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漱口風波
今天孩子們吃紅燒鯧魚。幾個孩子先吃完去玩了,這時在一邊搭積木的林跑過來說:“老師,吃飯后要漱口的,昨天巧虎告訴我的” ,“巧虎說得對”我回答,她得到老師的肯定,轉身跑去漱口了。為了讓其他孩子也能養成飯后漱口的習慣,我向孩子們介紹了漱口的重要性。之后又繼續管理那些動作慢的孩子吃飯。忽然一個聲音在我耳邊想起“老師,什么是漱口啊?”,是王 * * ,我認真地看著他回答:“漱口就是這樣”,接著我夸張地做出喝水,漱口,吐水的動作。他看了“哦”一聲,跑開了。當我再次巡視的時候,忽然發現王 * * 還坐在位置上吃飯,我奇怪地問:“你剛剛去漱口了?”“是的”“可是你飯還沒有吃完。”“……”他看著我不說話。原來,孩子還沒有真正理解漱口的目的。成人理解中的漱口是飯后,而成人把自己的想法轉移到了孩子身上,理所當然地以為孩子也是知道的。殊不知孩子們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都會以自己的想法來判斷孩子的想法,因此在組織活動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不如意”的地方,每當這時,我們會去埋怨孩子的不是,但如果追根起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是我們自己在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是教師事先的要求沒有說清楚,又或者是在孩子實施的時候沒有認真介入。不管任何時候,教師都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應明確的,且具有可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