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
第三章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暨南大學附中 林佳1. 教材分析
1.1 對教材認識 學生已了解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但對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處理并不清楚。通過本節的觀察、探研和思考,使學生弄清氣體在肺內的交換過程及意義,最終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各種呼吸運動。
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 認識呼吸運動的過程及原理。
2. 掌握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及意義。
能力目標:1.培養探研能力及運用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能力。
2.提高合作、溝通等能力。
情感目標:1.關注呼吸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養關注環境中空氣質量的自覺性。
1.3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原理及意義。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難點:呼吸運動的原理。
1.4 課前準備:教師用具:多媒體課件、模擬膈肌模型、石灰水、等。
學生用具:軟尺等。
1.5 教學方法:觀察、探研、討論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
高學生生物素養,并將情感態度與能力培養滲透于過程中。
2. 教學過程:
2.1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讓學生回顧呼吸道如何對空氣進行處理。2)為什么
呼吸道要對空氣進行處理?對第二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可能不一致,教師借此導
入本節主題。
2.2 創設情景、主動探研
2.2.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達到理解人為什么要呼吸?
為什么會呼吸?呼吸的結果是什么 ?
首先讓學生自主體會深吸氣和呼氣二過程中,胸部的變化。當學生感覺到這
種變化時,再讓學生二人一組測量胸圍,算胸圍差,驗證胸部在呼吸氣中容積的變化。
表1 讓學生根據下表進行探究,并注意記錄思考。
測量胸圍差方法
記錄
思考
拓展
1. 受測者身體自然站立。
2. 軟尺圍繞受測者胸廓,軟尺下于胸前與乳頭上平齊,背側于兩肩胛骨理角處。
吸氣:
呼氣:
胸圍差:
1.呼氣、呼氣時胸圍各有什么變化?
2.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又有什么意義?
3.不同人胸圍差一樣嗎?為什么?
4.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為什么?
1.胸圍差大、小能說明什么問題嗎?
2.同一個人深呼吸和淺呼吸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3.有沒有什么方法可提高胸圍差?
通過上述探究,思考和討論、匯報,讓學生在明確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得出
胸廓的變化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造成的。教師進一步利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在此基礎上,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讓學生思考胸廓擴張和收縮的結果會引起什么現象?從而解決“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
2.2.2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請二位同學演示“呼、吸的氣體對石灰水的影響”
的實驗,其它同學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并填寫下表:
表2 根據觀察現象記錄并思考
操 作現 象思 考拓 展甲:石灰水+ 空氣
甲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
這種差異是如何造成的?為什么?
乙:石灰水+呼出氣體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然后組織同學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課本資料分析中所提供的“氣體成分”進
行比較,得出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較多的結論。并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肺
泡和血液的氣體交換的過程及適應這種功能的結構特點”。
2.4 總結: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呼吸運動的形成及肺泡與外界氣體交換、肺泡內氣體交換的原理、過程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