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精選13篇)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1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小編整理了《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⑵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峨眉山月歌》閱讀練習一:
1.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詩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畫面。(3分)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分)
《峨眉山月歌》參考答案:
1.峨眉山巍峨聳立,半輪淡淡的秋月悄然懸掛在山頭,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塊碧玉晶瑩可愛,江水流動,月影也隨著江水前行。
2.抒發了作者離鄉江行思友之情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峨眉山月歌》閱讀練習二:
(1)詩中直接描寫峨眉山月特點的一個詞是: 。(1分)
(2)請描繪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現的情景。(2分)
(3)結合詩句,分析全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3分)
《峨眉山月歌》參考答案:
(1)半輪。(1分)
(2)半輪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隨著江流,伴我到遠方。(1分)
(3)從夜發下等詞中,可見詩人的意氣風發;(1分)從思可見詩人對家鄉及友人的依依惜別情懷。(2分)
《峨眉山月歌》閱讀練習三:
1: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合詩歌內容說說這樣寫的作用。(2分)
2:影入平羌江水流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表達效果?(4分)
《峨眉山月歌》參考答案:
1: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連用五個地名,不著痕跡地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構思巧妙。
2:皎潔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動,月影也隨著江水前行。該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優美的江中月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閱讀練習四:
(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里?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峨眉山月歌》參考答案:
(1)連用五個地名構成一種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對即可)
譯文
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靜靜的夜晚,我從清溪乘船向三峽進發。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見,我只好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乘流東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賞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里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全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構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7
唐代詩人李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 年)。李白的出生地現在尚無定論。目前學界有四種說法,蜀中說、碎葉說、條支說和長安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歲時隨家人遷涉入蜀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郵)。李白的少年時代是在蜀中度過的。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少年時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從青年時代起李白就離家遠行,開始的時候他主要在蜀中游歷。他出行的路線是從綿州昌隆出發,南下成都,大約在開元九年(公元721 年)21歲的時候,李白到達了成都,寫出了《登錦城散花樓》,《白頭吟》等詩篇。此后又游歷了彭山、峨眉、樂山等地,給后人留下了鐵杵磨成針等傳說。
李白真正“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是在開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是年李白25歲。就在這個時候,李白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從清溪驛登船,順流而下,開始了他長達近40年的人生漫游。這首短小的絕句,28個字,嵌入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也是僅見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為絕唱”。表現出李白的詩在青年時代已經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
那么,李白所說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現在的峨眉山,現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現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入岷江。清溪在現四川楗為縣境內。渝州即現在的重慶市。還有三峽。
提起三峽人們普遍認為是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現在很多出版物上關于這首詩的注解,也是認為是長江三峽。但是認真想一想,清溪至重慶水路大約600 公里,重慶至三峽還有近600 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峽,見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樣的話,就不是“下”渝州了,而應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實,從清溪出發,沿江而下在樂山境內還有三個江峽,即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按全詩所描寫的地形,李白所說的應該是樂山三峽,而不是長江三峽。這樣來理解李白的詩句就順理成章了。
關于“思君”句,有人認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見是指從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不能見到,所以思念。我認為這首詩應該是李白寫給友人的,思君句應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從峨眉山東北的平羌江岸邊的清溪驛出發,路過了黎頭、背峨、平羌三峽到樂山一帶探訪久別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經離開了樂山。于是李白就順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隨。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離家遠行,未免思念家鄉,思念親友,他多么希望故鄉和親友能像天邊的明月一樣伴隨著自己呀。通過峨眉山月來寄托詩人對家鄉和親友的思念,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秋江夜行圖。可謂語短情長,千古之絕唱!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id=62025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3
