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煙花隨想曲
活動背景: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在我們中國有很多的節日,對于我們這群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對于一些農歷的節日不太清楚,更何況是這些兩千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們了,于是在區域設置的時候特別開辟了一個“中國節日多”的區域。在這個區域的墻面上會及時地更新不同的節日提示,幼兒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制作不同的物品作為節日禮物、或者作為經驗的再現表達等。一個月以來,教師節的到來幾乎讓每個孩子都能動手制作禮物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而且對本來陌生的老師漸漸地熟悉起來。轉眼國慶節到了,人們用的最多的慶祝方式就是燃放美麗的煙花,孩子們都十分喜歡美麗的事物,于是墻面上多了一朵漂亮的煙花。
觀察記錄: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來到這個區域,是因為他們被這里眼花繚亂的裝飾材料所吸引。他們告訴我:“我從來不知道這些東西可以變成美麗的煙花,所以我想來試試。”在十分投入的興趣激發下,孩子們通常會認真地裝飾煙花。在選擇材料時他的第一選擇是顏色鮮艷的絨球,其次是亮片,接著是吸管、圖形各異的手工紙片最后是火柴。在制作煙花初期的成果是排列整齊的一條條煙花,后來才逐漸變成由中心往外散開的傘狀,最后布置在墻面上的是有規律材料排列的各種煙花,給國慶節的夜晚照得特別明亮。
分析反思:
幼兒對新穎的、多樣的材料是最感興趣的,他會第一時間去嘗試操作一下。并且在興趣的唆使下,他會表現得特別認真與專心。
在選擇材料時,通常最先考慮的是立體的、顏色鮮艷的材料,其次是有亮光效果的材料,接著是顏色較豐富的材料,最后才會選擇色彩單調的材料。教師在提供區域材料的同時要考慮到幼兒的喜好與操作中的使用問題。
起初,幼兒對煙花的認識是不太確定的,在幾次操作之后,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從條狀逐漸轉變為傘狀,才最終把握了煙花的基本形狀。同樣,從材料的無規律排列到有規律排列也是幼兒經驗的提升過程,顯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隱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