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區域活動的幼兒教育隨筆3篇
4、行為評價。當幼兒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可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與評價,以促進幼兒鞏固良好的常規。這時,教師的評價可以是表揚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長",表揚幼兒專心學習,堅持學習,有始有終地完成一項任務,可以是勉勵性的,如"你今天進步可真大,剪紙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紙記得把紙屑放進美工區的小紙簍里,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討論性的,如"離開座位時為什么要把椅子靠進桌子";通過討論讓孩子了解到,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而受傷,而且教室空間會變得很小等。這樣,除了讓幼兒有參與感外,也能讓幼兒真正了解常規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認同教室常規,并且能夠確實遵守。
3區域活動中幼兒常規如何培養
區域活動是教師和幼兒根據需要,在活動室或戶外劃分出相對不同活動類型的活動空間,并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以滿足幼兒的興趣、個性等各方面發展的需要的具有小組性活動形式。幼兒的年齡越小越沒辦法組織集中的教學活動,區域活動介于集體教學和個別教育的活動有利于幼兒在活動中增強興趣,在操作中很開心地在玩中學。
本學期我們開始進行區域活動的教學嘗試,我們發現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游戲時消除了對幼兒園的焦慮,孩子們對區域活動很感興趣,對各種游戲的材料有欲望進行嘗試,但開始的活動由于幼兒常規不了解,教師必須在一次次的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常規,沒辦法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幼兒以后在區域活動時不會自主地進行選擇?通過查閱資料和探索,我總結了我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游戲出現的問題:
1、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對材料的操作不規范,很喜歡擺弄玩具。
2、控制力較差,喜歡隨意跑動,一會兒想玩這里,一會兒又想玩那里玩。
我采取的對策:有針對地投放一些簡單容易操作的材料,避免幼兒由于對材料不懂操作而隨便擺弄,在活動游戲中讓逐步幼兒明白常規,通過觀察、記錄提醒幼兒在操作中存在的常規不足的地方;分析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受年齡的限制可能沒辦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久,在下階段將通過投放多種幼兒喜歡的材料在一個活動區中來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活動種,避免幼兒隨意亂跑。
可見,區域活動規則的制定,只是為區域活動的高質量開展提供一種“可依的法”;“有法可依”,關鍵還在“有法必行”,否則,活動規則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而要做到“有法必行”,則就需要教師要做好引導、督促幼兒掌握和遵守區域活動規則的工作。我們在實踐中,根據不同的規則的性質,主要運用三種方法幫助幼兒掌握和遵守活動規則。
(1)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將區域活動規則蘊涵在環境之中,讓“環境說話”,讓環境來告訴幼兒活動規則。如,關于進區人數的限定問題,我們采用進門掛牌、投放適量同等材料等方法來提醒幼兒遵守該活動規則。如美術區,我們通過投放適量一定數量的操作材料,沒材料的幼兒就要去別的區玩等等。
(2)提醒法
幼兒由于年齡特點,在活動中常常會忘記規則從而影響了自己或別人的操作活動,在這時,可以采用提醒法予幼兒適當的幫助。如當幼兒由于不理解規則而干擾了其他幼兒的活動時,老師可以用溫和的語氣提醒他:“你覺得這樣做好嗎?”“應該怎么做更好?”“請你……好嗎?”。而當幼兒由于不懂活動規則而無法活動時,如在角色區中,教師看到娃娃被媽媽扔在地上,就走過去抱起娃娃“呀,娃娃怎么哭了?”這種“介入式”的行為提醒,既糾正了媽媽扔娃娃現象,又豐富了游戲情節。幼兒間的提醒一般適合于同區域活動的幼兒,而且更易于被幼兒所接受。這樣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師的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區域性活動起到一種支持的作用,并且還可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相信在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下,一定會讓我班的區域活動得到更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