課題 《古詩兩首》 課時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重點:讀準古詩,特別是“眉、溪、峽、君”。 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1.大家知道大詩人李白嗎?能不能背幾首他寫的詩? 2.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詩名就叫《峨眉山月歌》。板書課題。 交流對李白的了解。背誦古詩。 齊讀課題 預習導學 檢查預習情況 1.讀詩歌 (1)剛才讀過的一首詩的節奏是什么?押什么韻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2)根據平仄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出韻味。 2.交流詩句的意思。 指名讀 各種形式的朗讀 交流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理解詩意 1.解題。 歌是什么意思?詩人歌詠什么呢?(板書:歌 月) (歌是歌詠的意思。是在歌詠峨眉山的月亮。) 2.過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地,這樣的景象多么令人難忘啊!大詩人李白在這首詩的第一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秋夜月色圖,讓我們共同去體會一下吧! (1)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輕聲讀讀,把他們圈畫出來。 (2)想想:除了地名,還剩下的16個字意思是什么?試著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交流: ①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詩絕句中是僅見的,誰能找到告訴大家? ②第一句詩,你讀懂了什么? 半輪秋是倒置。 月影在江水中流動,這是為什么?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師給大家提示要注意三個字:“發”、“下”、“君”。 發:出發 下:順江而下 君:李白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相機板書:思君不見。 (4)相機指導。 3.讀詩。 交流峨眉山的資料。 輕聲讀古詩。按要求進行自學。 交流。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峽 渝州) 看課本上的插圖。看圖想象秋天的月亮。 指名回答。 小組交流詩句的意思。 全班說說詩的整體意思。 朗讀古詩。 感悟意境 1.從詩眼中感悟意境。 同學們,用心品讀詩,詩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的情感?(板書 思 君) 2.從寫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紹:《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輕時初離四川所寫。為謀求政治出路,實現政治理想,胸懷“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當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潔的明月,俯視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時,感懷萬千,寫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3.從李白的詩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詩九言月。《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誰能記起李白寫月的詩? (2)師獨白:李白有一句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作為酷愛月亮的詩人,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么樣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誰呢? 4.同學的體會很深刻,帶著體會到的情感,有韻味地讀這首詩。 找,指名朗讀。 指名朗讀。 齊背。 指名朗讀。 朗讀古詩。 串詩積累 過渡。關于寫月亮的古詩很多,你還知道那些其他詩人描寫月亮的詩嗎? 1.出示了兩首詩: 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讀讀這三首詩,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 (2)指導。 2.總結: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作為酷愛月亮的詩人,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交流。 按要求進行學習。 小組交流。集體交流。 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完成《補充習題》中《峨眉山月歌》的習題。 ★★★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讀讀背背。 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4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課始,我讓學生談談對峨眉山的了解,學生由于之前讀了《補充》,舉手挺踴躍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學習詩歌,我引導學生看看圖片,讀讀詩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全課。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默默地思考。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呢?我決定從聽覺方面入手,于是問學生:李白此刻在圖片上的哪個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會聽到什么呢?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交流時,說得流暢,輕松!此刻,他們仿佛真成了詩人,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看來,教學古詩,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有時一個問題,便推了學生一把;有時看一下圖片,學生便借機跳入了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不必囿于理解詩意,解釋關鍵字詞;進入情境,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課后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里?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么沒有聽課,要么還有問題,乘機發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并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后,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里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5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學實錄(送教課)(簡)
