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教案 >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 《測量》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測量》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19

《測量》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測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案例背景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然而物理教材中的學生實驗都是按給定的器材,老師講解規定的操作方法,然后學生實施操作得出一些驗證性結論。實驗方法、實驗思路千篇一律。這樣對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基于上述現狀,我設想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探索一種以實驗為中心的探究教學法,即在教師給定一個實驗目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確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過程,教師適時引導、點撥,學生主動發現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去發現規律,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實現以“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教學案例主題

  我對這種探究教學法作了初步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把這種教學法以《電阻的測量》為例,向大家展示這種實驗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教學案例事件

  在學生掌握了伏安法測電阻的知識基礎上,我提出實驗問題:現有如下實驗器材:電流表、電壓表、電源、電阻箱、變阻器、單刀雙擲開關、導線。請你在上述主要實驗器材(還可自選其他器材)基礎上,設計一個物理實驗,測出一被測電阻的阻值,并畫出你的實驗電路,下節到實驗室進行測量。

  提出問題的結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產生很好的學習效果。課下拿給我看的方案有十幾種,對于較好,有代表性的方案,進行集中,做到心中有數。

  教學案例問題解決

  一、情景,新課引入

  利用多媒體投影出示伏安法測電阻的兩種電路,然后復習《伏安法測電阻》,自然引入這節課的實驗目的。

  二 延展情景,在實驗教學中,進行交流,探討。

  教師:“這節課由同學們自己當一回老師,把你課下設計好的實驗方案拿到前面,利用多媒體展示臺,給大家進行講解。”

  [反思:通常實驗,老師講解,學生驗證。而這節課,我把課堂還給了他們,讓他們當上了主角,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既想讓大家看到自己設計的電路,又想看看別人的方法,所以都爭著到前面展示臺上講解。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比較典型的方案有如下幾種:

  1、學生一設計電路

  教師評價:等效法的思想,方法比較簡單,未知電阻可由電阻箱直接讀出。老師的肯定鼓勵了學生,學生積極性很高。

  2、學生二設計電路

  教師評價:半偏法,我指出它的局限性,我們實驗桌上最大輸出電壓只有16伏,而這種方法要求R2>>Rx,所以電路中電流很小,電流表示數幾乎為零,即使實驗條件允許,測量結果也是Rx與電流表串聯的電阻,Rx較小,所以誤差較大。不宜采用。但思路不錯。

  3、學生三設計電路

  該生講解他的電路之前,先指出了第一種方法的缺點:在實驗室條件下,不能測大電阻,適合測小電阻。而他的電路適合測大電阻。教師肯定,給予表揚。

  4、學生四設計電路

  5、學生五設計電路

  教師評價:列方程求解的方法,也可以。適時引導,這兩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個問題,話未落,學生搶答:“它的方程里忽略了電源內阻,如果考慮內阻就不能解出

  未知電阻,我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不論是否考慮電源內阻都不影響結果”。

  6、學生六設計電路

  教師評價:是否考慮內阻都不影響測得電阻,這個方案是老師沒想到的,方法簡單直觀,很好。(學生反應熱烈,鼓掌)

  7、學生七設計電路

  教師評價:類似第二種方法,但它的'優點是選擇了一塊電壓表,克服了用電流表示數太小的問題,并且也不用計算,方法簡單。

  圖1、圖3、圖4、圖5、圖6、圖7的設計者把電路圖畫在黑板上。

  [反思:新課標所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在情感體驗、態度、思維等多方面的進步和發展,課本上實驗基本上是由老師講解,學生操作,得出一些驗證性結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思維的發散性,埋沒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這節課主要由學生的講解,老師簡單評價,適時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親自發現知識。使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拓展了思維,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地分析物理問題和現象.]

  三、學生實驗,老師巡回指導。

  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實驗,每一小組都發給一個已知電阻和兩個未知電阻,(一個大電阻一個小電阻)以便做對比分析誤差。老師巡回指導,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師及時與學生進行探討,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使實驗得以順利完成.

