流露出對荔枝的的喜愛;杜牧《過華清宮》中嘲諷“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是唐明皇為了取悅楊貴妃,不惜國力民力特快專運鮮荔枝進宮,卻也可見鮮荔枝的的難得)
2、激發興趣 出示新鮮的荔枝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今天,鮮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貢品,我們蓬安也可以買到,跟我們那位同學的介紹的一樣,紅色、圓形、味道鮮美同學們想嘗一嘗這果中珍品嗎?不過老師有個條件,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完成的學習目標后再請大家吃,好嗎?大家有信心嗎?
3、引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板書課時少寫一個“序”字讓學生發現并且強調不可少這是一種文體(一)、介紹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燈二]
二、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演示幻燈一]基本目標:
1、了解序認識荔枝
2、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3、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提高目標:
背誦課文
三、圍繞目標學習
(二)、朗讀
一遍
范讀(字詞)
弄清字詞[演示幻燈三] 在書上劃出重點注釋來
繒(z ng) 綃(xi o) 醴(l ) 酪(l o) 華(hu )
二遍
自讀(翻譯)
結合注釋和實物疏通文意,小組內交流,教師答疑,找一位同學到展示臺給大家剝荔枝并加以介紹。
強調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實過之,圖、書蓋為不識者及識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燈四]學生齊讀譯文
三遍
抽讀(想象)
其余同學閉上眼睛想象有關荔枝的畫面
同學們聽得認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閉上眼睛出現的畫面。
老師的腦子里也有幅畫,請看[演示幻燈五]以后大家要多進行這種訓練。以提高我們的想象能力。
四遍
讀畫(創作)
分成兩個組愿意畫畫的同學為 一組根據課文內容創作一幅《荔枝圖》不必面面俱到,一枝一葉,一花一果都可以,有愿意上來畫的嗎?其余同學為一組快速讀課文十遍,劃出重點字句來。看誰先成!將學生的畫展示
小結:畫得真不錯,即使白老先生在世也會頷首贊道:后生可畏。
學生讀出劃的重點詞句
小結:劃得也不錯
通過上面的閱讀我們已經心中有樹——荔枝樹,接下來 我們重點探討一下短文.寫作上的正些妙處。
(三)、思考討論
1、學生質疑,互相討論,師巡視答疑(同學們四個同學為一組可以自已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全班一起來)時間5分鐘
有問題嗎?
2、剛才同學們討論很認真解決了不少問題接下來老師再強調下作者在.寫作順序和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圍繞目標質疑,重點提示并讓學生理解[演示幻燈四]
(1)、根據所劃的重點字句弄清文章第一部分各句的說明對象?
全文共兩段第二段介紹.寫作目的
第一段具體介紹荔枝,剛才劃橫線的重點詞句就是作者的說明對象,都有哪些方面呢?
(2)、根據所劃的重點字句弄清說明的順序。(體會清晰的條理)[演示幻燈五]
在對荔枝進行介紹的時候,作者運用了高超的攝影技巧,
首先是一個遠鏡頭群山起做一片蔥蘢,這就是荔枝的產地(生長的環境)
接著鏡頭推進,枝葉繁茂的荔枝樹開花結果。先從整體上介紹樹形,再從細處介紹樹葉、花朵、果實。同時又按照冬春秋的時間順序
然后一個特寫鏡頭定格在果實上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層層剝開荔枝依次介紹了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最后來一個花絮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介紹了荔枝離開本枝以后的變化
從整體到部分,從外到內,以及時間先后的順序,遵循了荔枝的生長規律及其固有特色。本文是一幅畫上的的題詞,又似一篇植物標本說明。
(3)、后面加點的是作者所作的比喻,閉上書填出來[演示幻燈六]
根據所劃的重點字句弄清文章主要采用哪種方法來說明荔枝的?有什么作用?(體會語言簡潔而富于表現)
為什么用這么多的比喻呢?唐代交通不發達,很多人只聽說過而沒有見過或品嘗過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十種物體設喻。用帷蓋、桂、橘、丹、葡萄、枇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十種可感知的美好的東西使人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每個比喻與荔枝本身的特點貼近,使人如見其形,如品其味。同時這些比喻已遠遠地超出了畫面荔枝的生長,味道,離開樹枝后的變化再加上“--如--”的句式反復出現,使文章語言簡潔,但極富表現力,給我們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3)、善設波瀾、曲折起伏;總括句“大略如彼,其實過之”是對前面介紹的小結,卻讓人產生“荔枝不過如此”的心理,“其實過之”又化實為虛。用模糊的語言,激發我們去想象荔枝的美;緊接著陡轉直下,講荔枝的不易保鮮:“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語氣急促讓人遺憾,實際上是為了增加對鮮荔枝的向往之情。全文僅百多字卻一波三折,讓人叫好
(4)、有詳有略、主次分明;
這篇具有說明性質的小品,作者通過對荔枝的習性及其特點的細致觀察,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僅用百余字就展現了荔枝特有的風姿,表達了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四)、歸納.總結:
1、層次清楚、條理分明
2、善用比喻、語言簡潔而富于表現 力
3、善設波瀾、曲折起伏
4、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五)、指導背誦
(六)、練習運用
1、背誦課文
2、用所學的方法介紹自己所熟悉的一種植物或水果(做在課堂練筆上)
四、小結學習文章的方法
朗讀、思考討論、歸納.總結、練習運用
五、小結本節課的學習
這堂課我對同學們的表現很滿意,因此下課后請大家品嘗荔枝,以示謝意!大家對老師的要求和建議歡迎大家課后直接與我交流或者通過電話8950172通過網上郵箱www.wangtlzl.@跟我聯系。
附:板書設計
荔枝圖序
白居易
一、朗讀
二、思考討論
三、歸納.總結
四、練習運用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4
《荔枝圖序》教學設計
張國生
《荔枝圖序》是自讀課文,只有128個字,內容無甚難解。這樣的課文應當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擬這樣安排:
一,制造氣氛,培養興趣。 北方學生多未吃過荔枝,更沒見過荔枝樹。于是編一個故事導入 :
一個北方人到南方做縣官,下屬送來一筐荔枝,縣官拿起一個連皮帶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說,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縣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認,便說:“這——你有所不知,《本草綱目》上說,荔枝連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問:“北方也有荔枝嗎?”“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為什么楊貴妃吃荔枝要用驛馬從南方運去呢?”“哦——,這個……唐代時還沒有,就是因為貴妃娘娘愛吃,后來才到處引種。”
接著提供荔枝的圖片:荔枝,荔枝的果、肉、核、膜,荔枝的“朵”,荔枝樹。
作者幾乎不用介紹: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但提供幾幅圖片:白居易塑像,白居易畫像。
二,用“師生倒置法”預習 所謂“師生倒置”,就是學生做“老師”,老師做“學生”。
先啟發:老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還有權——別的權沒有,有作業 權。你能攤上一個好老師是一輩子的幸運……今天就請每個同學來當一當老師,看誰當得好。當得好的,這一課的作業 就免做了。(說明:我經常用“作業 免檢”獎勵表現好的學生)
當老師首先要備課……下面請你“備課”(預習)。
三,用“師生倒置法”學習研討 課“備”的差不多時,以“學生”的身份請教“老師”:
xx老師,請問句該怎樣讀?
