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小烏龜
在我們的幼兒園有這樣一句話:資源大家共享,所以當小二班的老師設計“小白兔”一活動后,她們就主動地向我們平行班推薦,并提供了活動材料。于是,由老師預設了主題活動“小兔乖乖”。
由于小兔是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動物,又通過自身的扮演,使孩子們對這一活動更為感興趣。慢慢地他們開始關注身邊的小動物,在他們的談話中你會聽到:“我家里養小兔的”,“我的爺爺有兩只烏龜”……
在孩子們的談話中,我發現他們對烏龜很感興趣,而且家中飼養烏龜的孩子也較多。結合“二期課改”《學習》用書,書中也有關于烏龜的活動內容。于是,我便和康老師共同設計了適合我班孩子的學習活動——有趣的小烏龜。
設計:注重每個孩子的發展,切合年齡特點
在設計活動時,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讓孩子共同參與活動的前期準備——共同收集“烏龜”。孩子們紛紛從家中帶來了烏龜,在準備、收集的過程中,使孩子們更親近烏龜。
小烏龜走入了我們小一班的活動室,孩子們走進走出都會和烏龜打打招呼,說說話,摸摸它。在這樣的環境中,原先那些看到烏龜怕的小朋友也開始膽子大了。慢慢地孩子們都喜歡上了小烏龜。
在“小兔乖乖”的活動中,孩子們十分喜歡扮演小兔。所以在“有趣的烏龜”的活動中,就保留了孩子們喜歡的地方——背個“烏龜殼”扮演小烏龜。
后記:
“二期課改”以幼兒發展為本,給幼兒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間。因此,在設計活動時,老師也考慮到這一點,便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只烏龜朋友。而且,這些烏龜都是由孩子們自己帶來的,更有一種親切感。所以在和烏龜玩的時候,孩子們都很開心。
老師的設計給孩子留有了探索的空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孩子的自由度還是少了。設計的過程與實際操作還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說光有理念的支撐是不夠的,還要真正的了解孩子,走入孩子的世界。給他們創設真正意義上的探索、自由的空間。
活動名稱:有趣的小烏龜
執教者:徐蓓華
內容與要求:
1、親近烏龜、發現烏龜的明顯特征。
2、體驗模仿的樂趣。
環境與材料:
1、幼兒人手一只烏龜
2、教師準備大烏龜
活動與指導:
ø與烏龜一起玩,發現烏龜的明顯特征。
ü幼兒人手一只烏龜,親近烏龜。
ü在幼兒與烏龜親近的活動中,了解烏龜的特征。
小結:烏龜都有短短的四只腳,有可以伸縮的頭,有一條小尾巴,還有硬硬的龜殼,真可愛!
ø學學烏龜的本領,進一步了解烏龜。
ü烏龜媽媽在干什么?(爬)
ü扮演烏龜,和烏龜媽媽一起玩(幼兒背殼)。
ü(幼兒學爬)指令:慢慢爬、屁股翹翹的爬
ü聽到音樂(遇到敵人),學會將頭和腳都縮到殼里去。
ü敵人走了,烏龜媽媽又爬了。
ü太陽出來了,烏龜媽媽要曬曬自己的肚子。(幼兒四腳朝天)
ü太陽下山了,烏龜媽媽回家了,它怎么翻身的?
ø延伸活動
我們還能繼續打扮成小烏龜,做做游戲;也可以用一些材料,幫助你做出小烏龜,你也可來試試;還可以喂喂小烏龜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