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遭遇“野蠻”兒童
上海南門幼兒園 錢笑歡
一、背景
成長中的孩子,由于他們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不全面,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就會采用一些野蠻的行為表現出來,即攻擊性行為。
小松松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由于平時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周六上午要參加故事班,周日上午又要參加英語班,所以和父母的接觸時間很少。由于祖輩的寵愛有加,所以小松松比較任性,也比較霸道,不太喜歡分享,容易生氣。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不能吃虧——“奶奶說別人打我,我一定要打還的。”
在“貼人”游戲過程中,小松松和bob都想和jerry站在一起。小松松拉著jerry的手說:“我們站一起吧!”可是bob說:“是我先站到他旁邊的。你走開!”這句話激怒了小松松,用手指頭指著bob說:“你才走開!”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來了。在過程中,bob不小心踩到了小松松,小松松馬上踩了回來,而且不只踩了一腳。事后,我問小松松:“你為什么那么兇地對bob還要踩他腳?”小松松倔強地歪過頭,說:“是他先踩我的。”“可是明明是他先走到jerry旁邊的啊,而且他踩你也不是故意的。”小松松說:“奶奶說別人打我,我一定要打還的。”
小松松出現上述中的爭吵和“打還”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時小松松的奶奶是這樣“教育”他的,從小就灌輸給他不吃虧的思想。在他奶奶看來,或許這是疼愛寵愛孫子的表達方式,因為害怕孫子在外面吃虧,受人欺負。其實,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導致了小松松頻繁地出現攻擊性行為,以至于這種行為成為了小松松的習慣,讓他變成了十足的“野蠻”兒童。
三、教育策略
——進行社會交往技能的訓練
在對小松松進行社會交往技能訓練之前,小松松的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要改變溺愛孩子的教養方式,更不能因為怕孩子吃虧而引導孩子用反攻擊的錯誤方法去打還回來,要給小松松講道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對,不許打人,這是規矩” ,也應該讓他認識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錯的時候”。但是,決不能動不動就打罵,或者用簡單、粗暴的辦法。
在改變家庭教養方式的基礎上,漸漸提高小松松人際沖突解決能力,從而有效控制他的攻擊性行為。比如,在別人玩的時候,小松松如果也想玩,可以教他如何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向別人有禮貌地詢問是:“請問可以給我玩一會兒嗎?你玩一會兒給我,我玩一會兒再還給你。”這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方式,這種方式所達到的效果遠遠比用武力將小朋友推開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