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秋葉飄》(精選8篇)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散文,初步感知散文內容。
2.學習詞匯:飄落、爬、躺、坐、游、藏等。
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感知秋天的美.
活動難點:
學習詞匯:飄落、爬、躺、坐、游、藏等。
活動準備:
flash動畫課件、錄音機、相關磁帶、《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1.導入:調動已有經驗,感知秋天樹葉的變化。
師:秋天到了,書上的樹葉有什么變化呢?
師總結并引出散文內容: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變紅了,變黃了,紛紛掉落下來,它們都掉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誰呢?我們一起來聽聽散文《秋葉飄》就知道了。
2.分段欣賞散文,初步感知散文內容
(播放flash課件第一部分)
(1)請幼兒用動作表現樹葉飄落的樣子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小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小樹葉是怎樣從樹枝上落下來的,有沒有小朋友愿意到前面來表演一下?
(2)師小結幼兒學說詞語“飄落”
師:這個動作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飄落”。(師帶領幼兒邊做動作邊學說散文中的句子)
(3)繼續欣賞散文第二部分
師:小樹葉落到了哪些地方?分別遇到了誰呢?
出示幻燈片1:落到地上,誰來了?是怎么來的?小蟲想讓樹葉當它的什么?它是怎么做的?(引導幼兒學小蟲用動作表現“爬”和“躺”)
出示幻燈片2:落到河邊,誰來了?是怎么來的?螞蟻想讓樹葉當它的什么?它是怎么做的?(引導幼兒學螞蟻用動作表現“坐”)
出示幻燈片3:落到河里,誰來了?是怎么來的?小魚想讓樹葉當它的什么?它是怎么做的?(引導幼兒學習小魚用動作表現“游”和“藏”)
出示幻燈片4:最后落到了哪里?被誰看見了?燕子把樹葉當成了什么?它高興的說了些什么?
3. 再次整體欣賞一遍
幼兒完整欣賞flash動畫,整體感知散文的內容。(幼兒邊聽教師邊用動作提醒)
4.幼兒閱讀《幼兒畫冊》
請幼兒翻開的幼兒畫冊第一頁,邊聽錄音邊看圖說散文。(教師個別指導)
5.活動延伸:請幼兒回家收集落葉,看一看,落葉還像什么?還可以被當做什么?然后告訴大家,我們再一起來續編散文。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散文內容,感受作品的趣味性。
2.進一步加深對秋天樹葉飄落自然現象的認識,感受秋天的美。
3.學習詞匯:飄落,爬,躺,坐,游,藏等。
教學準備:
1.散文圖片或配套掛圖。
2.事先在戶外拾的落葉若干。
3.散文中提到的四種小動物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欣賞和表述來增加孩子的詞匯量,從而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與手段:圖譜演示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師: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有什么變化?樹葉寶寶是怎樣從大樹媽 媽身上下來的?誰來學一學。
2.師:樹葉寶寶離開了媽 媽飄呀飄呀會落在哪里呢?小朋友猜猜看?
二、引導幼兒理解散文內容。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篇散文,你們來聽聽樹葉寶寶都飄落到哪里了。
(師講散文,并做一些動作,感情要豐富,夸張)
2.師:樹葉分別落到了什么地方?哪些小動物來了?它們是怎么過來的?
