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由“鏟子”引起的風波
今天玩游戲時,娃娃家的爺爺伊晨突然跑過來指著另邊對我說:“老師,壯壯搶我的玩具。”我順著伊晨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壯壯正揮舞著燒菜的鏟子練“武功”呢,嘴里還不斷發出“哈、哈、哈”的聲音。我趕忙跑了過去,對壯壯說:“壯壯你不能搶別人東西,這個是娃娃家燒菜的鏟子你拿走了別人怎么燒菜呀。”我試圖奪下壯壯手里的鏟子還給伊晨,可壯壯不樂意了頑強地抵抗我的“侵略”,小手緊緊握住鏟子,忽然就“哇”的大哭起來,我說:“你哭也沒用的,這不是你的玩具。”聽到我說這個話他哭得更兇了。等他哭聲漸小,我說:“壯壯要不我們去伊晨家做客吧。”我有對著旁邊的伊晨說:“爺爺,你快回家燒飯吧,等會我們來吃飯。”于是,爺爺爽快地答應了我們的請求,跑回家燒飯去了。看到爺爺回去燒飯壯壯急了,說:“沒有鏟子,他怎么燒呀!”我說:“那你快把手里的鏟子還給他呀!”于是我牽著壯壯的手來到了貝貝家,壯壯主動把鏟子還給了爺爺。這時我注意到壯壯手里還拿著一個小雞毛絨玩具,我就向壯壯提議:我們讓爺爺把雞殺了煮雞湯吧!壯壯一聽有好吃的,連忙同意我的建議點頭說:“好”。伊晨爺爺很高興地接過壯壯手里的雞,我提醒他先殺雞再煮,爺爺有模有樣地在砧板上切起了雞,切好放入鍋中用鏟子翻炒。不一會,雞湯燒好了,爺爺盛了一盤遞給了壯壯,壯壯拿起了勺子就開心地吃了起來。我問:“壯壯,爺爺燒的雞湯好吃嗎?”壯壯吃得津津有味,大贊到:“好吃。”我有接著說:“有個鏟子爺爺才燒出了這么好吃的雞,下次你不可以再去搶了,不然就吃不到這么好吃的東西了,好嗎?”壯壯很認真的點了點頭。
區域游戲作為幼兒喜愛的活動方式,對幼兒的自主學習、合作與交往、規則和習慣、社會性發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小班孩子來說規則意識的培養在游戲初期更是尤為重要,但在日常游戲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小班幼兒爭搶玩具的行為比較常見,就以這次活動來說就是以壯壯去搶娃娃家爺爺的鏟子開始的。孩子在游戲中一旦遇到問題比較難自己調節,所以就經常會主動告訴老師,要求教師來幫忙解決,可見教師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活動的調節的過程中,我呵斥了壯壯搶奪的行為并要求他歸還鏟子的這一舉動,令壯壯表現出了強烈的情緒反應——抵抗、大哭,他想到的就是這是我的玩具別人不可以搶,但是他不會想這個玩具是他搶來的。
從平時和家長的溝通中我們也了解到,在家里爺爺、奶奶比較地寵愛這個孫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比較地依從,從而導致了孩子不遵守規則,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結合在日常生活觀察,我發現壯壯比較愛吃,所以在搶奪“鏟子”發生后,我就利用壯壯“愛吃”的特點來誘惑他去娃娃家做客。說到吃他馬上心動了,想到爺爺給他煮飯沒鏟子,他馬上反應過來沒鏟子不能燒菜,從而主動歸還了鏟子,也意識到了剛剛搶走爺爺的鏟子是不對的。通過角色扮演小客人去娃娃家吃飯,更是讓壯壯在愉快地做客體驗中遵守了游戲規則,從而明白了“鏟子”對于他人的重要作用,讓他有了替別人著想的想法。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性的活動,但是并不意味著幼兒可以任意的“胡作非為”,而是需要幼兒做出對周圍事物正確判斷,并做出正確的行為。幼兒的游戲是幼兒生活的縮影,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幼兒主動把規則內化為社會規范,幼兒才能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