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設計——小班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在兒童普遍面臨生活能力差的情況,區域的學習環境圍繞從生活區入手,立足社會活動區、感官區,豐富科學人文區、美工區和創造探索區為宗旨,各區域間采用平面、立體、懸掛張貼式的整體結構形式為界限布局,體現學習環境美觀、有序的效果,對幼兒所渲染的環境氛圍濃厚,在吸引幼兒進行活動的同時也便于教師的管理。
有了一定的界面結構,就可以把相關的區域設置其中。日常較為固定的活動內容設在生活區、社會活動區和感官區,而科學人文區和創造探索區是隨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逐漸深入。固定的區域設在活動室的最里處(靠窗取光),如,科學人文區、感官區則較為固定而獨立,需要安靜,同時立體界面的區域能暗示幼兒要集中注意力;社會生活區就相對集中在平面界限的活動區內。不同顏色的塑料地毯,便于幼兒進行區域的區分;玩沙玩水相應設置在盥洗間附近,便于幼兒取水和洗手;走廊和樓梯拐角等設置運動娛樂區,易于幼兒開展活動。
如:我班的社會生活區包括“娃娃家”、“小醫院”、“寶寶理發”,科學人文區包括“圖書角”、“觀察角”,操作探索區包括“構建角”、“益智角”,美工區包括“涂涂畫畫”、“做做玩玩”,運動娛樂區為“玩沙玩水”。
學習環境分布圖
以上設計體現如下幾個特征:
(1)界面性
界面性是指各活動區之間的界限劃分,它由平面、立體、懸掛張貼等形式組合。
平面界限的劃分,就是教師通過地面的不同顏色、圖案或質地劃分的不同區域。如,在多設的并列角“娃娃家”和“小醫院”、“建構角”等就是利用不同顏色的塑料地板進行界限的,幼兒們在活動時一目了然。
立體界限的劃分,就是教師運用架子、柜子、鋼琴或其他物體進行隔離所劃出的不同區域,形成的封閉或開放的空間,它適合幼兒的視線和高度,體現動靜布局。在便于幼兒區分和辨認區角的同時,教師也能及時觀察、控制幼兒的活動情況。
懸掛張貼式界限的劃分,就是教師用畫有各種相關活動區的圖片或裝飾物進行界限劃分,幫助幼兒區分的不同區域。如,利用幼兒們搜集的銀杏葉、自畫像串掛起來進行區域劃分,幼兒們就非常喜歡。
(2)相容性
所謂相容性是指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以互不干擾和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的原則合理設置。如,“圖書角”和“觀察角”放在一起(安靜型),“建構角”和“娃娃家”放在一起(動態型),玩水、玩沙放在一起(靠窗近水)。
(3) 轉換性
所謂轉換性即教師在考慮劃分各個區域的同時,也要考慮幼兒可能出現的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