  四、實驗完成后,分組進行實驗誤差分析、總結。(略)

  五、教師總結(略)

《測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方法。

  2.學會用伏安法測量電阻。

  3.加深對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根據實驗原理設計電路圖,并且能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加深對電阻概念的認識。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學具】

  定值電阻、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電源、開關、導線若干、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實驗室里有些定值電阻沒有標簽了,你能幫老師重新貼好正確阻值的標簽嗎?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題,引發學生的研究興趣。

  電流可以用電流表測量,電壓可以用電壓表測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測量電阻呢?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電阻的測量。

  二、新課教學

  (一)伏安法測量電阻

  1.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助老師測出沒有標牌的定值電阻的阻值呢?這種方法又稱( 法),需要哪些實驗器材?

  2.測量長度的實驗中我們采用什么方法減小誤差的?測量電阻實驗中我們怎樣減少誤差,還需要哪種器材來達到此目的?

  3.請設計測量定值電阻實驗電路圖。 4.請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設計意圖:遞進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喜歡動腦思考。

  實驗步驟:(學生口述實驗步驟)

  ①調節電流表、電壓表的指針到零刻度;按電路圖連接實物。調節滑動變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②斷開開關,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③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至適當位置,分別讀出電流表的示數

  I、電壓表的示數U,并記錄在表格中

  ④根據公式RUI計算出R的值,并記錄在表格中。

  ⑤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待測電阻中的電流及兩端的電壓,再測幾組數據,并計算R的值,并求出它們的平均值記入表格中

  ⑥ 實驗結束,整理好實驗器材。

  (二)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過渡語:我們平常使用的燈泡中的燈絲是否有電阻?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想想做做”,小燈泡的電阻如何測量呢?

  (1)實驗電路圖(學生完成)

  (2)實驗步驟

  ①斷開開關,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②閉合開關,移動滑片讓燈發光正常(2.5V),發光較暗(2V),發光較強(1V),讀取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并記錄入表格中。

  ③根據公式RU分別計算出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光時的電阻,并記I錄在表格中,并分析其電阻不同的原因。

  ④實驗結束,整理好實驗器材。

  (3)、進行實驗

  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分別測量電阻和小燈泡電阻值,改變電壓和電流多測量幾組數據,算出對應電阻值,同時注意觀察小燈泡的亮度的變化,燈絲阻值的改變。

  此過程老師巡視糾正學生在實驗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

  (4)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完成實驗后,各小組進行實驗結果總結,實驗過程中經驗總結。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見課件

  五、布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1---4題

  六、板書設計

  電阻的測量

  一、伏安法測電阻

  二、測小燈泡的電阻

  1.原理:歐姆定律

  2.電路圖:

  3.器材:

《測量》教學設計 篇3

  活動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P54————P55《有趣的測量》

  活動目的:

  1、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活動重點: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

  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活動準備: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長方體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蘋果、木塊、泡沫;橡皮泥、雞蛋(熟的)、石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并且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現在,老師手里有一塊橡皮泥,它的體積怎樣求?

  生1:可以捏成規則的物體,在測量它的長、寬、高,算出體積。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沒在水里,用水的體積表示它的體積。

  2、提出問題: [出示鋼筆水瓶它(鋼筆水瓶)的體積也能用剛才的方法求出來嗎?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個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只能放入水中來解決了。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這樣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板書課題)

  這個墨水瓶的體積我們又該怎樣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學生思考、交流。)

  [點評:一上課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經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橡皮泥即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樣來計算。孩子有的說可以捏成各種形狀,然后老師說那墨水瓶怎樣來計算,得想辦法。這樣用數學自身的思考力度來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3、學生匯報。動腦思考是好習慣,認真傾聽同樣也是好習慣。在同學匯報時,請你思考,他們的方案對于你有什么提示?你還有什么要補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師:能不能用一個等式把你們組的方案表示出來?(V物體=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體=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體=V水下降)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二、動手實踐探索方案

  1、明確活動要求

  下面我們就根據大家想到的這幾種方案,來設計測量一下這個墨水瓶的體積究竟是多少。測量時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體要完全浸沒。

  生2:注意讀數時視線要與水面最低處平行。

  生3 :測量時要注入整數體積的水,既方便讀數,又能減少誤差。

  同學們想的真周到,老師也有幾點下提示與大家分享,請看屏幕。

  1、實驗前:制定測量方案,明確分工;

  2、實驗中:輕聲交流,注意安全,保持衛生;

  3、實驗后:整理結論,回顧反思。

  2、學生小組合作:請小組內同學首先討論并制定測量方案,并填寫報告單,然后開始測量。(教師發現不同情況及時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3、小組匯報。(一個同學匯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測得墨水瓶的體積是多少?板書三種方案測得的數據。

