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把快樂的美術游戲還給孩子
畫畫是孩子的天性,而兒童的世界是純真的,天馬行空的,更多的是依靠直覺和豐富的想象力來繪畫,而教孩子畫畫很難,要不要范畫、要不要示范,范畫用多少、示范到哪一步,教得不恰當,孩子們則畫得千篇一律,沒有了想象力,或者不敢大膽畫,畏畏縮縮,根本失去了快樂畫畫的樂趣。
還記得中班時,班上一大半的孩子都不敢下筆畫畫,經常提筆發呆,一次活動下來,一張紙上還是白白的,水彩筆也干了。即使畫了畫的孩子,有很多的作品畫面的布局不太合理,顏色搭配不協調。班上真正享受畫畫的孩子,掰著手指頭我也數得出來,大部分的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并不快樂,我經常聽到孩子對我說他不會畫。因此,我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區域游戲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孩子畫畫水平。在組織孩子們畫《好朋友的臉》時,我使用了在大圓上添畫的形式,降低孩子的繪畫難度,孩子們只要添畫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再畫上好朋友的發型就能完成作品。開始時,孩子們討論了好朋友的長相、發型等特點,在七嘴八舌的自由討論中,孩子們眉開眼笑,滔滔不絕。奧博說:“我的好朋友是恬恬,她的臉圓圓的、皮膚白白的,有兩個小辮子。”,小穎說:“我的好朋友是茅茅,他的皮膚黑黑的,眼睛大大的,頭發硬硬的,他笑起來甜甜的。”,當我說我要畫我的好朋友,請他們觀察是班上的誰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畫,最后揭示是諾諾,孩子們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畫畫并不是為了畫而畫,給孩子們營造美的氛圍后,他們快樂極了,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繪畫活動中了。
到了大班,根據繪本《變色鳥》我開展了一次自由線描畫游戲。我使用了情境導入的教學策略,我扮演白鳥媽媽,講述了鳥媽媽吃不同的果子后,羽毛變色的故事。孩子們在我的帶領下,開始玩“吃果子變色”的游戲,我的范畫示范就變成這樣,鳥媽媽吃了紅果子,白白的羽毛上就出現了紅色的花紋,吃了黃果子就出現黃色的花紋。通過變色游戲,孩子們用水彩筆在鳥寶寶白白的羽毛上畫下了許多形狀、顏色各異的花紋裝飾。孩子們的作品五彩紛呈,孩子們畫好了就來問我:“媽媽,你看我的羽毛美嗎?”“美!”,在嘰嘰喳喳的問答后,孩子們心滿意足地交來一只又一只的變色鳥,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孩子們繪畫的效果變得好多了,他們也慢慢地愛上了畫畫這件事情,每次畫完畫交給我時,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一次又一次的美術游戲中,我們就像麥田里的守望者,激發著孩子們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讓孩子們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與此同時,我也深切地體會到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
孩子的作品更多的應該帶有他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注入靈性,而不是模仿機械的作畫。在繪畫游戲《彩色樹林》中,我采用讓孩子運用各種形狀和線條來設計樹林的開放式教學方式,鼓勵孩子大膽想象作畫,作畫前就有很多孩子討論著自己等會設計的樹林,有的要設計蘋果樹林,有的設計愛心樹林,還有的想設計三角形樹林。孩子們暢所欲言,勇敢地說出自己設計的樹林。當畫畫不再千篇一律、不再是孩子的所擔心的煩惱后,孩子的心態在面對美術創作是平和的、愉悅的,這樣或許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