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活動《站起來》
背景:一、教材背景:“站起來”是幼兒園中班的一次科學探索活動,其知識性目標是嘗試運用不同材料讓扭扭棒造型站起來;情感目標是在操作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為此準備的材料有:扭扭棒及其造型若干,橡皮筋、花片積木、雙面膠、記錄單。二、執教者背景:執教者為見習期老師。活動實錄:一、導入部分教師提出:“有許多的扭扭棒造型,想讓它站起來展示,有什么辦法?”幼兒:靠在積木上,插在積木上。教師跟隨幼兒講述進行演示。分析:課題導入開門見山,問題明確,便于幼兒有目的的思考。在幼兒講述時教師可以將動詞“靠”“插”進行提煉,引出“原來需要材料幫忙的”,自然銜接第二環節。同時當幼兒有初步的思考時教師不一定要立時演示,否則對幼兒接下來的活動會起到暗示與導向的作用。二、集體探索環節:只選一種材料幫助扭扭棒站起來。1、幼兒甲選擇夾子,但是無法正確使用,教師幫助幼兒將夾子的口打開,幼兒插入扭扭棒造型,然后放到桌子上讓其站立,可是倒下了。師:誰來試試?分析:教師的“誰來試試”有些含糊,沒有明確試的仍就是夾子,導致下一位幼兒放棄此材料的探索,結果留給幼兒的實驗結果是:夾子無法幫助扭扭棒造型站起來。2、幼兒乙嘗試使用大的塑料積木,將扭扭棒造型插入積木一下取得成功。師:你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積木能幫助它站起來?幼兒乙:因為下面平了,就能站了。師:原來底盤變大了,就可以站起來了。分析:從幼兒的回答可以發現他們的前期經驗是比較豐富的,并能有一些概括性的經驗呈現。接下來教師應為幼兒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回應。3、幼兒丙:“我也想試試。”他選擇橡皮筋探索,但是操作失敗了。師:這說明橡皮筋不能讓它站起來。分析:教師的總結語過于武斷,在沒有唯一的評判標準時,一切皆有可能。4、幼兒又分別嘗試雪花片、雙面膠進行探索,都取得成功。分析:整個集體探索的時間用了25分鐘,但是參與操作的只是個別幼兒,多數的幼兒沒有機會與材料與老師進行互動,所以環節的設置噬待改進。三、個別探索:用一根扭扭棒讓扭扭棒造型站起來。教師提出問題后幼兒開始實驗。在幼兒的實驗過程中他們出現了相互模仿與學習的現象,但是由于扭扭棒造型的差異性,導致同一方法用在不同的造型上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幼兒感到束手無策。分析:前期的實驗其實對幼兒的挑戰是比較小的,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幼兒在充分的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快樂,同時積累下一探索的經驗,教師給予必要的小結,讓幼兒明白一些普遍的原理。同時可以提供相同的扭扭棒造型,這樣更便于在一個點上進行探究,避免一些無法預料的實驗可變因子。綜觀整個活動有幾點值得老師思考:1、集體教學活動的時間非常有限,怎樣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發揮教育最大的價值,換言之組織集體活動的價值點是什么?如何將它與區域游戲區分開來。在本次活動中,教師不妨將集體探索的環節設置在區域游戲中,因為借助有形的物品讓扭扭棒造型站起來對中班幼兒而言難度不大。2、抓住活動設置的重難點,準確定位探索點。教師在組織活動前要仔細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的結構特點,同時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選擇確定適合幼兒的探索點。在本次活動中對幼兒具有挑戰性的無疑是用夾子、橡皮筋、扭扭棒使扭扭棒造型站起來。3、有效篩選實驗的材料,調控實驗的可變量 作為科技特色的幼兒園,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是容易疏漏的問題,有時老師考慮到實驗的豐富性而為幼兒提供多種的探索材料,但我們卻忽略了自己親自去試一試、做一做,刪減一些不必要的可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