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蠶寶寶
設計思路:
據資料記載,“蠶”一字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所體現。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于《詩經》,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世界上所有養蠶國家,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方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我國傳去的。所以我國的蠶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
第三研我們注重對蠶寶寶的動態進行表現。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手指印畫并添畫的方法表現扭動的蠶寶寶。
2、愿意幫助蠶寶寶,萌發喜愛蠶寶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已觀察過蠶寶寶。
2、 幼兒用紙(桑葉形上貼好一些白色的圓)、白色顏料、黑色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意圖:回憶蠶寶寶,引發興趣。)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猜猜它是誰?
“小寶寶,脫衣裳,脫一件,變個樣,脫了四件舊衣裳,變成一個白姑娘。”這是什么小動物呀?”
2)教師出示范例,引導觀察:
師:蠶寶寶長的什么樣?他們在干什么?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是怎樣爬的?看看它的身體是怎么扭動的?(可以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示)
小結:哦,原來啊蠶寶寶,真有趣,身體一節連一節。頭圓圓,腳短短,扭來扭去吃桑葉。
二、操作討論與演示。(意圖:引導表現動態蠶寶寶的方法,激發愿意幫助蠶寶寶的情感。)
1、教師邊講故事邊演示。
1)師:春天來了,暖暖的太陽照在圓圓的卵上,又有一些蠶寶寶要鉆出來啦!啪的一聲,卵睜開了眼睛,打了一個大哈氣,伸出了小腦袋。教師示范用黑色水彩筆畫眼睛和嘴巴。
3)師:啊,好香啊!是桑葉的味道!我也要吃到香香的桑葉。可是我的力氣太小,快來幫幫我鉆出來吧!我們今天要用魔法棒(食指)來幫助它哦。輕輕蘸一下魔法液(白色顏料),碰一下蠶寶寶,提醒:蠶寶寶的身體要連在一起,不要斷開哦,這樣蠶寶寶就可以一扭一扭的往前爬了。
4)蠶寶寶有了魔法棒的幫助,開始用力扭動身體,扭一扭,彎一彎,蠶寶寶,鉆出來嘍,香香的桑葉真好吃!教師用手指印畫動態的蠶寶寶。謝謝你們的幫忙,讓蠶寶寶吃到了桑葉。
2、請幼兒嘗試。
師:誰來幫助其他的蠶寶寶鉆出來?
1)先把蠶寶寶叫醒,提醒畫眼睛和嘴巴。
2)用魔法棒幫助蠶寶寶鉆出來,蘸一下,碰一下哦。扭啊扭,扭啊扭,蠶寶寶鉆出來,吃到桑葉嘍,謝謝你的幫忙!
小結:扭啊扭,蠶寶寶,一點一點鉆出來。
三、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意圖:嘗試手指印畫并添畫的方法,表現蠶寶寶的動態)
師:還有很多蠶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忙,讓我們一起用魔法棒來幫助他們吧!記得蘸一下魔法液,碰一下蠶寶寶,蠶寶寶要用力扭動才能成功哦!
四、作品點評。(意圖:萌發喜愛蠶寶寶的情感)
請幼兒將作品展示,討論:
1、蠶寶寶鉆出來了沒有?它是怎樣扭動的?
2、蠶寶寶的好朋友找到了嗎?和蠶寶寶說句心里話吧!
反思:
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和同伴一起進行操作,知道了蠶寶寶扭動的動作是怎樣的,所以能夠把一條條蠶寶寶都表現出來,大部分孩子的興趣比較高,還能夠和同伴一起欣賞自己的作品,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