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會教案:小小志愿者
五、游戲:“為災區運水”1、教師介紹游戲的方法與要求
場地上四周設置若干大山(爬網)和醫院、幼兒園、超市、工地,中間放置若干“飲水桶”的圖片,幼兒扮演小小志愿者,聽到信號,推著水車為災區運水,在運送過程中,聽到“地震“的聲音時,就要進行躲避,直至將“飲水桶”全部運完為止。 要點:
1、運水過程中不能碰撞。
2、幼兒在運水過程中如聽到地震的聲音時,必須在原地進行躲避,并用多種方法進行表現。 規則:
1、每次送水時只能送一瓶。
2、設置的醫院、幼兒園、超市、工地處,小小志愿者都要為之送水。 六、放松活動
1、小小志愿者勝利的完成了運水的任務,教師用獎品進行鼓勵。
2、幼兒推著水車繞場一周,活動結束。 案例:小小志愿者 在開展“小小志愿者”的運動活動中,教師運用了廢舊的飲用水的水桶和塑料水管做成的水車,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玩,激發了幼兒很大的興趣。
幼兒人手一個水桶探索著玩,教師不難發現,幼兒一開始只是想辦法托著水車向前、向后行走或跑,此時幼兒的思維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看到了這種狀況,教師連忙于暗示道:“孩子們你們讓水車滾動起來,這個辦法很好,那么,如果把它放在地上可以怎么樣玩呢?”幼兒聽了教師的啟發,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朱泰達把水車放在地上,時而單腳跳、時而又雙腳并攏用力向前跳躍;閻斯淇圍著水車學著青蛙跳躍一周;許亦斌圍著水車學小兔跳躍一周;居一航圍著水車學小鳥踮著腳飛翔一周;田仁彥用單腳跨的方法,不斷的挑戰自己,一次次的跨過水車;張樂瑤一手扶著水車的柄,身體輕松的鉆過水車。
過了一會兒,教師又啟發幼兒合作游戲,幼兒的創造性有了更大的推進,只見,肖語和言羚把兩輛水車的桶并列放在一起,兩人各拿水車的柄推滾著水車,一個孩子向前推,一個孩子往后走,水車就在他們的合作下滾動了起來;此時教師鼓勵道:“你們合作的方法很好,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王奕和劉憲和把兩輛水車豎著放在地上,他們輪換著從水車的前端跳躍到后端;劉思麒和劉思涵把水車合攏舉高,做抬水車的游戲;王梓楊和金家滿,把水桶并攏,一個幼兒扒在水桶上,一個幼兒在不停的推滾水桶按摩著另一個幼兒的身體,;張一晨用兩手分別把兩輛水車間隔豎著擺放,徐志薪就做鉆的游戲,鉆過一輛又一輛的水車;幼兒想出了一種又一種的新方法,沒有一種是雷同的…… 分析:
1、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的位置是置后的,時而點撥幼兒的方法、時而拓展幼兒的思路、時而給予鼓勵,使幼兒的創造潛能得到了最大的發展。
2、活動的環節是層層推進的:幼兒從獨自創新的玩到結伴玩,在每一次玩的時候,教師的暗示語是層層遞進,不斷的挑戰幼兒,激起幼兒思維的火花,挖掘了幼兒創意的潛能。
3、對于幼兒的想象老師是出乎于意料之外的,幼兒從一開始不知道如何玩,到后來越玩越精彩,在這其中教師并沒有教會幼兒怎么玩?而是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去思考,從中讓幼兒積累了創造的方法,讓幼兒了解什么是“求異思維”,讓幼兒了解只有多動腦筋、多探索才會有新辦法,才會獲得成功,幼兒已經從中摸索到一定的思維方法,了解了這些思維方法幼兒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遷移到其他各個領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