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閱讀輔導 >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精選13篇)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發布時間:2023-01-24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精選13篇)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1

  隨著社會發展對學生閱讀能力要求的提高,現代文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比重加大,分值提高,位置提前,對考生的影響很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閱讀訓練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通能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能力。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大丘與友期①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導讀:陳元方雖年小,對“無信”“無禮”的人正色批評,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從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陳太丘的為人和修養。

  注釋 :①期:約定時間。②元方:陳太丘的兒子,字元方,名紀。

  閱讀題: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車引之(   ) 4.元方入門不顧(   )

  二、翻譯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寫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內容

  過中不至: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

  四、閱讀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陳太丘與友期 參考答案:

  一、1.放棄   2.同“否”    3.拉    4.不回頭

  二、真不是人哪!和別人約好一起走,把別人丟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四、為人要言而有信,不講信用自食苦果。

  陳太丘與友期行翻譯:

  陳太丘與朋友約好時間一同出門,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那個朋友沒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來。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戲耍。那朋友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回答說:“等你很長時間,你不來,已離開了。”那朋友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哪!和別人約好一起走,把別人丟下就走了。”元方說:“您和我爸爸約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則是沒有信用;當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則是沒有禮貌。”友人慚愧,走下車來拉他,以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頭也不回。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2

  多年來,奎屯市 二中教研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大家在一起主要對教材、教法及教育理念進行探討,它已成為同行互學,相互促進,推出新人的重要場地。它不僅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同行們得到更多的啟發。

  一、-王佳惠老師這堂課,師生準備十分充分,環節絲絲相扣,條理十分清晰。學生一直按著老師的指揮棒走,師生互動,氣氛十分活躍。

  二、對該課教法提一些個人的看法,來共同商榷。1、在設計學生測驗競賽這一活動環節中,其結果四組都得到了一樣的分數,表面上是皆大歡喜,實質上卻讓有些同學很失望。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分層次設計題目,使得更好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一樣的結局,反而讓好學生有些憂,有幾分遺憾。

  2、背誦課文應給予適當的指導。如這篇課文以人物對話為主的古文。可以采用找關鍵詞、找關鍵語氣或拉文章結構的方法,給學生加以指導,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堂上背會課文。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3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為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為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復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么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注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1)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后,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2)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6.默寫課文。

  四、課堂練習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閱讀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內容如下:

  王冕者,諸暨(jì)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就)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hé,何)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出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見。

  1.對下列加粗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竊入學舍(偷竊) B.冕因去(離家)

  C.執策映長明燈讀之(拿) D.瑯瑯達旦(天亮)

  2.簡答。

  (1)“曷不聽其所為”中的“其”指 。

  (2)“聽已,輒默記”的意思是 。

  (3)“兒癡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

  (4)“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一句說明了什么?

  學生完成這個練習,教師選五位同學回答。

  明確:1.A(竊:偷偷地、悄悄地)

  2.(1)王冕 (2)聽完以后,就默默記住 (3)暮歸,忘其牛……已而復如初 (4)說明王冕讀書的專注、入迷。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中有關《詠雪》一文的題目。

  2.課外閱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中的兩個小片斷,并思考兩文的深刻含義。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無此必不明。”

  木猶如此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xuàn,淚水流下的樣子)然流淚。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鑒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世說新語〉二則》中的第二則《陳太丘與友期》。

  設計(二)

  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

  三、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

  四、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

  1.各小組提問。

  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么判斷遲到?

  (2)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

  明確:(1)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里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

  (2)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有同學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獲知友人是比陳太丘官高兩品的官員,平素對陳太丘傲慢無禮。

  (3)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后背誦。

  (1)投影顯示: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

  (3)全班齊讀、背誦。

  五、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體味語言簡練意義豐厚的特色

  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說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后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③撒鹽空中差可擬。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

  3.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于敬詞,哪些屬于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生逐一回答,明確:1.期:約定。去:離開;過去的。顧:回頭看。引:拉;放開。舍:放棄;犧牲。信:誠實,講信用;隨意、隨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來。

  ②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③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3.敬詞有③④⑥⑦⑨ 謙詞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見”通“現”;D.“說”通“悅”)

  七、課堂小結

  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中有關《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題目。

