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
一個游戲做完了,我帶著孩子們去洗手間上廁所、洗手。等我回到教室,看到一群孩子圍在一起吵吵鬧鬧,聲音很大,我走過去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一看,昊昊和樂樂正扭打在一起,旁邊的小朋友有些喊“不要打了”,有些喊“打他打他“。我果斷分開這兩人,兩個孩子已經打得臉紅脖子粗,氣喘吁吁。我有些生氣地責問:“告訴老師,怎么回事?”旁邊的孩子嘰嘰喳喳:“是昊昊先打的!”“不對,是樂樂先打的。”“讓他們自己說。”我很平靜地說。于是,教室里安靜下來了,昊昊漲紅了小臉,指著樂樂說:“他先推我!”樂樂急了,說:“不是的,他先推我的。”昊昊大聲喊:“你先!”我略含生氣的眼神看著樂樂,樂樂低下了頭,說:“真的是他先推我的。”昊昊平時是個很能干的孩子,樣樣事情做得好,乖巧聽話,很招人疼;而樂樂恰好相反,是個愛吵愛鬧、調皮搗蛋的孩子,平時大嗓門,被我們戲謔為“愛插嘴的八哥鳥”,做事也都馬馬虎虎風風火火,常受批評。我下意識地就覺得這跟往常一樣,又是樂樂吵鬧,還把責任推別人身上這樣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我摸摸昊昊的頭,說:“下次不要跟他吵了,他推你你不要跟他一樣打起來。”然后用嚴厲的語氣批評了樂樂,讓樂樂跟昊昊道歉。 但是,樂樂并不如以前那樣很快認錯,而是直直的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臉上似有悲憤的表情。往常樂樂雖然調皮搗蛋,有時候會抵賴,但是也經不住我的“恩威并施”,很快會低頭認錯。我心想,這個孩子越發過分了呢。于是我帶孩子玩下一個游戲,沒有請樂樂加入我們的游戲,而是讓他自己在座位上“閉門思過”,樂樂坐在那里,眼淚一大顆一大顆掉下來。快吃午飯了,我問樂樂:“你知道你錯了嗎?”樂樂很堅定地說:“真的是昊昊先推我的。”我被這個孩子的倔強震撼到了,于是再把昊昊叫過來問。我看著昊昊:“告訴老師,是你先推他還是他先推你?”我看向他的目光少了幾分寵溺,多了幾分認真和平靜,昊昊低下了頭:“是我先推他的。”“那為什么你剛剛說樂樂先推你呢?”“因為……我……怕……老師……會……批評我。” 那一刻,我震驚了,慚愧了,為了自己的魯莽,為了自己的偏袒。想到樂樂那委屈的神情,傷心的淚水,我頓時覺得無地自容。分析: 昊昊是個較為文靜的孩子,乖巧懂事是老師們對他一致的評價;而樂樂則不同,他長得很可愛,但個性十足,調皮搗蛋,整天制造各種噪音或者“事端”,非常倔強。 我憑著以往的經驗,在沒有肯定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貿然做出了判斷,武斷地認為定是那個平時不太乖的孩子的錯,并給出了一個激烈的反應——罰他不能玩游戲。昊昊平時很得我們老師的喜歡,在我們心中,昊昊是個不太會犯錯的孩子。殊不知正是我的這種偏見和貿然,沒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錯怪了一個無辜的孩子,給樂樂造成了傷害。而昊昊平時被表揚得多了,害怕被老師責備,害怕受老師批評,所以就把錯誤推給了樂樂。 如果不是及時糾正了錯誤,今天類似的事件明天會不會同樣的上演?長此以往,如樂樂一樣平常愛搗蛋的孩子,常常被冤枉,會不會喪失了對老師的信任?他們還會一如當初那樣依戀和愛戴老師嗎?他們對整個班級,對幼兒園,還會保持那份信賴和熱愛嗎? 作為教師——班級的管理者,我們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因為看似一件小事,卻可能影響老師對班級的管理,影響一個和諧班集體的建立。從這件事中,我得到了以下體會:一、 應有正確的教育評價觀,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改變橫向比較的方法 橫向比較對于孩子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個體之間本就有差異,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孩子的性格都各有不同,乖巧的、安靜的、活潑的、調皮的……但我卻在心里不由自主地拿樂樂和昊昊比較,因為昊昊比較乖而樂樂比較頑皮就認定樂樂是肇事者。如果一味橫向比較,對建立一個和睦、穩定、溫馨的班集體是很有害的,對孩子們也是不公平的。 我們應該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統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的比較。二、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 幼兒年齡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具備了人格,享有自己的權利。我們沒有尊重樂樂的人格,甚至還要粗暴地剝奪他參與游戲的權利。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反省。如果孩子在這個集體中連最起碼的權利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那這個班集體對他有何意義?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幼兒,充分肯定每個幼兒的長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個體,我作為身為幼兒教師,應當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進步,捕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樂樂一直在進步,雖然還是會在上課時吵,會打人,但是,他的進步也是點點滴滴,數不勝數的,我們作為老師,應當看到他的進步,眼里不應該只看到他的缺點,作為老師,作為孩子的保護人,我們卻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