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活動可以這樣做——“機器人上崗”活動心得
幼兒美術活動可以這樣做
——“機器人上崗”活動心得
有人問我:“怎樣處理美術和其他領域的關系?”“怎樣妥善安排集體和區域美術活動?…‘怎樣運用繪畫、紙工、泥工、制作等多種美術表現形式?”,我想當然地認為很簡單,只要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領域、內容、形式等方面加以整合就行。雖然經常和青年教師一起在教育現場,但看和做畢竟有距離,多年不在教育第一線,缺少親身感受。于是,下定決心來個“八十歲學吹打”,親自披掛上陣。我邀請張晨華老師一起開辟了一塊“迷你試驗田”,姜嵐、馬葉佳、吳述燕等老師也參與其中,整個團隊很強大哦。然而,真要做起來就發現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這就好比站在游泳池邊和跳下游泳池,感覺大不相同。
我一向推崇藝術教育的百花齊放,自命三色堇(俗稱蝴蝶花),這也是我將題目定為“美術活動可以這樣做”的緣由,為了說明既然有這樣的做法,就一定有那樣的做法。在此借用美術活動“機器人上崗”,向大家介紹我的教學心得,僅供大家參考。
一、活動目標
我的美術活動有兩個特點:
一是所選的題材與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有關。
雖然題材從幼兒生活中來,但不能只是重復生活印象,還需能激發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因為我覺得只有從原奉很多司空見慣卻不曾關注的事物中發現許多新鮮的內容,產生不斷探索的欲望,做到有感而發,才會萌發創造美的熱情。
二是給予幼兒無限創造的機會。
藝術的最大價值就是創造,要創造都會涉及操作技能,使技能為方便幼兒表達服務,必須以要好看又簡單為原則。如果幼兒覺得真好看也不難,就會躍躍欲試,才會創意無限。為提高幼兒藝術創造能力,無論是表現的內容或手段都不能一成不變,都要顧及幼兒現有的經驗和能力,逐步推進。這一過程如同沐浴,先要按體溫來確定水溫,試一試后再慢慢加熱。
在“機器人上崗”開始前,我就為該活動制定了以下兩個目標:
1。了解機器人是科學家的發明,在現代生活中成為人類的好幫手;
2.嘗試運用各種圖形拼裝,制作自己想象中的機器人。
為何制定這兩個目標呢?具體思路是基于以下兩點思考:
第一,該內容源自中班教參主題“我們的身體”中的散文詩《機器兵》。在學習這首散文詩的時候,幼兒對機器人非常好奇,他們一方面感到諸如吃飯、穿衣等這些自我服務都應該自理,不需要機器人來幫忙;一方面又對世界上人這么多,為什么還需要機器人來幫忙十分疑惑不解。這正是一個幼兒有所了解又充滿好奇的題材。
第二,機器人的形象既與人相仿,又可變化。故事畫面中的三個造型各不相同的機器兵便于幼兒感知它們的形體結構,用常見幾何圖形拼搭變化,符合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水平。
二、我的實施方法
鑒于上述設想,我確定了實施的基本原則為:
1.關注興趣點:好奇、好玩、好看。
2.突破挑戰點:低起點、多變化、有驚喜。
3.捕捉閃光點:凸顯創造才能。
4.教師最大限度地減少直接干預,具體地:(l)尊重選擇,提供不同內容、材料和層次的活動,滿足不同愛好;(2)采取間接教育手段,例如:改變情景、增添材料、改變表現方法、環境暗示等;(3)必要介入時,適可而止留有余地,不追求即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