  2.課外閱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小片斷《雪夜訪戴》。

  雪夜訪戴

  王子猷(yóu)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來回走過),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一夜)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

  ●活動與探究

  1.說話訓練

  (1)飄揚的雪花像什么?請同學們展開想像說一段話來描述它。

  (2)以“誠信”為話題,仿照下面的表述,學說一句話。(任選一例)

  ①誠信是砍倒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仍敢于承認的勇氣。

  附答案:誠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簽后仍不出賣同志的信念;誠信是二十年來始終如一照顧犧牲戰友父母的執著。

  ②誠信使人們彼此信任。

  附答案:誠信使人們彼此認同共渡難關;誠信使全人類緊緊團結在一起。

  ③誠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誠信是一篇童話,純真有趣,意味悠遠;誠信是一首長詩,優美而雋永。

  ④誠信是什么?老農說,誠信是春天播下的種子秋天里結出豐碩的果實,是汁水滋潤禾苗結出的盈穗在風中奏出的交響曲。

  附答案:教師說,誠信是推倒了墻變成的橋,是師生間真切的情感紐帶,是皎皎白玉蘭般純潔的師生情;工人說,誠信是國家把工廠交給了我們,是我們辛勤勞作下生產的質高價優的產品;學生說,誠信是祖國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是我們擔起歷史大任時對祖國母親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買賣、童叟無欺是商人的誠信。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執法是公仆的誠信;誠實守信,遵守諾言是朋友的誠信;不說謊話,不欺騙人是孩子的誠信。

  2.關于組織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的設想

  誠信是做人之本,為讓同學們在人生重要的中學階段,過得更豐富,更充實,更有價值,故組織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可以回顧過去,談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來,暢談自己的理想。

  3.課外閱讀,搜集一些古往今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誠信”而建樹偉業的人的資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誠信史”為書名,整理成一本閱讀筆記。

  4.開放探究

  閱讀《世說新語》中“管寧割席”和“阮裕焚車”,簡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刨地種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還是揮動鋤頭,把這看得跟磚瓦石子一樣,華歆拾起來又拋掉了。兩人又曾經坐在一條席子上念書,有坐著轎車穿著禮服的貴官從門前經過,管寧照舊念書,華歆放下書本出去看。管寧把坐著的席子割成兩片,跟華歆分開來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車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譯文)阮光祿在剡縣,曾經有一輛漂亮的車子,來借的沒有不借給的。有個人要葬他的母親,心里想借卻不敢開口。阮光祿后來聽到了,嘆一口氣說:“我有了車子卻使人不敢來借,還要它干什么?”就把車子燒掉了。

  參考答案:

  “管寧割席”通過兩個小故事曲折地寫出了管寧高潔的品格和華歆貪戀富貴的可鄙。

  在阮裕焚車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沒有責任的事,只要這事跟他有關,他也要十分嚴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絲毫的欠缺。

  ●備課資料

  一、重溫經典

  1. 元方善對

  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邱,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提示:無論什么時代,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培養自己的后代。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孫克紹箕裘,自然按照做官的需要來塑造子孫,就是沒有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孫光大門楣,也按照做官的需要教育后代。

  但是,畢竟官宦家的孩子學得快。因為這些家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小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就是官場應酬那一套,幾乎是無師自通。你看官兒不大的太邱長——陳仲弓——的兒子陳元方,年方十一,應對的圓滑已十分老到,方方面面都照顧到。孩子談父親的為官之道:“我父親在太邱,對有權有勢的人用德來約束他們,對無權無勢的人用仁來安撫他們,讓他們各安其位。所以時間一長,大家越發地敬重他。”當袁公說當初他也是這樣做的,并問他究竟是“你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父親”時,他說:周公和孔子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既不得罪袁公,又維護了自己的父親。文中表現了元方圓滑的應對技巧。

  2.薦讀四首詠雪詩。

  郊行值雪

  [北周]庾信

  風云俱慘慘,原野共茫茫。

  雪花開六出,冰珠映九光。

  還如驅玉馬,暫似獵銀獐。

  陣云全不動,寒山無物香。

  薛君一孤白,唐侯兩肅霜。

  寒關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提示:天上的風和云都黯淡了,原野山一片茫茫。六瓣的雪花下了起來,雪光像九光燈一樣明麗,還像驅趕著玉馬,又像捕獵銀獐。云形似兵陣一動也不動,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沒有。雪又像薛君(孟嘗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時的唐成公)的馬一樣潔白。寒關的天色將要晚了,我迎著雪走上了橋。詩中的比喻用得好,顯示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茫茫雪原的壯美圖景。

