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泥土
《親親泥土》第一輪區域活動計劃
班級:中(一)班
區域名稱活動內容與主要材料提供指導要點觀察和推進
藍貓探索區篩泥:各類泥土;各種形狀的漏勺、篩子;臉盆。
1、知道泥土有各種各樣,感受泥土的特點。
2、學習用提供的工具對泥土按粗細進行區分。
幼兒對漏勺、篩子很感興趣,每種工具都嘗試使用,工具的多、泛影響了幼兒對泥土粗細的觀察與分類。
小精靈作坊和泥:提供黃土、小棒、勺子、水、小盆
在土中加水,用力攪拌,觀察干泥土變濕的過程。
在活動中發現幼兒把握不好和泥的水量,往往一下加太多的水成了水漿,指導幼兒逐漸加水。
小畫廊稻桿、種子粘貼畫:提供稻桿、黃豆、綠豆、花生、稻谷;白乳膠;剪刀;水彩筆;圖畫紙。學習用提供的材料粘貼畫,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認真細致的習慣。幼兒作畫認真,能用提供的材料粘貼,但材料用得比較單一,用白乳膠貼不穩比較臟。
聰明谷搭建房子:提供玩具磚頭、沙泥、小鏟子、托盤。學習搭建房子,知道泥土可以用來建房子;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認真的習慣。幼兒還掌握不好砌磚的方法和沙泥的用量,磚頭往往直直的往上壘,容易倒塌,經指導懂得交錯壘,但轉角的地方還是壘不好。
巧巧屋稻草學習搓、編、打結,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由于編織稻草是一項民間手藝,我特地請了一位幼兒的爺爺當助教,蘇爺爺沒有考慮到幼兒的水平,教的編法比較難,幼兒變成在觀賞蘇爺爺編東西,只有個別幼兒學會搓,編和打結需要幫忙。
活動反思:經過第一輪區域活動,我們發現幼兒對《親親泥土》這個活動較感興趣,初步了解了泥土的種類,感受了泥土的特性,知道了泥土的一些用途,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索能力。適宜性行為:
1、活動選材好,能結合地方特色,選取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幼兒生成的內容進行教學。
2、區域的材料能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各領域的目標相結合進行投放。
3、嘗試把民間手藝引入到幼兒活動中來,培養幼兒對民間工藝品的興趣和愛家鄉的情感。
4、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采用家長助教的形式,效果較好。
不適宜性行為:
1、區域的投放材料目標意識還不夠強。
2、材料和幼兒之間的互動還不夠。
3、幼兒合作、表達方面比較欠缺。
措施:
1、在第一輪活動的基礎上調整、提高區域活動目標。
2、投放的材料需進一步調整和充實。
3、增強幼兒間的合作與交流。
《親親泥土》第二輪區域活動計劃
班級:中(一)班
區域名稱活動內容與主要材料提供指導要點觀察和推進
藍貓探索區好玩的篩子:提供各類泥土、篩網粗細對比明顯的兩種篩子、小盆、記錄表。
1、學習用提供的工具對泥土按粗細進行區分,感知篩網網眼的粗細與泥沙的粗細的關系。
2、學習使用記錄表。由于提供的篩網對比明顯,幼兒很快就發現了篩網網眼大篩出來的泥粗,網眼小篩出來的泥細,并會進行反復篩,直至篩出最細的泥。幼兒的興趣從工具轉到泥土上。
小精靈作坊活泥:提供黃土、小棒、勺子、水壺、小盆。
玩泥:提供泥土、塑料刀子、泥工板、模具、牙簽、樹葉等。1、在土中加水,用力攪拌,觀察干泥土變濕的過程。
2、感受濕泥的特點:軟、粘,可隨意捏、切、制成各種形狀。幼兒基本掌握了活泥的方法,重復的操作會影響幼兒的興趣,所以我們增加玩泥的活動。幼兒對玩泥很感興趣,創作出許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