xx老師,請您為我翻譯。 xx老師,請您為我解答一下問題。
大致是下列問題:
(1)字詞方面:荔枝、帷蓋、華、榮、丹、朵、枇杷、繒、綃、醴酪、如彼、守、圖、蓋。
(2)句子方面:
樹形團團如帷蓋。
華如橘,春榮。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
(3)內容方面:
哪幾個句子用了比喻?為什么用比喻?
這幾個句子是比喻句嗎:葉如桂,華如橘,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本文介紹了荔枝哪些情況?運用了什么順序?
“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起什么作用?
哪幾句說明荔枝不易保鮮?等等。
四,擴展、激疑、探究 本文開頭說:“荔枝生巴、峽間”。“巴、峽”是現在的什么地方?答案: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
據你所知,荔枝產于何處?答案:兩廣福建(嶺南、熱帶)。
現在的“巴、峽”產荔枝嗎?答案:不產。
那為什么白居易說“荔枝生巴、峽間”?他是不是搞錯了?借此引同學們爭論。爭論時,提醒大家:提出一種觀點,必須言之有據,不能主觀臆斷。
為激發爭論,造成憤悱狀態,教師可以故意提供“搞錯了”的根據:唐代,荔枝在北方是皇帝和貴妃才能享用的極罕見的珍貴果品,白居易可能根本就沒吃過荔枝,甚至沒見過。
提供“沒搞錯”的根據——白居易在四川任忠州太守時的詩《種荔枝》: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進一步激疑:根據《荔枝圖序》和《種荔枝》,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但為什么現在沒了?這一現象能說明什么?
告訴學生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法:(1)合理推理(必須再找資料求證),(2)查閱資料,(3)請教家長、老師,(4)在BBS上求助……
鼓勵爭論。
五,揭示答案,介紹一種科研思路 第二天或過幾天提供答案: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證實,唐代氣候比現在溫暖,四川可產荔枝。后來氣候變冷了,四川也就沒有荔枝了。他持此論,主要根據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圖序》,還有《種荔枝》《荔枝嘆》等詩。此外,他還從古代各種書籍中尋覓到大量的關于當時氣候的資料,來證明這一論斷。采用這種方法,竺可楨寫出了專著《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研究》。
竺可楨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曾引起震動。為什么?因為現代氣象學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現代氣象記錄最多也只有100多年,這怎能研究幾千年的氣候變遷?可是,中國的古代典籍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其中有大量的關于氣候的或直接或間接資料,竺可楨獨辟蹊徑,利用這些資料開辟了外國氣象學界連想都想不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我國的古代典籍也為其他許多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記錄,特別是在地震、日食、月食、彗星、中醫藥,甚至是UFO方面(《夢溪筆談》中就有UFO的記載)。將來同學們搞研究,也不妨利用這一方法和思路。當然,必須學好文言文。
[1]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5
教學過程:
一、 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由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激趣導入。荔枝是這樣鮮美,很遺憾,今天我們不能品嘗,可我們可以通過白居易為我們留下的《荔枝圖序》來感受這人間美味。
二、 出示板書:
三、 荔枝外殼有瘤狀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學生辭海》)
四、 板書課題:
《荔枝圖序》白居易
看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導學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師講述:顧況與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師為什么知道得這么多呢?其實并不是老師記憶力強,老師只不過善于查資料。
資料的來源:
利用身邊的資料:課本、字典、課外書等;
向同學借資料;
查圖書館資料;
五、 指導讀課文: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要求是:讀通、讀懂、讀好。
六、 學生讀課文,抽學生點評。教師指導讀課文的要求:咬準字音。
七、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
(1) 結合課文下注釋讀,不懂的字問同學,還不懂的劃下來師生共同討論。
(2) 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3) 師生共同討論:還有不懂的地方嗎?趕快提出來,我們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讀懂了課文,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枝?
(5) 學生點評。
八、 討論為什么他給大家介紹得這樣清楚呢?為什么他介紹得這樣形象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按順序; 講方法.
九、 設疑:大家反復讀讀,動動腦筋,有問題嗎?