  春 雪

  韓 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提示:這首詠雪詩別開生面,前兩句寫春天姍姍還遲,一個“都”字反映了詩人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一個“驚”字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在見到初生的草芽時那種格外歡欣的心情。后兩句詩人賦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來遲,像落花一樣飄飛,來裝點春色。

  夜 雪

  白居易

  已訝衿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提示:詩人不正面描繪夜寒雪大,而是從側面烘托陪襯的手法,從感覺入手,從視覺入手,從聽覺入手寫雪,盡現雪之寒,雪之大、厚,雪之重。短短四句詩,把夜雪描寫得曲折、細致。

  詠春雪

  [唐]韋應物

  徘徊輕雪意,

  似惜艷陽時。

  不悟風花冷,

  翻令梅柳遲。

  提示:春雪輕輕飄飛,好像有意徘徊流連,珍惜那艷陽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它不明白自己的飛舞會讓風兒花兒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遲開,柳樹遲綠了。

  全詩融情于雪,以雪抒情,別有情趣。前兩句用擬人手法,把春雪輕飄漫舞、情意綿綿的神態描繪得活靈活現。后兩句語氣婉轉,由揚而抑,對春雪遲了梅柳有責備之意。既寫了初春時節乍暖還寒的時令特征,又表現了作者呼喚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

  二、文言知識簡介

  中學課文中常用的幾種古代計時法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鐘;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于“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里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鐘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于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選自《語文報》第167期,作者:趙立志)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擴寫。

  擴寫是將短小的原文擴展和生發成較長的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改寫。擴寫只能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豐富和補充,但不能改變原文的基本內容和主題。一般是對原文的故事情節作合理的擴大和補充,或對原作的人物、事件作合乎邏輯的豐富和補充,將抽象的改成具體的,敘述的換成描寫的或兩者兼而有之。

  關于縮寫。

  縮寫是在不改變原文的主題、主要內容、情節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集中、概括、提煉,把一篇較長的文章壓縮成短小的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改寫。縮寫要把握原文的要點、重點,分清主次,決定取舍。既可借用原文語句,也可用縮寫者的語言復述。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4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七年級上第20課《〈世說新語〉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中質疑、讀后思辨

  2、過程與方法

  以讀課文為線,采用點讀、譯讀、問讀、背讀、演讀等版塊,分層推進,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讀出情味,讀出情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選擇中學會做人、在朗讀中培養語感,敢于跳出書本,形成創造性閱讀品質。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看到同學們一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詩: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有著無窮的機智。

  是啊,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你們知道哪些關于機智兒童的故事呢?(孔融讓梨、曹丕稱象、曹植七歲做詩、司馬光砸缸、王冕畫畫)

  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他就是第20課《〈世說新語〉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中的人物,他是誰呢?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出停頓”。  

  2、指名讀, 讓學生點評,字音強調“不、慚”的讀音,節奏強調“陳太丘/與友/期行”“待君/久不至”“君與家君/期日中”。  

  3、再指名讀,齊讀。

  三、疏通文義  

  1、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要求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給重點詞語加點,疑難句子畫橫線,疑難問題寫上評注。  

  圈點勾畫示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   

  

  

  ?  

  約定  

  2、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期行  舍去  君   尊君  家君)   

  3、檢查同學們的掌握情況,進行搶答賽。

  4、分角色朗讀,一讀敘述者、一當元方、一當客人。要求讀出的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5、分角色譯文,一讀敘述者、一當元方、一當客人。要求保持原文意思,把省略的補充上去。

  四、研讀探究  

  1、對于字詞,大家掌握的很好了。大家也應該知道本文所講的機智聰慧少年是誰了吧?(元方)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誰?(客人)請同學們以文中的句子為依據,說說這兩個人的思想性格。   

  客人: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說明他言而無信;b、“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說明他粗野無理,不講禮節,缺乏教養;c、“友人慚,下車引之”說明他誠懇認錯,知錯勇改。