(師在幼兒的回答時出示圖片并做動作表示,引導幼兒)
三、再次欣賞散文。
利用散文圖片或配套掛圖,教師完整地講述散文一遍。
四、游戲:秋葉飄。
師邊說散文,邊手拿落葉飄灑,幼兒學小動物并能簡單的說出。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3
今天這堂語言課上下來總結以下問題:
在教師的教態以及語言方面:
1、教態比較拘謹,當做到小樹葉飄飄或者各種動詞,如躺、坐、藏等,教師的動作放不開,起不到很好的演示作用。
2、教師語速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有點快,需要放慢一點,以迎合小班幼兒的發展需要。
3、教師的口頭語較多,如:是不是,好不好等。這種口頭語是最好不能出現在課堂上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問題一般都是“假問題”,不存在回答的必要性,因為一般情況下,幼兒都是會給予肯定回答的。教師的提問應有一定深度,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也應富有藝術性,并不如小學教師甚至中學教師那樣,幼兒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從一定程度上用符合幼兒理解的話去與幼兒交流是必要的。
在材料的選擇,課件的制作方面:
1、我首先出示的是一幅秋景圖,加上三片樹葉和三個小動物,當流程上到什么時便出示什么。但是發現,如果葉子首先就在樹上,當隨著文意慢慢飄落下來時樹葉也可以跟著飄落下來,而不是從旁邊再去拿一片樹葉,這樣會更好,這樣的一幅秋景圖便具有了動態的效果,小班幼兒對于動態的圖會更有興趣。
2、在游戲環節的時候,可以少制作一些道具,請一組幼兒先上來表演給大家看,而不是毎組都發,材料太多教師對于整個課堂的控制會變的很低。
在整堂課的流程方面:
我選用的課的流程是分—總的形式,但對于文學欣賞這類的課應該選用一些總—分—總的形式,并且將優美的配上音樂的散文作為貫穿始終的一個重點來交給幼兒,散文欣賞注重的是完整欣賞,而我上的課的形式有點像是在上故事課,或者是兒歌課。
先來說說我上的課,我先是由談話引出秋葉飄落,接著都是通過問題的形式一一引出“樹葉落在哪,樹葉碰到了誰,說了些什么,”三個場景如出一撤,當有動詞出現時,便叫幼兒一起來做一做。到三個場景都結束時,再完整欣賞散文(制作的ppt),這樣一來,就如同看圖說話,沒有了散文欣賞原有的藝術性。
通過聽課,以及講評,我了解到散文欣賞應是完整欣賞為先,接著再分段欣賞,最后可以再完整欣賞,但分段欣賞的時候也要注意應該是將散文優美的背景音樂始終環繞在整堂課之中,而不是將其截然分開,這樣一來,幼兒對于散文這種特有的文體可以加深認識,在最后的游戲環節時可以先請一部分幼兒起來跟著音樂游戲起來,再集體一起來游戲,避免了幼兒的無目的性。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4
環保活動教案:《秋葉飄》
活動目標:
1、會欣賞、會觀察秋天的樹葉飄落的自然現象,感受秋天的美,有一定的想象力。
2、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學習詞匯:飄落、爬、躺、坐、游、藏等。
3、感知落葉與環境的關系,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到戶外觀察秋季景色,進行拾落葉、觀察秋蟲等活動。
2、小貓頭飾每人一個,小老鼠圖片若干張。
3、利用教室場景。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談話:“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有什么變化呢?”(幼兒自由交談后,教師交代故事名稱) 二、 基本部分
1、 教師講述故事,幼兒能認真傾聽,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2、 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這是活動的重點,能力強的幼兒能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回答老師的提問。中等的幼兒回答較簡單的問題。能力弱的幼兒能復述其他幼兒的答案。從故事中學習動詞也 是一個重點。能力強的幼兒能學以制用,能力弱的幼兒能知道并初步理解詞義。
1)秋風起了,樹葉是怎樣從樹枝上落下來的?
2) 樹葉分別落在了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事?
3) 學習動詞:找出故事里運用的動詞,并通過做動作、學說話加以體會和理解。
3、 啟發幼兒想象。
這是活動的難點:教師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想象。能力強的幼兒要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想象。能力弱的幼兒能用簡短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想象。
1) 樹葉還會落在什么地方?會發生什么事情?
