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散文欣賞《滴答滴答》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滴答 滴答》是一首充滿童趣的散文。分別描繪了小雞、小螞蟻、小朋友在遇到下雨時,開動腦筋想出的各種躲雨的好辦法。這些小雞、小螞蟻恰似一群天真、活潑、好動的孩子,充滿了無限的歡樂與生機。這首詩語言質樸、清新,重復性的結構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和仿編。 孩子們在以往類似的語言活動中,大多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并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文學作品。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注意引導幼兒積累和豐富詞匯,并努力為每個幼兒提供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自己的機會。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說教材:
(一)教學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現狀,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感受散文中優美的語詞,理解角色之間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2、能對散文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
3、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二)重點和難點:
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理解散文中優美的語詞”上,
難點是: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三、教法和學法
整個活動我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氣氛中學習。其中,我還運用了觀察法、啟發提問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與方式:
這堂課我共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出示小雞、小螞蟻、小朋友的圖片提問:“滴答、滴答,下起了小雨,小雞、小螞蟻、小朋友都在外面玩,他們會用什么方法來躲雨呢?”對于這種生活經驗比較強的問題,我可以請一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來回答,并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
第二環節我安排的是學習詩歌。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環相扣的問題:
第一的問題是在幼兒第一次聽老師完整地、有表情的朗誦散文后提出的“你喜歡這篇散文嗎?為什么?”,通過展示教學掛圖,把幼兒帶入詩的意境中。這個故事把幼兒的聽覺與視覺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瞧,這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雨聲,多美妙啊!
我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散文中有哪些傘?這把傘是誰做的?它為什么要做成* *傘?”這個問題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我在幼兒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散文中優美的語句表達,這樣既加深了幼兒對散文詩內容的理解同時有讓幼兒學習了散文中優美的語句.
緊接著我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你喜歡散文中的誰?為什么?”。使幼兒在理解散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之間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以上三個問題的提出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的過程中,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理解角色之間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激發了每個孩子學習詩歌的愿望,是解決教學重點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