十、 同學們都喜歡吃水果,你給大家介紹 一種你喜愛的水果吧。
十一、 總結:
今天大家品嘗了鮮美的荔枝,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會了怎樣讀書,還懂得向別人介紹事物要按順序:講方法,別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會深刻。但愿這對你今后的學習和交往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荔枝圖序》 (唐 白居易)
身邊的、朋友的、圖書館的
讀書步驟:讀通、讀懂、讀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葉 花 實 朵 核 殼 膜 瓤 汁
整體 局部 外 內 按順序
打比方 講方法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6
《荔枝圖序》是一篇說明文,是作者為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序寫的一篇序。序文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為我們展示了荔枝獨特的風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荔枝圖序》教案及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語文《荔枝圖序》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初步學習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順序、運用打比方來介紹荔枝特點的方法。
教學重點:按照一定順序說明的方法。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杜牧《過華清宮》中的詩句,楊貴妃喂吃到新鮮的荔枝,不遠千里從廣東快馬加鞭運送荔枝到長安來,蘇東坡也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從古至今就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水果。
(出示荔枝圖片)
楊朔的《荔枝蜜》贊道“荔枝也許是世界上最鮮美的水果”但荔枝不易保鮮,在唐朝時期,一般北方人是很難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20xx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帷 枇杷 綃 瓤 醴酪
2. 范讀課文,同學們注意字音和停頓。
3. 跟讀課文,熟悉文章朗讀方式。
4.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達到熟練程度。
三、結合預習,理解內容
譯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帶,樹的形狀團團像車上的帷幕和篷蓋;葉子像桂樹葉,冬天還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開放;果實像丹砂一般地紅,夏天成熟;眾多果實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殼如紅色絲綢;膜如紫色的綢緞;瓤肉瑩白像冰雪;漿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樣,它的實際情況比它還要詳細。如果果實離開樹枝,一天變顏色,兩天香變了,三天味變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離去了。
公元820xx年的夏天,南賓(四川省忠縣)太守白樂天讓工吏作畫并且親自寫下了這篇序,那是給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樣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過了一天、兩天、三天后的變化的人看的。
指導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借助工具上,借助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指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的是什么。
二、思考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作者在介紹荔枝的時候,是從哪些方面介紹荔枝的?請根據屏幕上的提示,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或句子回答。(投影展示明確: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形狀、樹葉、花、果實及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荔枝的保鮮)
根據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體會清晰的條理,學習說明的方法。明確:由外到內,如在介紹果實的具體情況時,先說朵,再依次說到殼、膜、瓤肉、漿液等;從整體到局部,如開頭從樹的形狀依次說到樹的葉、花、果實等
2. 本文說明重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明確:以果實為說明重點,具體介紹果實的內外形態及保鮮不易的特點,突出重點,且可以層次清楚的介紹荔枝)
3.作者在介紹荔枝的時候,使用了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說。
(明確:作比較,如: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運用了打比方,如:瓤肉瑩白如冰雪。)
4.哪幾個句子用了比喻?為什么用比喻?
(唐代交通不發達,很多人只聽說過而沒有見過或品嘗過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十種物體設喻。用帷蓋、桂、橘、丹、葡萄、枇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十種可感知的美好的東西使人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每個比喻與荔枝本身的特點貼近,使人如見其形,如品其味。語言簡潔,但極富表現力,給我們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三、總結寫作特點:
1. 巧用比喻作者用人們較為熟知的事物來打比方,使讀者能對荔枝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貼切形象,對比鮮明生動,使人如睹其形,如觀其色,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可觸可感。
2. 層次分明作者開篇以“荔枝”二了總領點題,統領全文。緊扣“荔枝”二字,從其形、色、香、味諸方面由整體到局部,由外到內層次分明,詳略得當地介紹說明了荔枝的特點。
3. 詳略得當 作者堅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紹較為說盡,而對其產地,其色、香、味隨時間的推移而迅速發生變化的特點,作畫的時間及作畫者,還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紹則一筆帶過,顯得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四、拓展訓練
1. 全班齊讀課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現其它常見水果,利用課文句式“葉如桂,冬青……漿液甘酸如醴酪”寫一種水果,盡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板書設計:
荔枝圖序 樹形(帷蓋)葉 桂
華(花)橘
實 丹
朵 葡萄
核 枇杷
殼 紅繒
膜 紫綃
肉 冰雪
漿液 醴酪
小學五年級語文《荔枝圖序》教學反思
《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介紹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1、了解“序”,認識荔枝。2、夯實基礎,準確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3、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學會賞析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邏輯順序的寫作方法,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比如:
1、北方農村的孩子基本沒見過荔枝,更不用說品嘗過了。面對這一問題,我在課余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去多媒體教室欣賞了一組荔枝的圖片,讓學生們對荔枝有個初步了解,這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2、七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觸說明文,他們對說文明的基本知識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課堂上,我按照荔枝的“產地——樹形——葉——花——果實 ——核——殼——膜——瓤肉——漿液——色、香、味”的寫作順序來講解課文、書寫板書,這既介紹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邏輯順序,又便于學生們記憶背誦課文。
3、學習運用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是整個課程的難點。于是我安排學生們進行模仿寫作,這一方面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者語言的準確和優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荔枝圖序》共用兩課時,我感覺學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學能敘述出文章主要內容并當堂背誦課文,這說明了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
