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快點”真的有用嗎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柔和的音樂把孩子們從甜甜的美夢帶到現實生活中,一個個小家伙揉著惺忪的睡眼,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呆呆的坐在小床上,眼睛注視著前方,一動不動。聽著快結束的音樂,看著“石化”的孩子,我著急了,“小朋友,快點穿衣服吧,快點……。”很多個“快點”脫口而出。 手工課上,看著時鐘馬上顯示4點,我又著急了,催促著孩子們不要講話,趕緊在放學前把手工完成。很多個“快點”又一次脫口而出。…… 可是,“快點”真的有用嗎? 孩子還是孩子,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我們成人一樣認準一件事,一心一意地做,一氣呵成地完成。曾經,我以為老師的催促對孩子們是有利的。殊不知我錯了,皮亞杰的研究告訴我們,幼兒經驗的獲得是通過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也就是孩子們在和客觀世界的互動中建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而這個建構的過程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孩子們已有的知識體系發生了同化或者順應,出現了一個自我思考的過程。幼兒階段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往往建構的過程更顯緩慢,教師如果此時加以催促,而且是連環催促,那么他們就不得不放棄自我思考、自我建構的過程。久而久之,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會缺失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成為成人的“傀儡”。 現在的教室里,出現最多的話就是:慢點,不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