時間:9月11日 地點:新教育小學小圓廳 班級:四(4) 教師:張立華
誦讀詩歌
張老師在臺前一站,給人感覺很沉穩。
老師顯然準備了課件,因為沒有電腦,而上課鐘已響,張老師果斷地開始上課了。
板書了“唐·李白”之后,讓學生談談對李白的了解。四年級學生都能很清楚的說出李白被稱為詩仙,是偉大的詩人。老師讓學生背誦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寫的詩。學生依次背誦了《贈汪倫》《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背誦的節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學生平素的古詩積累功夫很扎實。
了解了李白,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李白年輕時候離開家鄉時寫的一首詩:峨嵋山月歌。老師請學生跟老師板書課題并齊讀了課題。
老師問,歌是歌詠的意思,詩人歌詠什么呢?一名男生說,是在歌詠峨眉山的月亮。老師追問,有人知道峨眉山嗎?有一個學生說在四川省,另一個補充峨眉山有一塊石頭叫峨眉石。
2、讀詩。老師請大家自由練讀。學生讀了大約兩三遍,只是沒有自由讀,一直是齊讀。老師要求大家停下,請了兩位女同學來讀詩。讀后,老師問剛才讀過的一首詩的節奏是什么?學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這首詩押什么韻呢?學生也能很準確的說出詩押的是什么韻。
了解了這些之后,老師又請一位同學進行了朗讀,提示注意節奏。
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張老師主要采用了一下幾點。
1、圈畫詩中地名。張老師提示: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詩絕句中是僅見的,誰能找到告訴大家。
學生一般都能找出三處以上的地名,少數同學能找出四處,全班只有極個別同學找對了五處地名。
張老師再提示:除了地名,還剩下16個字,他們的意思是老師告訴大家呢?還是你動腦筋思考思考呢?請默讀古詩,思考詩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師問:第一句詩,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能說出月亮是半圓的。張老師再問:我們都說一輪明月,為什么說半輪呢?接著在課件上出示了課本上的插圖。請學生看圖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為課件中音樂沒有播放出聲,老師用語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別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導學生體會第一句中一個難點:從意思上講,應該是半輪月,怎么是半輪秋?最后老師采用講解的辦法告訴學生這是倒置。
老師接著問第二句話誰懂?學生回答的很美,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隨波流動。老師想在細處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動,這是為什么?學生沒有很好的領會老師的意思,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卻原來是詩人站在流動的船上。
老師相機板書: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師給大家提示要注意三個字:“發”、“下”、“君”。這幾個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師在黑板上相機板書:思君不見。
感悟意境
感悟詩的意境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張老師采用了以下幾個環節來促成學生感悟。
1、感情誦讀。老師大段的抒情獨白:年輕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乘舟駛向對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盡管他是一個三尺男兒,當他面對這多情的月亮時,他將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鄉、朋友,誰來讀一下。
一名女生讀的有聲有色。
老師感情充沛地說: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還略可安慰的話,后面是怎樣的一種寂寞之感啊,請再讀。
再站起的這位女生讀得更有感情。
2、補充詩句。老師說,李白有一句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離鄉的李白因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單,但是,當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著,想見著。李白思念的是誰呢?
學生脫口而出:月亮。
老師說,對。剛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親人的話,這里的“君”也可以說是月亮。這只是老師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給你一個答案,我相信隨著歲流逝,你們慢慢長大,一定會尋找到一個答案。
拓展閱讀
老師提出:關于寫月亮的古詩很多,月亮是古詩常見的意象。你還知道那些描寫月亮的詩嗎?學生回答了《靜夜思》《塞下曲》等古詩。
老師課件出示了兩首詩。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老師請學生比較三首古詩有什么相似之處。
一名學生回答:都是寫思念別人的。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見解,說月亮在古詩的意象中往往帶著思念的情懷。
老師略作總結后,本節課教學結束。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6
之一
佚名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
《峨眉山月歌》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7
教學古詩《峨眉山月歌》時上得十分開心,學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們也在這樣的課堂里得到了詩與詩外的豐富感受。
1、拓展知識,燃熱情。
師: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前我們已經學了不少,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板書課題:峨眉山月歌)齊讀課題。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生: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板書:李白)
師:你了解李白嗎?說說你知道的關于李白的知識。
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詩人。
生: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
生:我還知道與他的雅號齊名的“詩圣”杜甫和“詩鬼”李賀。
生: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生:李白愛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寫下名篇佳作。
師: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們通過介紹把李白帶到了我們中間。
[感想] 在日常的古詩教學中導入往往是不被重視的,可當學生講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酒后寫作后,我驚喜地發現了在學生眼中閃爍的知識積累被肯定后的愉悅,這就是學習古詩的動力。想起我們兒時的學習經歷,被刻在記憶深處的有時就是那么一句有關聯的題外話,一個新鮮詞眼便會讓自己興奮不已,這種學習的熱情不正是教師想為學生點燃的嗎?