  元方:a、對客人的一番義正嚴詞可以看出,他很有教養,懂禮識義,同時也維護了家父的尊嚴,可見父子親情濃厚。b、“元方入門不顧”,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他的童貞童稚。

  2、“元方入門不顧”,值得大家探討,有人說他這樣做,也是失禮,你是怎么看的?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五、創編表演  

  1、揣摩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其思想感情 ,盡量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 、以藝術創編的方式,通過合理想象,對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邏輯的豐富和補充,甚至改編  

  。 

  3、學生自由組合,演員人數自定,不準帶書,可用現代語言,也可用文言。

  六、背讀全文  

  全班齊背全文,不會的可以開著書本。

  七、總結  

  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憾!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5

  教學目標 :

  1.         能準確識別并翻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現代文翻譯全文。

  3.         通過朗讀、討論等說出文中兒童所具有的品質。

  4.         學習古代少年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1.         用現代文翻譯全文。

  2.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他們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

  能準確識別并翻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非常熟悉的。(請一位學生講故事)

  這個故事中的孔融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歲的他就已經知道人與人交往要學會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他的家鄉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和他交個朋友。課本翻開至《陳太丘與友期》。

  二、整體感知

  1.         范讀:注意字詞的讀音和語句的停頓。

  2.         請學生自己找出本文應注意的字詞:舍(she) 不(fou)

  3.         學生自由朗讀

  4.         齊讀

  三、疏通文意

  1.           剛才同學們在老師范讀的基礎上進行了朗讀,但是對于有的語句的停頓,可能同學們還有疑問,為什么在這里要斷句呢?這就需要對文意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給大家幾分鐘時間,小組內的同學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小組內四人討論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記下來。

  2.           質疑(關于字詞句)

  【明確】期日中:約定;      太丘舍去:離開(區分古今異義);   過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丟下、舍棄;      下車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比較簡潔,正因為如此,有的內容因為與上文重復,作者就會將其省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言文初學者,像我們各位同學,帶來一些閱讀困難,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翻譯之前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我們試著將下面這個句子補充完整: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這句話只是一個例子,文中還有幾處省略的地方,請同學們拿起筆,將本文中你認為是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屏幕顯示答案)

  5.           關于文章字、詞、句的難點我們大體已經梳理了一遍,有沒有同學可以給我們把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來。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學們的朗讀肯定會有所進步,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

  四、討論探究:

  1.            在前面,同學們就文章的語句理解提出了許多問題,現在,我們文章已經理解了,現在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新的疑問呢?比方說,在人物刻畫、語言處理、主題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沒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的呢?

  2.            那么,我這里有幾個問題,希望大家動動腦筋。文章一共提到幾個人?(3個)主要人物有幾個?(2個)陳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對文章的兩個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的?(語言、神態)

  同學們應該知道人物語言是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我們一起把這段對話朗讀一遍,看看誰最先把這段話背下來。

  (讀背這段對話)

  4.            通過這段描寫,你認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樣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無信”“無禮”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孝順;伸張正義;落落大方;

  5.            主題歸納(多角度思考)

  通過文章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以及對這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的記敘,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

  友人

  知錯能改

  事情本身:啟示我們做人就要有有誠信,講禮儀。

  6.         (題目合適嗎?)

  五、小結

  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努力的學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自己的誠信觀念。

  六、作業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背誦全文。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6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于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復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導入  導語引人。   展示課題。  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整體感知

  范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復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并作強調。  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并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復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分析質疑

  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  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里學到了什么?  歸納出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里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  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系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后“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與友期 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7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

  3、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嘗試采用“讀一讀、譯一譯、議一議、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學法,側重學法指導(誦讀、疏通、復述、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特點如下:

  1.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不禁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將收到很好的效果。2、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4.字詞積累練習,講究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出示沒有加標點符號的《陳太丘與友期》,告訴學生這是83年高考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文。

  二、整體感知

  (一)疏通課文

  1、分組自學課文,提出自學要求。

  2.采用競賽形式誦讀、疏通、復述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二)分析課文

  1、思考問題:請同學們討論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參考論題:

  (1)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2)友人知錯而“慚”說明友人是什么樣的人?

  (3)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2、在理解的基礎上,探討作者寫作意圖。

  這篇文章為什么歸入《世說新語·方正》?文章如何體現“方正”這個主題的?

  三.拓展遷移:這個故事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實際意義?

