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
樂觀的品德可以在困境中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可支撐困境中的人們走向“光明”。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敗一些幼兒的自信心,讓他們情緒低落,心里痛苦,甚至悲觀失望而不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和成長。久而久之,會使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變成或性格孤僻或脾氣暴躁的“脆弱”的人。敏銳的老師和家長如果能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并適時給予引導,從容戰勝突來困難,而不被困難打倒,使孩子逐漸養成樂觀的品質,將使其受益終身。
一、樂觀教育的必要性
幼兒期是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樂觀既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性格。調查顯示,樂觀的幼兒不僅能在短時間適應新的環境,而且性格開朗、善于交往,朋友多、愛好多,是讓老師和家長放心的好寶寶,所以老師和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樂觀的品質。
當老師在對剛入園不久的10名幼兒說:“你們的爸爸媽媽今天要加班可能晚一點才能接你們”時,有8名幼兒表示沒關系,可以邊玩邊等家長,不但玩的開心還可以吃到老師準備的美味晚餐;另外2名幼兒則把擺在面前的“問題”看成是“世界末日”的到來。他們放聲痛哭地一遍又一遍地喊著:“媽媽為什么不來接我,我要找媽媽……”。這種情況在孩子中很常見,大部分人會認為是家長過分溺愛孩子造成的,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事情的關鍵,孩子為什么承受不了一點點的挫折呢?是因為他們用悲觀的態度看問題,只會用哭發泄心中的恐懼,心里只想自己很可憐而不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所以孩子們的樂觀教育呼喚家庭和幼兒園的參與,孩子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要靠父母和老師去培養。
二、樂觀教育的關鍵年齡
樂觀是指面臨困難時精神愉快、充滿信心的狀態。對于幼兒來說,與樂觀相關的心理素質包括:能夠依賴想象力和對未來的展望,忍受眼前的不適應;聽得懂和相信大人的勸告,調整自己的需要;在情緒與理智的較量中,能夠較為成功地擺脫情緒的控制;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夠預見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這些心理素質在4歲左右逐漸健全,4歲是培養孩子樂觀品質的最佳時期。
有一個心理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實驗者告訴孩子們桌上有各種點心和玩具,想要得到喜歡的東西必須等實驗者回來,如果不能等待可以呼叫實驗者,但他只能得到他不大喜歡的東西。結果,平均年齡為4歲半以上的孩子,大多能等待很長時間,而4歲以下的孩子很少有堅持到底的成功者,是因為首先他很難理解實驗者所做的承諾,其次他不能完備地想象出實驗者歸來對自己的意義,所以他們更可能身不由己地在困難面前“屈服”。其他同類的實驗都證明,正常情況下,健康成長的4歲幼兒具備了面臨困難培養樂觀品質的條件。
4歲是幼兒樂觀教育的關鍵時期,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怎樣培養寶寶樂觀的品質呢
三、培養樂觀寶寶的關鍵
1、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未來新的挑戰。孩子的信心建立在外界對他的肯定上,老師和家長應該耐心細致的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從中發現可以引導的優點,不要吝惜贊美,一句簡單的夸獎就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愉悅。有時候,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往往會成為孩子進取心的“殺手”。一方面父母總是看到孩子的差距,指責孩子的問題而沒有夸獎;另一方面孩子難以達到高要求,體會不到成功的樂趣,很容易對自己沒有信心而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