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告別謊言邁向誠信
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人道德意識、道德觀念的啟蒙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培養幼兒“誠實、守信”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這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但說謊卻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現象,困擾著許多老師和家長。
案例一:周一晨間自由談話時,馮玉琪對我說:“老師,昨天爸爸帶我去公園了,我看見了老虎、獅子、大象、孔雀……我還用手摸了老虎,老虎的毛可軟了……”中午離園時,我和玉琪的媽媽說起此事,她媽媽說:“昨天玉琪在家呆了一天,哪也沒去呀,這孩子怎么撒謊呀?”我聽了,對玉琪媽媽說:“那你們是不是對孩子許諾過,要帶她去公園呀?”玉琪的媽媽想了想說:“是呀,孩子他爸好久以前說過,周日沒事時帶玉琪去公園看老虎、獅子……,可最近孩子他爸一直很忙…..”聽完她媽媽的話,我明白了……
分析:說謊分為無意識說謊和有意識說謊兩種類型。案例中的幼兒屬于因某種愿望的存在而無意說謊的現象。她將自己的愿望當成了現實講給人聽,這實質上是一種幻想的口語表達,具有夸大其詞、自我陶醉的特點,可使幼兒的愿望獲得象征性、代表性的滿足。因為幼兒的思維正處于運算階段,難以分辨想象和現象。
案例二:海鈺哭著告訴我:“老師,我的新盒子不見了?”我聽了一愣,剛才孩子們還圍著海鈺看她的新盒子,怎么說不見就不見了?我掃視了一周,問:“誰看見海鈺的盒子了?”孩子們都搖搖頭說:“沒看見。”這就怪了!這時我發現馮浩斌的神情有些緊張,就走到他身邊說:“你看見海鈺的盒子了嗎?”“沒……沒有。”馮浩斌緊張地說。“那老師能看看你的盒子嗎?”我對馮浩斌說。“我媽媽……也給我買了一個和她……一樣的盒子。”馮浩斌支支唔唔地說。我說:“是嗎,那老師看看可以嗎?”“嗯” 馮浩斌極不情愿的從書包里拿出盒子遞到我手中。我仔細翻看盒子,見盒子的背面寫著“海鈺”兩個字,這不正是海鈺的盒子嗎?我問馮浩斌:“這盒子是誰的?”馮浩斌卻說:“盒子是媽媽買給我的,我沒拿她的盒子。”經我再三教育,馮浩斌才承認:自己很喜歡海鈺的盒子,所以偷偷地放到了自己的書包里。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雖然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但由于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對行為準則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無法抵御他喜歡的東西對他的誘惑。所以,只要是喜歡的東西就拿,并悄悄藏起。
案例三:“我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小車子。”浩然自豪地對小伙伴說。佳浩聽了說:“我爸爸給我買了一輛遙控車,一按鈕它就跑,可好玩了。”馮高磊接著說:“這算什么呀!我爸爸不僅給我買了小車,還給買了一輛飛機呢。”小朋友聽了,極羨慕的問:“飛機能飛上天嗎?”馮高磊夸張地說:“當然能了,還能把我帶上天呢。”……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屬于因虛榮心而說謊的現象。幼兒間相互比較與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幼兒相互吹噓自己有這有那,為了使自己在比較中處于優勢,幼兒不顧一切的夸大事實,甚至編造事實。
案例四:“老師,我撿到了一角錢。”唐亞琪手拿一角錢,跑來對我說。我問:“在哪撿到的?”亞琪支支唔唔地說:“我在…..去廁所的路上撿的。”我問全班的孩子:“今天你們誰帶錢來了?”孩子們都說沒有。這時李良超站起來說:“唐亞琪今早上和我說,她從家里拿錢來了。”聽李良超這么一說,唐亞琪的臉唰的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