  四.指導背誦課文。(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本文)

  五、字詞積累練習。

  這個環節主要是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六、小結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8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詠雪》,我們品味了兩個少年關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處。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中的另一則小故事,看看我們從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啟示。 

  板書課題: 陳太丘與友期 到底講了什么內容?預習時看懂了嗎?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請一生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仔細聽,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讀課文,疏通詞句。 

  1.邊朗讀,邊口譯全文。要求: 先自由讀,易于品味、揣摩 

  (1)聯系前幾篇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借助下面注釋,運用手頭的古漢語字典,可運用加字法、換字法;同時,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補充上去。 

  (2)自己無法解決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討。 

  (3)還是無法解決的,圈出來,等會兒集體交流、探討。 

  2.疑難字詞交流。補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3.請一生口譯全文。其他同學仔細聽,用鉛筆畫出自己認為有問題的地方,等會兒交流討論。 

  4.自由朗讀全文,看是否還有詞句上的疑問。同時根據對句意的理解處理朗讀節奏。 

  5.集體朗讀。 

  6.分角色朗讀。(注意二人前后語氣的變化) 

  四、合作、探究幾個問題: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無對文章進行評論? 

  既然作者未進行任何評價,那我們就文中的人物進行討論。 

  1.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文中的三個人物的行為——陳太丘,友人和元方?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陳太丘:太丘舍去 ——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 

  友 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怒 非人哉! 慚,下車引之 

  ——無信無禮,缺乏修養,然知錯能改 

  元 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入門不顧 (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 

  ——守信識禮,(聰明機靈) 

  可提示,如:“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 

  元方如何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錯誤?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2.《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夙惠(天資聰慧)、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你認為應選自哪一門?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個人物的言行都圍繞信、禮展開。雖也表現了元方的聰敏,但主要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是核心。可見是借元方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禮”重要性。 

  ——可見,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也即文章的主旨 

  積累有關成語、名句。 

  五、自由朗讀,力爭當堂成誦。 

  六、作業 

  ① 完成課后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9

  選自《世說新語》

  陳太丘與友期

  作者:劉義慶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違約的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2002/11/11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2.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由2001年高考作文題導入: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取水里。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

  二、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三、課文學習

  1.你讀我念: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得流暢。

  2.你翻我譯:

  自學課文,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3.搶答題:

  (1)解釋加點文言詞語:

  ①與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門外戲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⑧下車引之

  ⑨元方入門不顧

  (2)翻譯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過中不至。

  太丘與朋友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還不見朋友來。

  ②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與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③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聽了很慚愧,走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自己家門連頭也不回。

  (3)補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你)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你背我誦:

  4.3分鐘背誦比賽

  5.你扮我演:

  再讀課文,揣摩說話者的語氣,同桌或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對話。

  6.你思我想:

  (1)對文中的三個人,你有何看法?

  (2)問題探究

  ①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7.你收我獲:

  從這則故事我們學到了什么?

  四、小結與延伸

  1.詞語積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點字的含義,并寫出帶該字的一個成語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語: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動手試一試:解釋加點的的詞語

  ①陳太丘與友期     ②太丘舍去

  ③下車引之         ④入門不顧

  3.中外名人講誠信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

  ——[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諾言是名譽的標志。

  ——[法] 諺語

  4.教師寄語

  擁有誠信,你將擁有一切;失去誠信,你將失去一切。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11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太丘與友期》。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說教材

  《陳太丘與友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25課《<</span>世說新語>兩則》中的第二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第一冊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緊密,使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 本文是學生接觸到的第四篇古文,因此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懂禮節守信用的優秀品質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在學習圈點勾畫重點詞句和按節奏朗讀課文是本課的難點。

  3、教學目標分析

  ①知識與技能

  學會在文中圈劃出重點詞語與句子,并有意識地積累詞語;學會按節奏朗讀課文,并背誦全文 。

  ②過程和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聽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用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過程,學會利用斷句的方法朗讀并背誦課文的過程。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獲得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學習古人懂禮節守信用的優秀品質。

  二、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閱讀法,教師導學法,問題討論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錄音機,板書這兩種方法。利用錄音機,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聽錄音整體感知課文,對課文的情感能夠把握得更好。通過聽錄音學習按節奏朗讀課文。利用板書,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利于學生拋開課本講述故事。