小學五年級語文《荔枝圖序》說課稿
一、說教材
目標:
一)單元目標: 本單元的主題是“花之君子”,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觀察并描寫植物的順序及方法,學會抓住事物 的生活習性、形態用途特征,嘗試托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本課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并學習《芙蕖》與《荔枝圖序》兩篇古代說明文中有關文章的直觀可感性、層 ;次井然的寫法(重點之一)
2、品評積累古代精美文章,完成背誦(重點之二);
3、理解說明性文章的“知趣”特點,了解其運用比喻、擬人、類別、數字等各種說明武器的情 。況;引導學生對家鄉土特產(植物)進行嘗試性寫作訓練(拓展目標)
二、說教法
教程: 《荔枝圖序》通過分類、定義、比喻、互文等手法,工筆細描,將荔枝介紹得栩栩如生,層
一) 次井然,色彩豐富,直觀可感,非常適合于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優點當堂完成“背誦”—這一主 要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二)導入: ,講明山野水果—荔枝因
1、首先使用杜甫《過華清宮》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皇家標記、貴族身份而聲名鵲起、備受世人青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
2、用一代文豪蘇軾紹圣二年在惠州第一次吃了荔枝,終生念念不忘: “愿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極言喜枝為先驅…”極盡贊美, 、 歡,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荔枝和文章產生神往之情;
3、荔枝以其可目、可口而魅力無限。那么,在大詩人白居易的筆下又當如何呢?(顯示課題, 簡介作者)
三)導讀:
1、放課件范讀全文,學生正音斷句(開啟字幕、朗讀全文); )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問題(開啟字幕“思考①②”;
3、師生探討(說明內容,說明順序)
4、師生研讀(解釋全文): ; 團團:圓圓;帷蓋:圍幔和車蓋;青:綠;華:通“花” 榮:生長,開花;實:果實;朵:一朵,一掛,一串; 彼:那,那些;盡:全,都;去:離開,消失; 圖:畫畫;書之:題寫序文
5、學生嘗試背誦(課件播放)
1)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圖文聯系;
2)學生看圖自由背誦;
3)師生共同齊聲背誦;
6、結構分析(課件演示):學生快速整理筆記,依據結構提綱嘗試背誦;
7、寫作啟迪(課件演示):略講說明文語言的一般特點(準確、科學)和說明方法、說明順序(條 理);
8、課外練筆:強調科學性、條理性、生動性;
9、探究學習(可以省略):吹毛求疵—荔枝產地
三、說學生
學情: 我有意識地選擇了八年級比較差的 2 班作為組內訓練課的教學班級。原因有三:
1、二班是差班, 選擇二班可以激發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文章直觀可感,描寫生動形象,便于當堂背誦;而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3、二班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通過一班的教學可以調整 改進教學環節。 實踐證明:我的選擇和策略是正確的。二班同學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鼓舞和激發,93%的同學當 “哀兵必勝”的兵法還得深入鉆研運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提升中堂完成了背誦。看來, 差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一大遺憾是“探究學習”環節很被動,平時對學生的思維拓展訓練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7
教學目的:
學習本文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
體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教學設想:
本課時教案設計力求探索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學生的個性開啟學生的思維。本堂課帶給大家兩個觀念,一是方法點撥比知識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開啟學生思維。
教學過程:
一、 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由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激趣導入。荔枝是這樣鮮美,很遺憾,今天我們不能品嘗,可我們可以通過白居易為我們留下的《荔枝圖序》來感受這人間美味。
二、 出示板書:
三、 荔枝外殼有瘤狀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學生辭海》)
四、 板書課題:《荔枝圖序》白居易
看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導學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師講述:顧況與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師為什么知道得這么多呢?其實并不是老師記憶力強,老師只不過善于查資料。
資料的來源:
利用身邊的資料:課本、字典、課外書等;
向同學借資料;
查圖書館資料;
五、 指導讀課文: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要求是:讀通、讀懂、讀好。
六、 學生讀課文,抽學生點評。教師指導讀課文的要求:咬準字音。
七、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
(1) 結合課文下注釋讀,不懂的字問同學,還不懂的劃下來師生共同討論。
(2) 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3) 師生共同討論:還有不懂的地方嗎?趕快提出來,我們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讀懂了課文,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枝?
(5) 學生點評。
八、 討論為什么他給大家介紹得這樣清楚呢?為什么他介紹得這樣形象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按順序; 講方法.
九、 設疑:大家反復讀讀,動動腦筋,有問題嗎?
十、 同學們都喜歡吃水果,你給大家介紹 一種你喜愛的水果吧。
十一、 總結:今天大家品嘗了鮮美的荔枝,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會了怎樣讀書,還懂得向別人介紹事物要按順序:講方法,別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會深刻。但愿這對你今后的學習和交往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荔枝圖序》 (唐 白居易)
資料來源:身邊的、朋友的、圖書館的
讀書步驟:讀通、讀懂、讀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葉 花 實 朵 核 殼 膜 瓤 汁
整體 局部 外 內 按順序
打比方 講方法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8
“大語文與新課程”研討會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公開課
時間:2004年5月22日16:00 地點:河北省邢臺市邢鋼俱樂部
執教:張國生
學生:邢臺六中初二(1)(2)班
1
師 (打開課件,顯示課題頁,背景音樂:古箏曲《禪院鐘聲》)
上課之前先講個故事。拿破侖去下屬的一個團視察,檢閱時,團長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殘排在后邊,以顯示是威武之師。拿破侖檢閱完了問:“團長先生,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報告元帥,我是賣蘋果出身。”于是就產生了一種理論,叫“賣蘋果理論”。同學們誰能告訴我,“賣蘋果理論”是怎么回事?
生 就是賣蘋果時把好的、又大又紅的擺在上面,又小又澀的藏在下面。
師 把這一理論用于做人,該怎么辦?
生 揚長避短。
生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優點、長處。
師 我非常贊同你們的觀點。那么缺點、短處呢?
生 藏起來。
師 藏得久了,缺點就——
生 沒有了。
師 就只剩下優點和長處了。大家看,舞臺下邊那么多人,其中許多是語文教學專家,都是來買咱們的蘋果的。(大笑)下面上課。
2
師 你們見過我嗎?
生 沒有。
師 那么我作個自我介紹:(幻燈片)張國生,一個致力于“大語文教育”的人。(指會標)咱們這個會就叫“大語文與新課程研討會”。什么叫“大語文教育”?上了這一課就知道了。先提一個問題:什么叫“學問”?
生 就是知識……才華……本領……我聽說肚子大的人有學問。(笑)
師 有個詞叫“滿腹經綸”,但肚子里裝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學問,得裝“經綸”。
生 學問就是勤學好問。
師 我非常欣賞你這四個字:勤學好問。
生 字典上說是各種系統知識。
師 我非常贊賞你的學習方法——查字典,獨立獲取知識。字典,是我們的好老師,不見面的老師,有人說,是“裝在口袋里的老師”。老師的意見,(投影)學問:(1)各種系統知識——新華詞典如是說;(2)學會問。這是誰說的?
生 老師說的。
師 不,我是躉來的。說這話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嗎?
生 諾貝爾獎獲得者。
師 中國人的驕傲!就是這位先生(圖片)。李政道博士認為,要想有學問,首先要學會問;不會問,就是沒學問。我們今天這一課,就是要讓你——學會問。
3
下面學習《荔枝圖序》。(圖片)見過荔枝沒有?
生 見過。
師 見過荔枝樹沒有?