2、學詩立意,先抓情。
師:你能背幾首李白的詩嗎?
生:《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還有《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生:《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詩。
師:這些詩分別表達了李白什么樣的心情?
生:思念家鄉、懷念友人、贊美河山。
師:我們常說文章是作者的心聲,古人寫詩也往往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首《峨眉山月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感想] 由眾多的情感表達引入本詩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個鋪墊,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詩歌中的情感是條主線,是理解內容的突破口,緊扣情感進行教學能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要包含的意蘊。
3、身臨其境,顯真情。
師:這首的妙處在于這短短28個字的詩中卻有五處地名,你能找出來嗎?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師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峽”圖。)
師:讀讀古詩,你能把這幾個地名都標在圖上嗎?(了解李白的行程)
師:讀讀詩句,看看書上的插圖,結合黑板上的圖,找出你不理解的詩句或詞語。
生:“半輪秋”什么意思
生:從圖上看出就是 “秋月半輪”的意思。
師:古人常說人月兩團圓,可此時作者抬頭所見卻是清秋半輪月,他的心情又會如何呢?
生:他會埋怨道:半輪月亮啊,你什么時候才能圓呢?我什么時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看圖我猜是月影。
師:你有過這樣一種“我走月亮也走”的感受嗎?說說你的經歷。
生:夏天的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去散步,月亮老是跟著我。
生:有一次我晚上坐船去上海,月亮倒映在江水中,船走月亮也走。
師:古人常常對月抒情,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
師;“月是故鄉明”啊!
生:還有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
師:作者隨江而下,月如影相隨。這是哪里的月?
生:故鄉的月。
生:與朋友別離時的月。
師:月亮為何總跟著作者?想想李白此刻看到這個情景,會是什么心情?他會說些什么?
生:月亮舍不得李白離開。
生:是友人舍不得李白離開。
生:是李白舍不得離開故鄉和朋友。
[感想] 月亮本是詩中一個普通景物,但古人對月亮往往有著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抓住月亮這個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詩,由詩及人,由人及己,層層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經驗與體悟詩歌的基礎上讓作者的感情從學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來。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月亮成了學生們走入李白內心的橋梁,成了作者和讀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體驗,悟深情。
生:“思君不見下渝州”中“君”指誰?
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師:李白連夜趕路行程匆匆,也許還沒來得及向朋友、親人告別呢。想想這時李白又是什么樣的心情?
生:無可奈何。
生:渴望與朋友再歡聚。
師:你有好朋友在外地嗎?你是通過什么方式表達你的思念的?
生:打電話聯系,表達思念。
生:寫信給他告訴他很想他。
生:還可以發電子郵件給遠方的朋友表達思念。
師:你愿意送李白一部手機讓他在孤寂的夜行船上和朋友再聊一聊,以表思念之情嗎?同桌互演李白和朋友打電話,傾訴思念之情。
師:手機是我們送給李白的,當時的他可是一無所有。船越行越遠,思念也越來越長,李白只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借酒澆愁。
生:對月感慨。
生:吟詩思友。
……
師:哎,“夜發清溪向三峽”,(引讀)——“思君不見下渝洲”。
師: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嗎?再讀詩體會體會。(自由讀,齊讀)
[感想] 古詩中的“思君”一詞點明了詩的主旨,詩中的人與景無不關合著一個“情”字。今天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了,與作者的“無處寄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差的心理體驗讓學生更進一步領悟到詩人的情真意切,思念無人與說的無奈。在角色體驗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的語言妙處的領悟皆通過朗讀表現了出來,真正是情由心出。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8
《望洞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比賽背誦古詩。
2、洞庭湖簡介。
3、作者簡介。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2、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檢查自學情況。
四、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一)讀一讀: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畫一畫:用畫筆畫出這首詩優美的意境,展示給大家看。
五、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六|、布置作業。
學習作者的寫法,運用色彩的描述,寫生活中的事物,并且會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朗讀背誦、復習檢查《望洞庭》
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課文背景、作者簡介。
三、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哪些詩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四、檢查自學情況。
五、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一)讀一讀:指導掌握朗讀的基調,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想一想:
1、詩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仰望、俯視)——
2、詩人夜行江上的感受、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這樣?