  三、說學法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朗讀法,合作法。朗讀法能夠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并在此基礎上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背誦課文;合作法,則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的話題。

  四、說教學程序

  我設置的教學環節分別是故事導入新課,整體感知課文,討論問題,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等。

  下面我將就每個環節分別從教什么,怎么教,為何這樣教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1、故事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舉出三個關于聰穎機智少年兒童的故事,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整體感知課文

  在本環節中,我采用了學生自主閱讀法,教師導學法。根據對教學目標的分析,首先我會讓學生邊聽錄音邊圈劃出課文的重點詞句,這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接下來我會讓幾個學生說說他們畫出了哪些重點詞句以及讓兩到三個學生幫助解決重點詞句,這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知情況以及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最后我會讓學生根據文意給課文斷句,并根據斷句的節奏進行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能夠學習按節奏朗讀課文的方法,并對課文有進一步的理解。

  3、討論問題

  新課標表明:要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并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能說出尊君,君,家君三種稱謂有什么不同嗎?

  ②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可以各抒己見,交流自己的看法,讓這些問題形成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我會在學生討論過后肯定同學們的看法,并告知學生應當做一個懂禮法守信用的人。

  4、課堂小結

  讓學生復述故事,并希望學生以后能夠做一個懂禮法守信用的人。這樣,更能提高學生思維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把故事更好地記住,方便以后作文寫文章的素材。

  5、布置作業

  根據新課標基本理念的要求,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將會布置學生回去抄10條關于“尊重他人,誠實守信”的名言名句。這樣可以對學生的道德修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6、板書設計

  我將從元方與友人的對話背景,過程、結果進行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與友期    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這樣方便學生復述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以上就是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設計本課教學的。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12

  張笑天——《陳太丘與友期》教學案

  一、導入

  同學們,小學里學過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看多媒體文字、圖片,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這樣的小故事《陳太丘與友期》(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師:這則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這部書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找一名同學念屏幕)

  三、師范讀課文

  師: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容易讀錯的字注上音。

  師:大家發現哪個字的讀音和平時不同?

  這個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書:不通否

  四、學生齊讀課文

  五、學生分組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做好準備踴躍發言。

  先提問重點字解釋,再指名翻譯。

  六、揣摩、品讀

  師:文章大意我們理解了,下面我們再來看文中主要刻畫了幾個人物?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找出對話部分討論客人和元方的對話應該分別用怎樣的語氣讀?說出你的看法。

  明確:客人一處詢問,很客氣;一處憤怒,音調很高,元方一處有禮貌,客氣的說;二處聲調不高,但義正辭嚴。在提高同時利用反復品讀體會人物形象。

  七、問題探究

  通過剛才的朗讀,同學們已大體感悟到兩個人物形象了。

  1、你認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樣的人?請作一個評價。在評價時我們先用一個詞語或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然后結合課文中內容作一個具體的闡述。

  學生邊總結老師邊板書。

  2、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希望同學們各抒己見。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誠實守信或無禮無信的例子嗎?談一談并說說你的看法。

  2、對照課文,檢點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樣做?

  九、布置作業

  1、做完練習二、三題;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誠信,請收集或自己創造幾句有關誠信的佳句。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備課講課,我深刻體會到了品讀的重要性,設計本課時,我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決定讓學生體會元方與客人兩次對話時的語氣,課堂上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讀,人物形象頓時呼之欲出。而學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環節的討論,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

  2、結尾處延伸拓展沒有回到積極的主題上來,學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過于消極,而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引導學生多舉些誠實守信的例子,弘揚主旋律。

  3、課堂氛圍還不夠熱烈,有些問題僅靠兩三個同學回答,還應想方法調動學生參與,這樣討論會更加全面、深入。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 篇13

  七年級《語文》上冊《〈世說新語〉兩則》中選了一篇短文《陳太丘與友期》,我以為此文的編選有不妥之處,現請教于編者方家。

  1、短文標題與內容不太照應。選文《陳太丘與友期》主要記敘的是陳元方七歲時與客的對話,借陳元方的責客語說明“信”、“禮”的重要性,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元方的聰敏。這也正是此文入編《世說新語·方正門》的原因。而“陳太丘與友期”僅僅是故事發生的一個背景,短文記敘它僅是敘述故事的一個鋪墊,用“陳太丘與友期”作標題,既不能表現記敘的主要人物,又不容易使人把握記敘的內容,也不容易使人理解短文的主旨,給七年級新生造成了很多誤導。