生 沒有。
師 (圖片)這是荔枝的果、肉、核;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這是荔枝樹——樹形團團如帷蓋;這是荔枝的果肉——瑩白如冰雪;從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個頭”。(幻燈片)這是蘇東坡寫荔枝的詩《惠州一絕》,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 (讀)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師 誰能告訴我,“啖”是什么意思?
生 吃。
師 “不辭”呢?
生 不推辭。
師 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情愿長作嶺南人。那可是他被貶的地方啊!
荔枝是大受歡迎的佳果。唐玄宗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不惜用驛馬日夜兼程趕送京城。于是杜牧寫了《過華清宮》諷刺這件事(幻燈片),請大家讀一遍。
生 (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師 老師很高興你們讀成“一jì紅塵妃子笑”。“騎”是什么意思?
生 騎兵,锫淼娜恕?nbsp;
師 對,一騎快馬飛速跑上山來,山上行宮的層層大門一個接一個打開,大家以為是緊急軍事情報,結果是什么?
生 送荔枝的。
師 《荔枝圖序》的作者是誰?
生 白居易。
師 字——
生 樂天。
師 號——
生 香山居士。
師 唐代著名詩人。這是白居易的畫像(圖片)。《荔枝圖序》寫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時。在這里老師告訴大家:《荔枝圖序》文章雖短,只有128個字,卻隱含難解迷團。
本課的學習方法是——師生換位法。就是學生做“老師”,老師做“學生”。我覺得這方法特有趣,因為前一段看了一個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與子》。誰看過,舉手。(許多同學舉手)主要特點是什么?
生 父子換位。
師 諷刺了一個什么樣的父親?
生 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不重視家庭教育……不去開家長會……酗酒……
師 總之,是諷刺一個不合格的父親。
我采用“師生換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該怎樣做學生,特別是該怎樣——“問”。今天咱們換位換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
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老師”了:大學生,小老師。請“老師”們開始“備課”(笑)。“備”什么?就是準備應付“學生”的提問。我這個大學生可是有點傻傻的,笨笨的,還有點刁刁的。(笑)我問的問題:1.字詞;2.翻譯;3.理解。準備三到五分鐘。(巡視、指導)
(有學生問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這會兒不必受課堂紀律的約束。
(有學生在看教輔資料)你真聰明!你會自己獲取學問。
4
師 (幾分鐘后)看來“老師”們準備得差不多了,下面“學生”先請教“老師”淺層次的問題,也就是“有疑之疑”。“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鞠一躬,大家笑)請問這位“老師”,“帷蓋”是什么東西?
生 就是周圍帶有圍帳的傘蓋。
師 用在什么地方?見過沒有?
生 我見過,用在車子上面,像傘一樣。
師 哦。“葉如桂,冬青”,葉子如桂樹?如桂花?
生 如桂樹的葉子。
師 你的語言真準確!“華如橘”,就是說它十分華麗,像桔子一樣?
生 不對,“華”是花,花像橘子樹的花。
師 “春榮”,春天很繁榮?
生 不是,“榮”是開花。春天開花。
師 哦,怨不得“榮”字下面是“木”,上面像開著花。“朵如葡萄”,就是說它的花朵像葡萄,對不對?
生 不對,“朵”是指果實聚成的簇。
師 “簇”是什么樣?
生 像葡萄那樣一串一串的。
師 “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繒”和“綃”是什么東西?
生 ……都是絲織品。
師 哦,怨不得它們都帶絞絲旁。“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luò”? 生 (齊)lào。
師 這個字很容易讀錯。“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
生 這樣……那樣……互相……
師 究竟是什么?(說不準)這時候該怎么辦?
生 查字典。
師 對,我最喜歡像你這樣會主動學習的學生。看誰查得快。
生 我查出來了:那,那里、那樣。
師 你查字典能力真強!查字典,一是要查得準,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實過之”的“之”指什么?
生 就指上面那些。
師 上面那些什么?
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師 哦,“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南賓守”就是南賓的守衛,警備區司令?
生 不是,“守”是太守,南賓郡太守。
師 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圖而書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
生 不是,是畫工。
師 現在叫什么?
生 畫家。
師 “圖”是什么詞?
生 動詞。
師 “命工吏圖而書之”,是誰“圖”?誰“書”?
生 工吏“圖”,白居易“書”。
工吏“圖”,工吏“書”。(有爭執)
師 究竟是誰“書”?我們先舉手表決一下。(分別舉手,主張“白居易書”的占多數)人數多并不一定是對的,你們必須說出根據。
生 這篇《荔枝圖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書”。
師 對了。你真聰明!那么“書之”的“之”指代的是——
生 《荔枝圖序》。
師 “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蓋“wèi”,還是蓋“wéi”?
生 “wèi”……“wéi”……(又有爭議)
師 還是得說明理由。
生 這個“為”是“為了”,所以得讀“wèi”。就像“為人民服務”。
師 對,“因為”就是因什么,為什么,得讀“wéi”。這個字很容易讀錯。我發現中央電視臺的許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們發現過沒有?
生 發現過。
師 再發現了,給他記下來:幾月幾號,幾點,什么節目,哪個主持人,然后給他寫封信糾正糾正。他還應當感謝你。(笑)
以上,我們把課文讀懂了,下面,還得讀順、讀熟。下列句子該怎樣停頓? 1.荔枝生巴、峽間
2.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
3.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過程略)答案(幻燈片):
1.荔枝/生巴、峽間
2.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
3.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師 我們把這幾個句子齊讀一遍。
生 (讀)
師 讀得還不是很好,再來一遍,就熟了。
生 (再讀)
師 你覺得哪些句子特別精美?
生 1.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3.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師 跟老師的意見一樣——我說錯了,跟“學生”的意見一樣。(笑)我們把這幾個句子齊讀一遍。
生 (讀)。
師 如果我想在兩三分鐘之內把這幾個句子背過,你能告訴我其中有什么訣竅?
