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和蝴蝶》教學反思(精選2篇)
《毛毛蟲和蝴蝶》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反思(一)
音樂活動《毛毛蟲和蝴蝶》是奧爾夫音樂活動中的一個教材,我把它作為這次家長半日開放活動的內容。整個活動下來感覺還是比較順利的。孩子們都能夠積極地投入到活動當中,樂意參與音樂與舞蹈的表現,課堂氣氛很活躍,自我課后的感覺也很好。
但是整個活動下來,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一開始,以故事導入毛毛蟲的傷心,變成蝴蝶時高興的心情,應讓幼兒表現出來(為下一環節做鋪墊),這里我沒有很好地處理。
另外,我為進行下一環節的活動,有時會無形中打斷上一環節的精彩,沒有給幼兒太多的時間去深入表現。
還有是在把紗巾慢慢抽出這個環節,我在前面的歌詞念得不夠,幼兒對歌詞不熟悉,這樣就影響了幼兒的表演,最好能念著歌詞示范一下,讓幼兒表演起來更自如。
還有就是探索毛毛蟲的動作時還可以再深入、放開些,可讓幼兒爬在地上表現毛毛蟲一伸一縮的動作,因為幼兒有這樣的表現欲望,但我所提供的機會還是不夠。
另外,我比較困惑的是:b段音樂的節奏很快,孩子們很難按要求作出三拍子的律動。在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熟悉三拍子的節奏,我先請他們欣賞了音樂,再用肢體動作來感應三拍子的節奏,接著配合音樂來感應,最后,再加上動作。可實際情況卻是:孩子們單獨用肢體感應時很好,可一加上音樂表演就亂了套,就開始興奮地亂跳了。活動給我一些啟示是:也許是幼兒的音樂常規培養還不夠,幼兒對三拍子的節奏表演也是第一次接觸,如果按要求隨著快速音樂做三拍子表演,是有一定難度的,不妨從奧爾夫的教學思想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注重教學過程,強調孩子們自己去做,至于做的如何,那是無關緊要得,如果幼兒不去做,那就是教學的失敗。音樂節奏本來就比較快,孩子們手腕如果不夠靈活,是很難將這個節奏掌握的,多多練習,相信班上的孩子會在多次的表演中做得更棒的。
教學反思(二)
在本次音樂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導幼兒傾聽音樂、觀看影像資料——理解故事情節——創編身體動作表現角色特征”的步驟引導幼兒跟著音樂的節奏表現“毛毛蟲散步——吐絲結繭——變成小蝴蝶飛舞”的故事情節。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能努力傾聽音樂的節奏,積極參與故事表演,并能遷移已有的經驗來創編“吐絲結繭”和“蝴蝶飛”的動作。我在引導幼兒創編動作時,仔細觀察幼兒的動作,點評幼兒動作的優、缺點,示范、提示幼兒該怎樣將動作做得更好看,有身體的韻律美。體現了音樂活動的有效性。
在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蝴蝶圖片和有關蝴蝶的科學知識。由于蝴蝶的成長過程歷時較長,幼兒不易觀察到,為了幫助幼兒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毛毛蟲擬人化,以活潑生動的形象吸引孩子,并且通過有趣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蝴蝶生長過程方面的知識。為了加深幼兒對蝴蝶成長過程的了解,我利用圖片讓幼兒互動進行游戲。
孩子們對蝴蝶的生長過程一定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讓幼兒帶著這個問題觀看蝴蝶是怎樣成長的動畫課件,通過形象生動的動畫故事演示,幫助幼兒正確地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欣賞完動畫后,我請幼兒描述蝴蝶的生長過程,鼓勵孩子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然后我再進行小結:出示蝴蝶成長過程的環形圖,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蝴蝶是由卵——毛毛蟲——蛹——蝴蝶這樣一個成長過程發育而來的。孩子們在愉悅的情境中提升了對科學的興趣。
《毛毛蟲和蝴蝶》教學反思 篇2
春光明媚,空氣潮濕而溫暖,幼兒園的花壇里、大樹下、草叢中變成了昆蟲的世界。孩子們似乎天生對各種各樣的昆蟲感到好奇,他們經常睜著自己明亮的眼睛觀察那些最小最小的動物。拿著好奇的放大鏡去發現:我們周圍有哪些昆蟲?這些昆蟲叫什么名字?它們住在什么地方?喜歡吃什么?昆蟲與昆蟲比較,相同之處是什么?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在這樣一個愉快的昆蟲發現之旅,孩子們對生物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研究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在一次活動中,我帶著孩子們去草地上玩,只見,草地上蝴蝶飛過,好多孩子看見立即叫了起來“看,是蝴蝶”“蝴蝶好漂亮啊!”可見孩子們對于蝴蝶這種美麗的小動物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就是活教材”,我想,何不抓住這一良好的教育契機,幫助孩子們獲得一些新經驗呢。于是,有了《毛毛蟲變蝴蝶》這一活動。
大概是因為在小班的時候學習過一個有關毛毛蟲邊蝴蝶的故事,所以在我提出“蝴蝶是怎么變出來的呢?”這個問題時,小朋友馬上反應說是“毛毛蟲”,而對于毛毛蟲究竟是變成蝴蝶的,大家就不知道了,只是一味地以為是毛毛蟲直接就成了蝴蝶了。
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教育手段也日益現代化,為了幫助小朋友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我還找到了相應的視頻,將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完全展現,活潑生動的變化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并且通過有趣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蝴蝶生長過程方面的知識。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多媒體課件貫穿其中,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逐步引導幼兒增強對蝴蝶蛻變過程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以及表現能力,使整個教學活動就好象在講述一個動聽的童話故事,孩子們在愉悅的情境中提升了對科學的興趣。
于是在課件的引導下,大家稍微有了一點蝴蝶變化的意識,可還是堅持認為是毛毛蟲變的蝴蝶,對于視頻中所看到的“母蝴蝶產卵——長成幼蟲(小毛毛蟲)——吐絲結繭變成蛹——破繭而出成蝶”的幾個環節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我們又重新看了一遍視頻,老師輔以適當的說明,以便于孩子了解具體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