2) 小朋友想用樹葉做什么? 三、 結束部分
帶領幼兒在戶外觀察樹葉飄落的景象,組織幼兒拾落葉,進行創編活動 。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5
在本周的行政聽課中,我上了一節小班語言《秋葉飄》,結合聽課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根據教學需要,對作品內容及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備課過程中,我反復品讀這首散文,也請其他老師共同來分析這首散文,我們一致覺得原散文中“小魚把落葉當做雨傘”這一情節并不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理解,小魚本來就生活在水里不怕水,為什么需要雨傘呢?備課老師紛紛提出了這一問題。于是,我們商量后決定改換情境,散文第四段變為“樹葉落在草叢里,蝸牛爬過來說:“樹葉,你當我的小傘,好嗎?”樹葉說“好的,好的”蝸牛藏在樹葉下面,好舒服呀!”同時,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將散文學習的重點部分定為結構相同,意義相仿的前三段,把最后一段幼兒比較難理解、句式又不同的“小燕子”這一情境作為直接欣賞部分。而原教案中的目標“學習詞匯:飄落、躺、藏”也被去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將目標定為:1、欣賞散文,初步理解散文的主要內容。2、學習散文中簡單的對話“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3、喜歡秋天,感受秋天的美。
二、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發幼兒積極參與和表達的欲望: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組織形式上,我選擇了動靜交替的形式開展,開頭部分我首先用動作來表示樹葉飄落的樣子,帶領幼兒進入秋天樹葉飄落的意境,激發了幼兒參與興趣。然后我用一句:那樹葉到底落到哪里了呢?讓我們來聽一聽。很自然地引入散文學習中。接著我采用分段學習法,第一段學習提供語言支架,后面兩段散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并采用角色表演相結合的方法,每段變換不同的角色扮演,師生共同扮演角色,請幼兒到前面來表演,讓幼兒在情景的扮演中學會角色的語言,從而達到老師預設的目標。
三、反思組織中的不足,幼兒年齡特點把握不夠準確:基于本月的關注點“教師回應踐潤澤”,在課堂上,我嘗試尊重幼兒的想法,用“仔細觀察才能說的更具體”、“你真是一只可愛的小蝸牛”等語言回應來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并能大膽表述。同時注意孩子的傾聽習慣的培養,用“我們先來聽一聽他是怎么說的好嗎?”、“有答案記在心里,可以舉手告訴大家哦”這樣的回應來培養幼兒的課堂學習習慣。但是在課堂上教師主導型較強,問題提出后常常比較著急。同時,語言課最重要的就是說和聽。小班的孩子屬于行動直覺,他們的傾聽能力有限,這種靜態的圖片不利于孩子學習,建議改成動態效果或者利用抽拉式等形式的圖片展示。在本節課堂上,我的提問都是追隨教案,情境性的提問不夠,師生活動、生生互動也不夠。教師完全可以在幼兒回答后利用動作互動,躲在扮演小樹葉的幼兒的身邊說:“小蟲躺在樹葉的下面,好舒服呀!”以此來帶領幼兒入境,讓散文的情境更加完整優美。同時,我還要學會等待。當幼兒不會說時,要考慮是否給予孩子思考的時間,教學手段策略是夠適合孩子。最重要的是我的語言感染力,要在平時加強練習。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6
一、修改教學目標,選擇組織形式。
原目標有兩條,我細化并修改提升為三條目標。第一條目標修改后新增“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的要求,因為《秋葉飄》作為散文詩還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性的,三段內容有一定的排比性,適合于小班幼兒欣賞,且非常具有童真與趣味性,最后一段內容也依舊放進去,讓幼兒學一學燕子南飛過冬的知識。目標二原來是重點學習詩歌中的動詞等,我覺得對孩子們來說都非常簡單,所以就把重點放在學習短句上,難度有一定的提升,同時也能鍛煉小朋友的口語能力。目標三是新增的,也是根據孩子們理解故事的年齡特點來制定,能讓孩子們動靜結合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整個活動過程也是都根據目標的修改,重新細致地進行了改動,更加詳細具體了。
二、靈活設置問題,增進師幼互動。
在第一遍講述故事以后,我便提問幼兒:“秋風起了,樹葉是怎樣從樹枝上掉下來的?樹葉分別落在了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事?”可是我發現孩子們對于我的提問反應很淡漠,有孩子舉手說了,可是他們卻只是說了故事里的幾個小動物的名字,并不能正確回答我的問題。我只有繼續組織提問:“樹葉先落在了哪里?”課后反思了自己的問題設置,才明白自己的連續性問題太多了,連續的幾個問題放在一起,加大了難度,讓孩子們無所適從。對于故事中的提問,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應該設置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是一些孩子們感興趣想一想能夠回答出來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幼兒大膽地舉手說一說,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小朋友說話的自信心,就不會無話可說、不敢說了。
在故事分段講述的時候,我的提問就相對有針對性、簡潔了,一步一步地將重點轉向孩子們,孩子們的思考就非常活躍了,也愿意積極模仿其中的動作和句式,積極地與我互動,大大增進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7
語言:秋葉飄(小班)
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秋天落葉的自然現象。
2學說故事中的短句:“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
3樂意用動作語言表達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文學作品的美。
準備:
1課前帶幼兒到戶外觀察秋季景色,進行拾落葉、觀察秋蟲等活動。
2貼絨圖片,大圖書一本、樹葉頭飾一只。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1、師一邊拋灑落葉一邊說:“秋天到了,秋風吹來了,樹葉寶寶從大樹上飄落下來,飄呀飄呀會落在哪里呢?小朋友猜猜看?”鼓勵幼兒自由發言。那么小樹葉到底飄落在哪里呢?老師帶來了好聽的故事《秋葉飄》,小朋友認真聽就知道了。