生 1.“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都是3個字加兩個字,按時間順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運用比喻和排比;順序是從外到內。
3.“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順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邊背一邊想著它的意思。
5.我一邊背一邊想著它的樣子和味道。
6.我覺得要先讀熟,讀不熟,是背不過的。
師 對,好比還不會走,怎么能跑?……那么我們在兩三分鐘內把它背過,看誰背得快。
生 (背,有兩個一兩分鐘就背過了)
師 請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記憶力驚人啊!鼓勵鼓勵!(掌聲)
我們齊背一遍。(齊背)
是男生背得好還是女生背得好?——又錯了:是男“老師”背得好還是女“老師”背得好?(笑)
生 男老師……女老師……
師 究竟誰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師”先背。(背)好!又整齊又洪亮。下面女“老師”背。(背)不如男“老師”背得好,但也有特色:聲音清脆動聽。
師 本課有哪些知識要點?請你幫我歸納歸納。這對應考可是很必要喲。(過程、答案略)老師的指導是(幻燈片):
1.字:生的,易錯的
2.詞: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難譯的句
4.寫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歸納,不*老師,互相合作,互通有無。
5
師 以上是“學生”請教“老師”淺層次的問題——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層次的問題——無疑之疑。“無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價值。有一回,一個人躺在蘋果樹下,一個蘋果掉下來……
生 (搶)是牛頓。
師 那么你對我說說,他提出了什么“無疑之疑”?
生 他想,為什么蘋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來他經過研究解決了這個難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師 還有一個人從壺蓋的“啪啪”作響提出“無疑之疑”……
生 (齊)瓦特。
師 如果你也能發現這樣的“無疑之疑”并解決它,你也會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這一課,你有“無疑之疑”嗎?
生 沒有。(面面相覷)
師 我可有。想不想聽聽?
生 想。
師 本文開頭說:“荔枝生巴、峽間”。“巴、峽”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 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重慶一帶。 師 現在的“巴、峽”有荔枝嗎?
生 有……沒有……(有爭執)
師 說“有”或“沒有”都沒根據。怎么辦?
生 問。
師 問誰?……(小聲地)據我所知,下面聽課的老師有從四川來的。誰問?
生 我。老師們,請問四川有沒有荔枝?(沒有什么反映)
師 我知道我們課題組的蘇永奎老師是從四川來的。蘇老師,請告訴我們,四川有沒有荔枝?
蘇 四川沒有荔枝,但重慶有沒有我不知道。
師 還有哪位老師能告訴我們重慶有沒有荔枝?
金 (金傳富老師)我在重慶呆過8年,重慶肯定沒有荔枝。
師 謝謝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慶沒有荔枝。那為什么白居易說“荔枝生巴、峽間”? 生 古代有,現在沒了。
師 是。白居易有一首詩《種荔枝》,請大家讀一遍(幻燈片):
生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師 根據這首詩,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還親自種過。但為什么現在沒了?
生 氣候變化了……環境變化了……被人類破壞了……我對地理特感興趣,據我所知,長江上游砍伐樹木很厲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師 都是猜測吧,有證據沒有?
生 沒有。
師 那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過河,總得解決過河的方法問題:是修橋呢,還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剛才那樣查字典行不行?
生 不行。
師 那查什么?
生 查書。
師 還能查什么?
生 查電腦——在互聯網上查。
師 你告訴我怎么查。
生 打上。
師 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辦法。電腦可是個現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張“21世紀的通行證“。還有什么辦法?
生 請教老師、專家。
我認為最簡單的辦法是敲一下那個空格鍵,下面就有答案。(大笑)
師 是,你真聰明!現在我就敲一下。(幻燈片)我歸納了這么幾種辦法: 1.合理推理;2.查閱資料;3.請教老師、家長、專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種方法最方便?
生 “bbs”。
師 可惜這里不能上網,沒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著許多專家呀……可以去向他們請教啊。——請教要注意什么?
生 禮貌。
師 對,我剛才請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鐘時間,下去請教。
生 (下臺請教。有一個同學來到張老師旁邊)張老師,我想請教你。
師 現在我是“學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齡大,懂得多。
師 覺得我閱歷豐富是吧?哎呀,這……這樣吧,我指給你一個思考的方向:你得從氣候變化方面去考慮,荔枝是熱帶亞熱帶植物,溫帶能不能生長……
生 哦,我知道了。
(同學們陸續回來了,互相交流情況,老師也詢問交流……氣氛活躍)
師 現在聽聽竺可楨的研究結論。知道竺可楨是什么人物嗎?
生 著名氣象學家。
師 所以他的結論是最權威的。竺可楨認為:(幻燈片)唐代氣候比現在溫暖,四川可產荔枝;后來氣候變冷了,四川的荔枝就滅絕了。這個結論出自他的著作《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研究》。他的根據是:白居易文《荔枝圖序》,白居易詩《種荔枝》、《荔枝嘆》,還有大量其他資料。]
竺可楨的研究思路是——從古代典籍中尋覓科學研究的資料和線索。
他的研究讓世界氣象學界大為驚嘆啊——氣象學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氣象記錄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氣候變遷?可是竺可楨就取得了讓世界矚目的科研成果……獨辟蹊徑啊!
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學研究的寶庫,為許多領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特別是在:地震學、氣象學、天文學、醫藥學、軍事學、哲學、歷史、文學……例如我國中醫著作中有治療癌癥的方法;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記載……
問題是:人人都能進這個“寶庫”嗎? 生 能。
師 人人都能取其中“寶物”嗎?
生 不能。
師 “取寶”必須有一個條件。什么條件?
生 有聰明才智……勤奮……有學問……
師 有學問太籠統,哪種學問?只懂數理化行不行?
生 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書。
師 對了,要學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學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開這個寶庫的鑰匙。
生 哇!(驚嘆)
師 那么,我預祝同學們在將來的研究中利用這個思路和這個寶庫,取得輝煌成果。
6
師 以上還只是老師問,此外,還要自己問,為此我們還要搞一個“主人論壇”,你有什么問題和見解,可以在這個論壇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誰?