  4、同樣的墨水瓶測得的結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的產生:1、不同方法誤差的產生;2、同一種方法為什么結果也不相同?)三種方案比較中擇優,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論上誤差最小。想更精確,我們可以多測量幾次取平均值。老師在課前運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測量后得到墨水瓶的體積大約為115立方厘米。

  [點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當中,袁老師讓學生提出問題來測量。如果我們可以測量,你想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墨水瓶?學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師引領學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學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來解決問題,避免了學生盲目的操作和試驗。

  5、請大家注意觀察,這幾種方案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1:都用到了水來測量;

  生2:都是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

  師:在數學中我們把這叫“等積變形”,這也是數學中轉化思想的應用。

  6、請選擇桌面上1—2個喜歡的物體,就運用這種轉化的思想來進行測量。(引導學生將上浮物體的情況提出來。)

  遇到什么困難了嗎?如何解決的。

  生:將上浮物體系上一個重物來測量;

  生:將上浮物體埋入沙子中,運用沙測法。(板書)

  7、我們還有哪些知識運用到了這轉化的數學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師這有一粒黃豆,怎樣知道它的體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測量;

  師演示。行嗎?

  (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多放?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結。我們今天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了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問題。但今天課上測量的都是相對較小的物體,更大的物體的體積該如何測量呢,這個問題就留個同學們課后繼續去思考解決吧!

  總評: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延伸與發展。以往舊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只在習題中出現過,新教材卻將它納入例題范圍,這是因為不規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同時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奠定了基礎。

  其中,發現、驗證并運用排水法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目的在于通過本節課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想法都應當通過親身的實踐去驗證才能夠得到結論再加以應用,這是一種很嚴密的思維過程,也是現在孩子缺少的一種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浸入水中物體體積”的基礎上,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是本節課的難點。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和諧共處、主動參與、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并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智能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混合編組,每組選一個組長,并由組長對組員進行再分工。再動手操作之前,小組內同學充分地討論并制定出測量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動手實踐和交流,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和過程的反思對實驗方案不斷地進行完善。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困惑,從學生的動手實踐中找到本節課的教學素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過小或上浮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在學生提出困惑時教師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了解過小或上浮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

  用上述多種方法將這些不規則物體轉化為規則物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相互啟發,多種感官參與到自主探究性活動中來。“轉化”的數學思想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起來,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就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了。

  我們今天要進行————有趣的測量,(出示課題:石塊體積的測量)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長(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換算。

  (2)聽故事,曹沖稱象(大象的質量轉換為石塊的質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體積轉換成水的體積)。故事對于我們的這節課學習是不是會有所幫助,有所啟發呢?

  (3)觀察(石塊土豆)的形狀,與長方體或正方體比較引出不規則物體(并板書)。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規則物體嗎?

  石塊和土豆再比較,哪個物體更不規則,指出今天我們就來測量石塊的體積。(板書)

  二實驗操作,測量石塊體積。

  1、拿出桌子下面的測量工具,根據給出的測量工具,各小組想好測量方案,該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協作: 方案一 ,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后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塊的體積。(注意點:水的量應適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剛好能讓石塊浸沒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滿水,然后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出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2、小組匯報各自做法,老師邊聽學生匯報邊板書。(適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加滿的水: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

  真不錯,大家測出了石塊的體積,請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組交換一下測量工具,重新測量石塊的體積,來驗證一下測量的結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說說看, 我們班是不是會出現曹沖第二呢?預設一:小物體———直接有量杯測出體積。預設二:把石塊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撈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預設三:當裝的水過高時,我們可以把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加水溢出的水的體積也能求出石塊的體積。預設四:有稱重的辦法求石塊的體積,把我們量出的石塊稱一稱,看重多少,再根據這對數據求出任意大小石塊的體積。預設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塊放入長方體空器,往容器內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滿為止,取出石塊,再塞入橡皮泥(壓平,測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積乘容器高度與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三、鞏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現真不錯,有些方案老師也沒能想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來看看小黑板的題目怎么做。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生獨立完成。)

  2、測量一顆跳珠的體積。

  數25粒跳珠,放入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據水面升高的情況測量出水的體積,再算出一顆跳珠的體積。(學生實驗并計算出體積)

  四、總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學會了求石塊的體積,我學會了怎樣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我學會了把一個物體轉換成另一個物體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測量》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測量的概念、條件和方法,形成比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通過比較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

  1.圖片素材:量身高(活動前粘貼在教室的墻壁上)

  2.塑料繩、卡紙、紙繩、皮尺等。

  活動過程

  一、情景談話導入

  教師:小朋友現在已經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時候,個子又長高了。

  你們知道自己長高了多少嗎?

