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個將抽象轉化為形象的過程.在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樹立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培養動手制作能力.同時,本課也是一個建立與已有經驗基礎上的深化,孩子們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但了解卻不深.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了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和簡單使用地球儀.
二,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感受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2.能夠在地球儀上指出其主要標識和經緯線的功用.
3.能說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收集或查閱人類研究地球形狀歷史的相關資料.
2.能用卡片摘錄地球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感受到科學家從事地球形狀研究的艱辛.
2.能結合實例說明科學技術在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認識經線,緯線和地球儀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含義.
三,教學用具
圖片,展現地球形狀的多媒體課件或視頻,地球儀,小球,報紙,膠水,彩筆等.
四,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講解和展示,讓學生認識地球,然后鼓勵學生去收集資料,說說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教師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出其上的一些符號,說說它們有什么用,然后組織學生動手自制一個地球模型,加深印象.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板書)活動1:認識地球的形狀
(講授新課)
(過渡)我們現在知道地球是圓的,那么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認為腳底下的陸地是什么形狀的呢
讓學生觀察地板,并讓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經過大腦的思考:你們認為地板是平整的還是彎彎曲曲有起伏的呢
(思考)解釋古人為何認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圍小).
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兩圖,解釋古代中國人的"天圓地方"說.
(板書)古人認為大地是方的.
(過渡)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的資料找出答案.
(1)是誰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
(2)麥哲倫環球航行是什么時候 (16世紀初)
(板書)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
(設問)在此之前的幾千年里,古人是怎樣認識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圓的呢
1.介紹畢達哥拉斯的猜想.
2.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推論.
3.介紹麥哲倫環球航行的重要意義.
(總結拓展)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么呢
2.關于地球你們還知道些什么呢
3.關于地球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討論)在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課余活動)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制作知識卡片.
第2課時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我們能不能直接看到這個球形的地球呢
(教師指著地球儀)這個儀器是地球儀,人們發明了它,目的就是通過它來更直接地認識我們的地球.
(板書)活動2:觀察地球儀
教師在黑板或投影儀上寫出下面的字,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一找:
(板書)找一找:經線,緯線,赤道,地軸.
教師指導學生看一看,議一議,轉一轉,充分認識地球儀的特點.
(學生)說說自己找出的任意標志.
(教師)你能找到我們的祖國——中國嗎
因為中國的顏色一般為紅色,學生非常容易正確地找出來.
(教師)你是怎么找到中國的
(提問)地球儀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學生)討論,說說各自的觀點.
(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板書呈現.
(板書)地球儀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由于學生已經對經線,緯線和赤道有了認識,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確定一個具體的位置.(東經120°,北緯40°)
(學生)找一找,說一說.
(過渡)我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且也認識了解了地球儀的特點.那么,大家有沒有興趣自己做一個地球模型呢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使用什么樣的材料來制作,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主要以使用皮球為材料進行制作上的指導,別的材料制作步驟基本相同.
(總結活動)小組將自己地球模型進行展示,并和地球儀比較一下,評價自己制作的水平如何,什么地方可以進行如何的改進.
七,板書設計
活動1:認識地球的形狀
古人認為大地是方的.
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
活動2:觀察地球儀
找一找:經線,緯線,赤道,地軸.
地球儀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