生 我們。
師 這一課的內容如果哪個同學覺得沒聽懂,或沒記住,回去后可以在你們教室的電腦上查到這一課課件,重看一遍。那個課件比你剛才看到的要詳細和具體得多,更利于你自學。
好了,這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掌聲)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積累詞語。
帷(wéi)
繒(zēng)
綃(xiāo)
瓤(ráng)
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關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詩歌中的名句。
③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描寫。
2、能力目標
①學習說明靜物的寫作方法
②培養獨立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養觀察能力,領略荔枝的鮮美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按一定順序說明的方法
2、準確理解一些文言詞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播放楊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斷,導入課文。
二、作者、作品簡介
多媒體投影有關文字材料及圖像。
三、整體感知
1、聽朗讀:聽清字音,借助工具書查清生字。(投影儀顯示)
2、默讀課文:用勾畫圈點的方式進行。目的是掃清詞語障礙,幫助理解大意,便于展開討論,啟迪個性化思維。(投影儀顯示)
四、探究學習,研討內容
1、第一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荔枝?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寫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應的句子)
以上問題用投影打出,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問題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師生互動
看圖片,品語言,用文中最恰當的句子來概括圖片內容。用投影打出圖片。
①樹形團團如帷蓋
②朵如葡萄
③實如丹,殼如紅繒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
⑥漿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荔枝圖序》,這篇文章說明了荔枝的知識,著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態,用了很多比喻,說明語言簡潔而又形象生動,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業
1、明代徐渤《詠荔枝膜》詩中寫道: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你能說說這兩句詩是寫什么場景的嗎?
2、根據你的觀察,寫一篇說明一種水果的文章,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300。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10
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初步學習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順序、運用打比方來介紹荔枝特點的方法。
教學重點:按照一定順序說明的方法。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杜牧《過華清宮》中的詩句,楊貴妃喂吃到新鮮的荔枝,不遠千里從廣東快馬加鞭運送荔枝到長安來,蘇東坡也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從古至今就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水果。
(出示荔枝圖片)
楊朔的《荔枝蜜》贊道“荔枝也許是世界上最鮮美的水果”但荔枝不易保鮮,在唐朝時期,一般北方人是很難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荔枝圖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帷 枇杷 綃 瓤 醴酪
2. 范讀課文,同學們注意字音和停頓。
3. 跟讀課文,熟悉文章朗讀方式。
4.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達到熟練程度。
三、結合預習,理解內容
譯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帶,樹的形狀團團像車上的帷幕和篷蓋;葉子像桂樹葉,冬天還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開放;果實像丹砂一般地紅,夏天成熟;眾多果實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殼如紅色絲綢;膜如紫色的綢緞;瓤肉瑩白像冰雪;漿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樣,它的實際情況比它還要詳細。如果果實離開樹枝,一天變顏色,兩天香變了,三天味變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離去了。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賓(四川省忠縣)太守白樂天讓工吏作畫并且親自寫下了這篇序,那是給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樣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過了一天、兩天、三天后的變化的人看的。
指導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借助工具上,借助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指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的是什么。
二、思考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作者在介紹荔枝的時候,是從哪些方面介紹荔枝的?請根據屏幕上的提示,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或句子回答。(投影展示明確: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形狀、樹葉、花、果實及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荔枝的保鮮)
根據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體會清晰的條理,學習說明的方法。明確:由外到內,如在介紹果實的具體情況時,先說朵,再依次說到殼、膜、瓤肉、漿液等;從整體到局部,如開頭從樹的形狀依次說到樹的葉、花、果實等
2. 本文說明重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明確:以果實為說明重點,具體介紹果實的內外形態及保鮮不易的特點,突出重點,且可以層次清楚的介紹荔枝)
3.作者在介紹荔枝的時候,使用了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說。
(明確:作比較,如: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運用了打比方,如:瓤肉瑩白如冰雪。)
4.哪幾個句子用了比喻?為什么用比喻?
(唐代交通不發達,很多人只聽說過而沒有見過或品嘗過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十種物體設喻。用帷蓋、桂、橘、丹、葡萄、枇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十種可感知的美好的東西使人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每個比喻與荔枝本身的特點貼近,使人如見其形,如品其味。語言簡潔,但極富表現力,給我們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三、總結寫作特點:
1. 巧用比喻作者用人們較為熟知的事物來打比方,使讀者能對荔枝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貼切形象,對比鮮明生動,使人如睹其形,如觀其色,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可觸可感。
2. 層次分明作者開篇以“荔枝”二了總領點題,統領全文。緊扣“荔枝”二字,從其形、色、香、味諸方面由整體到局部,由外到內層次分明,詳略得當地介紹說明了荔枝的特點。
3. 詳略得當 作者堅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紹較為說盡,而對其產地,其色、香、味隨時間的推移而迅速發生變化的特點,作畫的時間及作畫者,還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紹則一筆帶過,顯得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四、拓展訓練
1. 全班齊讀課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現其它常見水果,利用課文句式“葉如桂,冬青……漿液甘酸如醴酪”寫一種水果,盡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板書設計:
荔枝圖序 樹形(帷蓋)葉 桂
華(花)橘
實 丹
朵 葡萄
核 枇杷
殼 紅繒
膜 紫綃
肉 冰雪
漿液 醴酪
課后反思
《荔枝圖序》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介紹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1、了解“序”,認識荔枝。2、夯實基礎,準確掌握重點字、詞、句的翻譯。3、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學會賞析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邏輯順序的寫作方法,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比如:
1、北方農村的孩子基本沒見過荔枝,更不用說品嘗過了。面對這一問題,我在課余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去多媒體教室欣賞了一組荔枝的圖片,讓學生們對荔枝有個初步了解,這為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2、七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觸說明文,他們對說文明的基本知識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課堂上,我按照荔枝的“產地——樹形——葉——花——果實 ——核——殼——膜——瓤肉——漿液——色、香、味”的寫作順序來講解課文、書寫板書,這既介紹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邏輯順序,又便于學生們記憶背誦課文。