  二、提問讓幼兒產生測量興趣

  1.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高嗎?

  讓幼兒互相說一說,教師了解幼兒掌握身高的情況。

  2.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兒討論

  1.測量身高的辦法

  幼兒每想出一種辦法,教師就進行操作演示,進行測量。

  2.引導幼兒比較分析各種測量辦法,找出最精確的測量辦法。

  四、幼兒測量

  1.你們知道我們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嗎?我們一起來測量一下就知道了。

  2.請小朋友準備好記錄紙。

  幼兒分別來到測量板前,站直身體進行測量,教師讀身高數字,幼兒記錄。

  3.體驗

  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進行測量,并告訴對方測量結果。

  小結:我們想比較某件事物的長短光靠目測是不準確的,

  要用適合的測量工具,才能準確的知道。

  活動延伸

  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的身高嗎,回家你給爸爸媽媽測量一下好嗎?

《測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并比較長短。

  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厘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干什么?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在線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并說一說為什么。

  2、討論并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并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測量》教學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測量"花布"的大小,并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

  2、通過擺放"衣服"的分層操作活動,了解圖形的面積不受其擺放形式及形狀的變化而變化的,初步感知面積守恒的意義。

  3、在相互交流中,能細致的觀察、比較、測量,學習同伴好的測量方法,操作結束后能主動將材料收拾整齊。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會給物體排隊,認識數字1~6

  2、物質準備:量具(衣服、褲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線筆;

  3、動畫《仙度瑞拉》片段

  活動過程:

  一、動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參與活動興趣

  1、觀看動畫《仙度瑞拉》片段,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測量探索

  (1)幼兒猜測,黑板上擺放驗證,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件衣服

  (2)明確測量方法:在測量時,我們要將衣服平鋪在布料上,邊對邊角對角,既不要有重疊也不要留空隙,我們要讓衣服一一對齊,千萬不能超出布料。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塊布料最多能做幾件衣服。

  2、第二次測量探索

  (1)幼兒分組操作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條褲子或幾頂帽子(2組提供褲子,2組提供帽子)

  (2)小結:

  師:同樣大小的一塊布料,能做幾條褲子?幾頂帽子?為什么同樣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數量的物品呢?因為帽子、褲子、衣服的大小不同,雖然測量的結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樣的。

  3、第三次測量探索

  (1)怎樣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褲子,且不浪費。

  (2)幼兒操作

  三、交流評價

  師:誰來說一說你用這塊布料做出了幾件衣服、幾條褲子和幾頂帽子?今天小朋友們都非常的能干,你們一點都沒有浪費小裁縫的布料,幫助他們做了這么多的衣服、褲子和帽子,它們對小朋友表示感謝。你們都是喜愛幫助別人的小朋友!

《測量》教學設計 篇7

  第1課時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第二課時 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學難點: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米尺、紙條。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師:誰來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米、厘米、毫米) 練習: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課件出示)

  一只螞蟻長約5(毫米) 一只長頸鹿高約2(米)

  一只小花貓高約40(厘米) 一頭大灰狼長約8( )

  質疑:一頭大灰狼長約8( ),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8米太長,8厘米太短了。

  師:當長度一個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單位來計量最好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談話: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為什么叫分米嗎?

  講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長,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們創造了長度單位“分米”。人們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請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這一段長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長?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 提問:分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書)

  2、尋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3、認識分米。

  談話:拿出1米長的線,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線段與直尺比一比,相差遠的再調整一下。

  交流:用線表示出2分米、5分米。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進率。

  以分米為單位測測長為1米的木條,數一數1米中有幾個1分米,猜想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 質疑:米與分米之間是什么關系?