3、議一議。
(四)、寫一寫:
1、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的是哪一句?用一段話把你讀后的感受寫下來。
六、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此前教學《山行》《絕句》《望廬山瀑布》等古詩,學生在入學前就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所以上課時他們往往急欲表現其背默的本事,無法沉下心來學習體會詩歌。因此,我就將計就計,一上課先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展示背誦水平,然后自學生字詞后默寫古詩,接著才開始理解詩意,練習吟詩成誦。
課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這兩首古詩孩子們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誦和默寫就成了一個難點。而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根據“理解記憶”原則,本課教學擬按如下思路來進行:初讀了解大意,學習生字;精讀品味欣賞,理解詩意;熟讀成誦感悟,體會感情。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9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10
《峨眉山月歌》我從歌字入手,先建立《峨眉山月歌》也就是“為峨眉山月而歌”的表象。再及景“李白看到了怎么樣的一番景象?”在這樣的基礎上重點突出情。以下是我第三步的教學實錄——
師:月色朦朧,山影、樹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隨波搖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常說觸景生情,此時,你就在蛾眉山下和李白一道欣賞著著月色,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美不勝收
生:令人心曠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師:哦,你是流連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這番景象,產生了什么樣的情感呢?你能從詩句中讀明白嗎?提示:詩句中有一個字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感,試著找出來,想想它的意思。
(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手)師笑笑,對她說: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獲。該同學有埋頭讀文。
(2分鐘左右,眾多學生舉手。)
生: “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師:你知道李白思念誰嗎?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師: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學們,李白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賞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歡”
生:因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樂
師:和朋友分享快樂,就把一份快樂變成了兩份,甚至更多份的快樂。那李白就僅僅想讓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嗎?你平常還和什么人一起分享你的快樂?
生:父母
師:是呀,李白他還想到了自己的親人。
......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于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于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并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并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后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11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今天,我們欣賞李白的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㈠初讀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師范度讀,要求:正確、節奏
3、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釋題
2、為何寫“峨眉山月”
盛唐時代,很多詩人都有一段漫游經歷。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鄉)時的作品。
㈢理解詩句
1、交流自學情況。
⑴、詩句中你讀懂了哪些?
秋——詩人遠游是哪個時令?秋
師點撥:我們在記敘描寫時一般會先介紹時間、地點等;因詩歌壓韻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導性交流
重點: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注意:只有順流而行,才會有此感覺——月影隨波、月影隨六船——妙哉、樂事)
夜發——連夜出發。
向——(看插圖理解)駛向。
君——對對方的尊稱。“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作者的友人。
下——順江而下。
一、二句:教師言簡意賅地提問:“初次離開家鄉的李白會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從字面上看沒有寫月亮,你能讀懂字面上的意思嗎?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可設計填空
㈣品味詩境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復,月亮或隱或現,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⑶再次品題:峨眉山月歌。升華主題
“暗生 思月懷鄉之情”、 “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鐘情于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㈤誦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游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弦。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李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
四、作業
默寫《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12
教學目標:
:
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
熟讀成誦,讀中理解感悟。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默寫《峨眉山月歌》。
2.完成《課堂作業》
3.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8
沈建芬 發表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我相機提示:這就是哪句詩的內容?有學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輪秋”,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學會自己讀詩,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詞序顛倒的現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秋峨眉山月半輪”,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