二、老師結合貼絨教具,講述故事
提問:小朋友聽到了嗎?樹葉到底落在了哪里呢?幼兒自由發言。
三|、分段理解散文,鼓勵幼兒能用相應的動作表現出來。
1、樹葉落在了哪里?(草地上)。誰過來和樹葉說話了?(小蟲)。小蟲想把樹葉當作什么?(小屋)。共同學說對話:“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師幼扮演角色:幼兒學小蟲爬到老師處說:“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 嗎 ?”,“好的,好的!”。小蟲是怎樣把樹葉當作小屋的?(躺在樹葉下面),做出躺的動作幫助幼兒理解。
2、樹葉落在了哪里?(溝里)。誰過來和樹葉說話了?(螞蟻)。螞蟻想把樹葉當作什么?(小船)。共同學說對話:“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請4 個小朋友分別扮演角色學說對話。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怎樣坐在樹葉上,我們一起試試。
3、樹葉落在了哪里?(河里)。誰過來和樹葉說話了?(小魚)。小魚想把樹葉當作什么?(小傘)。共同學說對話:“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幼兒一起模仿相應的動作。
四、完整講述故事
利用大圖書和幼兒一起完整講述故事,重點讓幼兒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五、拓展延伸活動:
樹葉飄呀飄,除了它落在草地上、溝里、河里還會落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做一片樹葉,想飄到哪就飄到哪?結束。
語言《秋葉飄》活動反思:
沈銀珍
一、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作品內容及目標進行適當的刪減。
本節課去年已經上過,我在去年已經修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進行了完善。如:除了把原來的散文欣賞活動內容改為故事課,還把其中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并選用了結構相同,意義相仿的前三段,而把最后一段幼兒比較難理解,句式又不同的內容刪掉,改為能喚起幼兒想象的“樹葉飄呀飄。。。”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在準備活動中添加了大圖書繪本,并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接受能力制定相應的目標要求: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秋天落葉的自然現象。2。學說故事中的短句:“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3.樂意用動作語言表達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文學作品的美。
二、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發幼兒積極參與和表達的欲望。
在組織形式上,我選擇了動靜交替的形式開展,開頭部分我首先用拋灑樹葉的方法一下子把幼兒帶進了秋葉飄落的意境,激發了幼兒表達的欲望:樹葉落在了小船上、樹葉落在了小溝里、樹葉落在小河里。。。然后我用一句: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中的樹葉到底落在了哪里?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很自然地引入老師講述的故事中。接著我采用分段講述提問,角色表演相結合的方法,每段變換不同的角色扮演,師生共同扮演角色,讓幼兒在情景的扮演中學會角色的語言,從而達到老師預設的目標。幼兒從頭至尾處于一種愉悅的情緒中學習,較好地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環境。連今天新來的小朋友和平時一直不愿參與的徐志浩小朋友也快樂地參與其中,最后在和小朋友一起看大圖書一起完整講述故事的氛圍中結束了本次活動。
三、在本次活動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本課題開展時,天氣一直陰天,所以沒有給幼兒提供較好的觀察機會,以至不能較好地拓展幼兒的已有經驗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2.在課堂中還應提高自己的應對策略:當我在講完故事第一段后提問: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怎樣對樹葉說話時:沈潤曦小朋友回答說:“樹葉,我做你的好朋友好嗎?”我沒有及時回應,而是說:小魚是這樣說的嗎?總想把幼兒的回答很快地拉到自己預定的答案之中。直到第二段時,我才作出了較好的回應:你說的不錯,你想和樹葉做好朋友,可小螞蟻和你想得不一樣啊,讓老師來悄悄問問它就知道了,從而較好地回應了幼兒。可惜反應稍遲了一點。因此,教學工作是一項不斷創新的過程,需要我們老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有效。
以上是我自己上完這節課的反思,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共同探討提高。
小班語言《秋葉飄》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秋天的樹葉飄落的自然現象,感受秋天的美。
2.學習詞匯:飄落、爬、躺、坐、游、藏等。
活動反思:
由于小班幼兒的知識經驗較貧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對散文欣賞活動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活動中我借助了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幫助孩子們形象的理解掌握了散文詩的內容,很快地掌握了散文詩里的角色對話。在組織形式上,我選擇了動靜交替的形式開展,采用分段講述提問,角色表演相結合的方法,每段變換不同的角色扮演,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并為幼兒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在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對整個活動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較好地達到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