《測量》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小兔、小貓頭飾各一。鉛筆。

  2、物體桌子、凳子、椅子。

  3、畫有圖形的測量紙、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買物品”為由,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今天我們幼兒園想去買一些新的物品回來。看看要去買什么?新買的物品要和這些物品一樣大小哦。

  2、我們首先看(出示小桌子),桌子是這樣長,這樣寬。應該怎么知道桌子的邊長呢?幼兒:可以用東西量一量。師:用什么量呢?我來找找(裝著找東西樣拿起身邊的一次性筷子)。

  3、我們首先應該找到測量的起始點,沿著邊線測量,用筆畫個記號,首尾相連,直到把它量完。數數量了多少次,為了能更好地記住桌子的邊長,我們可以把結果記錄下來,記錄在哪呢?(出示記錄紙)這是桌子的記錄紙,把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老師示范用數字記錄,數量多的用圓點記錄。

  4、接著指導幼兒測量桌子的寬。

  5、好的,桌子的大小知道了,看看還要買什么?(出示小床)小床的邊長又是多少呢?我們可不可以用其它工具測量呢?(出示吸管)請一位能力強的幼兒上前示范,老師在旁邊指導并講解測量方法。

  6、他測得對嗎?我們來看看結果是什么?

  7、還要買什么呢?還要買禮盒,小朋友想來測測嗎?(準備吸管和紙條等測量工具)。請小朋友自選工具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

  8、鼓勵幼兒換一種工具測量。看看測量結果有什么不一樣。

  9、驗證小朋友的測量結果。提問:為什么測量的結果有兩種呢?(因為用了兩種測量工具)哪種工具測得次數多呢?為什么它測得次數多?

  10、引導幼兒說出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測量同一種物體,測量工具越長、測量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結果越多。

  二、集體活動。

  1、小朋友,班里還要添置什么物品呢?老師把這些要添置的物品都放到你桌面上去了,先看看有什么?你想測量什么?選擇什么工具測量呢?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2、幼兒測量,老師巡回指導。糾正不正確的方法并提醒幼兒用加點圓點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3、驗證幼兒的測量結果,讓幼兒說出“我用沒看的,結果是幾根那么長。

  4、表揚作業做得好的幼兒。

  三、延伸活動。

  讓幼兒在區角里去測量。并找找身體上的測量工具。

《測量》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頁的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2、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和一枚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教師:我們以前都學過什么長度單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讓學生具體比畫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長度。

  二、操作觀察

  1、操作活動: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組活動: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講臺。

  3、匯報:說說測量中你有什么發現?

  三、探索新知

  教師:我們以前量比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短的距離,是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如果我們要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該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引出新課)。

  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觀察一下。

  教師: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厘米外,還有什么刻度?(還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師: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教師指導學生數小格。)

  教師:五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厘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長。(看一看學生表示的是否合適。)

  2.看書P2,讓同桌相互說說圖意,師重點引導學生看P3小天使說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練習

  1、做P3“做一做”中的習題,師巡視

  2、練習一的第1、2題。

  五、生活中的數學

  1、估一估:數學書的厚大約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約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說說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嗎?

  3、驗證剛才說的是否正確,并量一量,重點量一分硬幣的厚度。

  六、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加以概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薄的物體,要求量的比較精確時,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七、作業設計

  1、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樓房高135厘米

  小紅身高60毫米

  小刀長15米

  黑板長18厘米

  鉛筆長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條線段的長(略)

  3、按要求畫線段

  (1)畫一條25毫米的線段

  (2)畫一條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線段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三課時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里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第四課時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第五課時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

  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游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游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后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這里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了嗎?能說說為什么?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么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后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

  師:嘩!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么收獲!

  第六課時噸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頁至第1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

  (3)匯報;

  4、小結:(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匯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么收獲?

  第七課時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聯系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復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匯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么方法,發現生活里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

《測量》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表、秒表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表、秒表。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并及時適時地復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采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了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了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鐘、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表、秒表。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后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并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表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復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并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于時刻?哪些屬于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么?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后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后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周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后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鐘、表、秒表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鐘、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鐘、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并由先后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表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表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測量》教學設計 篇11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對象,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說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啟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后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嘗試記錄下來。

《測量》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4、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難題,你們愿意幫助她嗎?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1、引導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家里鋪上地磚,怎樣清楚的告訴瓷磚廠的工人地磚的大小?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床,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并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測量》教學設計 篇1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心周圍的溫度,培養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

  2、教幼兒學習觀察、測量溫度的簡單技能。

  3、教幼兒初步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是用于測量溫度的。

  4、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溫度計,懂得溫度計中水銀柱升降的原理,讓幼兒了解氣溫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