3、學習運用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是整個課程的難點。于是我安排學生們進行模仿寫作,這一方面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者語言的準確和優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荔枝圖序》共用兩課時,我感覺學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學能敘述出文章主要內容并當堂背誦課文,這說明了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
說課稿
一、說教材
目標:
一)單元目標: 本單元的主題是“花之君子”,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觀察并描寫植物的順序及方法,學會抓住事物 的生活習性、形態用途特征,嘗試托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本課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并學習《芙蕖》與《荔枝圖序》兩篇古代說明文中有關文章的直觀可感性、層 ;次井然的寫法(重點之一)
2、品評積累古代精美文章,完成背誦(重點之二);
3、理解說明性文章的“知趣”特點,了解其運用比喻、擬人、類別、數字等各種說明武器的情 。況;引導學生對家鄉土特產(植物)進行嘗試性寫作訓練(拓展目標)
二、說教法
教程: 《荔枝圖序》通過分類、定義、比喻、互文等手法,工筆細描,將荔枝介紹得栩栩如生,層
一) 次井然,色彩豐富,直觀可感,非常適合于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優點當堂完成“背誦”—這一主 要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二)導入: ,講明山野水果—荔枝因
1、首先使用杜甫《過華清宮》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皇家標記、貴族身份而聲名鵲起、備受世人青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
2、用一代文豪蘇軾紹圣二年在惠州第一次吃了荔枝,終生念念不忘: “愿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極言喜枝為先驅…”極盡贊美, 、 歡,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荔枝和文章產生神往之情;
3、荔枝以其可目、可口而魅力無限。那么,在大詩人白居易的筆下又當如何呢?(顯示課題, 簡介作者)
三)導讀:
1、放課件范讀全文,學生正音斷句(開啟字幕、朗讀全文); )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問題(開啟字幕“思考①②”;
3、師生探討(說明內容,說明順序)
4、師生研讀(解釋全文): ; 團團:圓圓;帷蓋:圍幔和車蓋;青:綠;華:通“花” 榮:生長,開花;實:果實;朵:一朵,一掛,一串; 彼:那,那些;盡:全,都;去:離開,消失; 圖:畫畫;書之:題寫序文
5、學生嘗試背誦(課件播放)
1)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圖文聯系;
2)學生看圖自由背誦;
3)師生共同齊聲背誦;
6、結構分析(課件演示):學生快速整理筆記,依據結構提綱嘗試背誦;
7、寫作啟迪(課件演示):略講說明文語言的一般特點(準確、科學)和說明方法、說明順序(條 理);
8、課外練筆:強調科學性、條理性、生動性;
9、探究學習(可以省略):吹毛求疵—荔枝產地
三、說學生
學情: 我有意識地選擇了八年級比較差的 2 班作為組內訓練課的教學班級。原因有三:
1、二班是差班, 選擇二班可以激發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文章直觀可感,描寫生動形象,便于當堂背誦;而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3、二班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通過一班的教學可以調整 改進教學環節。 實踐證明:我的選擇和策略是正確的。二班同學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鼓舞和激發,93%的同學當 “哀兵必勝”的兵法還得深入鉆研運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提升中堂完成了背誦。看來, 差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一大遺憾是“探究學習”環節很被動,平時對學生的思維拓展訓練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11
教學目的:
學習本文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
體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教學設想:
本課時教案設計力求探索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學生的個性開啟學生的思維。本堂課帶給大家兩個觀念,一是方法點撥比知識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開啟學生思維。
教學過程:
一、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由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激趣導入。荔枝是這樣鮮美,很遺憾,今天我們不能品嘗,可我們可以通過白居易為我們留下的《荔枝圖序》來感受這人間美味。
二、出示板書:
三、荔枝外殼有瘤狀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學生辭海》)
四、板書課題:
《荔枝圖序》白居易
看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導學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師講述:顧況與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師為什么知道得這么多呢?其實并不是老師記憶力強,老師只不過善于查資料。
資料的
利用身邊的資料:課本、字典、課外書等;
向同學借資料;
查圖書館資料;
五、指導讀課文: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要求是:讀通、讀懂、讀好。
六、學生讀課文,抽學生點評。
教師指導讀課文的要求:咬準字音。
七、指導學生讀懂課文:
(1)結合課文下注釋讀,不懂的字問同學,還不懂的劃下來師生共同討論。
(2)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3)師生共同討論:還有不懂的地方嗎?趕快提出來,我們一起研究。
(4)大家都讀懂了課文,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枝?
(5)學生點評。
八、討論
為什么他給大家介紹得這樣清楚呢?為什么他介紹得這樣形象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按順序;
講方法.
九、設疑:
大家反復讀讀,動動腦筋,有問題嗎?
十、同學們都喜歡吃水果,你給大家介紹
一種你喜愛的水果吧。
十一、總結:
今天大家品嘗了鮮美的荔枝,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會了怎樣讀書,還懂得向別人介紹事物要按順序:講方法,別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會深刻。但愿這對你今后的學習和交往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荔枝圖序》閱讀理解的答案 篇12
望江縣古爐中學 吳學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積累詞語。
帷(wéi) 繒(zēng) 綃(xiāo)
瓤(ráng) 枇杷(pí)( 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關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詩歌中的名句。
③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描寫。
2、能力目標
①學習說明靜物的寫作方法
②培養獨立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養觀察能力,領略荔枝的鮮美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按一定順序說明的方法
2、準確理解一些文言詞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
播放楊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斷,導入 課文。
二、作者、作品簡介
多媒體投影有關文字材料及圖像。
三、整體感知
1、聽朗讀:聽清字音,借助工具書查清生字。(投影儀顯示)
2、默讀課文:用勾畫圈點的方式進行。目的是掃清詞語障礙,幫助理解大意,便于展開討論,啟迪個性化思維。(投影儀顯示)【以上學法指導意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四、探究學習,研討內容
1、第一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荔枝?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寫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應的句子)
以上問題用投影打出,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問題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師生互動
看圖片,品語言,用文中最恰當的句子來概括圖片內容。用投影打出圖片。
① 樹形團團如帷蓋
② 朵如葡萄
③ 實如丹,殼如紅繒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
⑥漿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荔枝圖序》,這篇文章說明了荔枝的知識,著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態,用了很多比喻,說明語言簡潔而又形象生動,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業
1、明代徐渤《詠荔枝膜》詩中寫道: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你能說說這兩句詩是寫什么場景的嗎?
2、根據你的觀察,寫一篇說明一種水果的文章,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3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