  2、課前導讀與課文主旨不甚相符。教材的課文導讀這樣寫:“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于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這里,有兩位這樣的兒童,讀懂這兩則故事,談談你的感想。”可見,編者在導讀時就將兩則短文的主旨歸為表現古代少年的聰穎機智。作為課前導讀,引導學生閱讀,激發興趣,當然亦無不可,但如果從抓主要矛盾的原則來看,《陳太丘與友期》主要應是通過元方責客的話語表現他懂得為人的道理,借此表明明禮誠信的品格是人所應有的。這樣看,導讀就與選文的主旨不甚相符,極易使學生誤解。

  以上管見,敬請賜教。謝謝!

閱讀《陳太丘與友期》的答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陳太丘與友期(通用14篇)

    執教人黃現明【教學目標】1.讀懂課文,能講譯,能理解課文的主旨。2.積累文言詞語,提高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3.背誦全文。【教學難點】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引入課文。...

  • 七年級上冊《陳太丘與友期》導學設計(精選16篇)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太丘與友期》。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與設計。...

  • 《世說新語》之《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精選17篇)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2.背誦兩篇短文。...

  •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材分析:《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較多的反應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氣。我們認為處理這篇教材在整體感悟內容的基礎上,要充分重視語文教學對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

  • 《陳太丘與友期》人教七上(通用14篇)

    張笑天——《陳太丘與友期》教學案一、導入同學們,小學里學過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看多媒體文字、圖片,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這樣的小故事《陳太丘與友期》(板書...

  •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2.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5篇)

    一、給加粗字注音。謝太傅( ) 雪驟( ) 柳絮( ) 無奕(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1.俄而雪驟:2.撒鹽空中差可擬:3.未若柳絮因風起:4.期日中:5.尊君在不:三、翻譯下列句子。...

  • 《陳太丘與友期》課堂教學實錄(精選13篇)

    一、 教學目標1、 背誦全文2、 掌握重點文言詞匯。3、 分析人物性格。二、 教學重、難點1、 對人物性格的分析。2、 把握故事情節,掌握重點詞匯。3、 背誦文章。...

  •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簡案(精選14篇)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并爭取能背誦。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據地評價人物。...

  •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通用13篇)

    互動設計果時間條件允許,可讓每位學生再闖一次關,以鞏固記憶效果。2、帶領學生闖第二關理解關。(1)、聽朗讀錄音。(2)、模仿錄音比賽。(3)讓學生以課本劇形式完成對課文大意的掌握。(4)、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對文意的理解。...

  • 《陳太丘與友期》人教七上(精選16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七年級上第20課《〈世說新語〉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中質疑、讀后思辨2、過程與方法以讀課文為線,采用點讀、譯讀、問讀、背讀、演讀等版塊,分...

  • 《世說新語》兩則《陳太丘與友期》與實驗教材編者商榷(通用14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世說新語〉兩則》中選了一篇短文《陳太丘與友期》,我以為此文的編選有不妥之處,現請教于編者方家。 1、短文標題與內容不太照應。...

  • 對《陳太丘與友期》課后評析(通用14篇)

    多年來,奎屯市二中教研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大家在一起主要對教材、教法及教育理念進行探討,它已成為同行互學,相互促進,推出新人的重要場地。它不僅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同行們得到更多的啟發。...

  • 《世說新語》之《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精選15篇)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2.背誦兩篇短文。...

  • 《陳太丘與友期》譯文(通用12篇)

    選自《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作者:劉義慶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

  • 閱讀輔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萨迦县| 恩平市| 泽州县| 吉安县| 化隆| 平湖市| 台中县| 武平县| 仁怀市| 五原县| 无为县| 信宜市| 十堰市| 绥阳县| 荔浦县| 禹城市| 大渡口区| 桃园县| 四子王旗| 青阳县| 镇坪县| 西吉县| 阿图什市| 镇沅| 盈江县| 八宿县| 察隅县| 澄江县| 金山区| 秀山| 常熟市| 龙游县| 金坛市| 格尔木市| 五峰| 化隆| 普宁市| 屏南县| 财经|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