  5、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6、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支氣溫計,其他溫度計(如體溫計)若干。

  2、溫度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幼兒認識溫度計。

  "你們知道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嗎?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現在是多少度呢?""我們看到桌上的東西就是測量溫度的,叫溫度計。它能告訴我們氣溫的變化,比如今天×度,昨天×度……""你們看看這些溫度計有什么不一樣?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2、教幼兒學習怎樣測量氣溫。

  "你們知道溫度計里的紅柱子和數字是干什么用的嗎?"請幼兒觀察,紅柱子指到的數字就是溫度。

  "現在我們來用溫度計測量活動室里是多少溫度"。幼兒學習觀察測量溫度,教師個別指導,幫助幼兒正確使用溫度計和讀數。

  "你們測出來現在溫度是多少?"幼兒交流。

  "我們再把溫度計放到外面一會兒,測一測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好不好"?

  幼兒繼續學習測量,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你們發現溫度計有什么變化?外面的溫度是多少?"幼兒表達、交流。

  3、介紹其他的溫度計。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溫度計測量房間和外面的溫度的方法。老師這里還有別的溫度計,你們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嗎?"出示體溫計,水溫計。(體溫計用于測量人的體溫,看他有沒有發燒;水溫計用于測量水的溫度,了解熱水瓶是否保暖,用在實驗室測量水的溫度等等)幼兒表達、交流。

  活動延伸:

  在室內外各安裝一支溫度計,供幼兒日常觀察。讓幼兒在一天種不同時間觀察、記錄氣溫的變化。

《測量》教學設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測量》教案(精選14篇)

    (一)教學目的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2.會正確使用彈簧秤,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二)教具彈簧秤、木塊。(三)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1.什么是力?力產生的效果有哪些?2.在彈簧下掛一物體,物體對彈簧有一拉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 《找家》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一、課前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紙盒,黑布、透明的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條,干土、自然濕土。二、教與學的目標1、 會設計對比實驗,研究蚯蚓喜歡的環境。...

  • 《對稱》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內容:人教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 上冊 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以及數學上的軸對稱圖形,并能識別對稱現象。...

  • 《哪隊會更快》教案(通用2篇)

    一、活動目標1、目測6以內物體的數量,根據排隊人數判斷在哪里排隊更快。2、學習用數字、圓點、短線等記錄數數的結果。二、活動準備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7頁《比快慢》。磁鐵18—20顆,1—6的數字卡片一套。...

  • 《學習5以內的序數》教案(通用4篇)

    一、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組織幼兒排隊或游戲時都要求幼兒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發現小朋友對序數的概念比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

  • 《有趣的單雙數》教學設計(通用2篇)

    目標:1、認識10以內單雙數,引導幼兒理解單雙數的實際意義。2、幼兒在不斷操作嘗試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3、發展幼兒對數的辨別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準備:圓形寶寶55個、磁性數字1—10。...

  • 《對稱》教案(通用16篇)

    一、教材分析對稱分為軸對稱和中心對稱,本教材教學的是“軸對稱”的知識。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實例和學生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哪些圖形是對稱的,并找出對稱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

  • 中班數學:圖形變變變(精選2篇)

    活動目標:1、初步感知幾何圖形的角。2、通過折疊,發現圖形角的變化。3、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擴散幼兒思維。活動準備:幾何圖形若干活動過程:一、故事導入:比角大賽今天圖形王國來了一位客人,你們看是誰呀?(出示角)我們...

  • 中班數學:卡片分類(通用8篇)

    中班數學:卡片分類學習目標. 學習按物品的兩個特征分類。. 嘗試自己制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活動準備. 大的和小的紅、黃、藍、綠色圓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及正方形卡片若干塊。. 小籃子。. 分類提示標志。...

  •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宿松县| 双鸭山市| 从化市| 托里县| 平安县| 毕节市| 开阳县| 贵溪市| 托克托县| 乌恰县| 临清市| 毕节市| 迭部县| 黄骅市| 江北区| 岳池县| 澄江县| 佛学| 阿城市| 贵溪市| 茌平县| 平邑县| 湘潭市| 威远县| 临沧市| 崇左市| 惠东县| 邵阳县| 曲阜市| 大悟县| 上高县| 泌阳县| 太康县| 砀山县| 崇义县| 郑州市| 密山市| 西丰县| 富锦市|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