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活動“學折衣服”教學反思
“我的小手真能干”是主題活動“快樂的六個寶”中生成的一個小主題,今天的活動是一個生活活動“學折衣服”。
實踐:
戶外活動結束,我看見杜老師手捧一大堆衣服,于是想讓孩子們學折衣服,杜老師一件一件地把它們分給每個孩子。而吵鬧聲也由此而生,一個孩子大聲地叫了起來:“老師,那是我的衣服,還給我!”另外幾個孩子也大聲嚷嚷:“老師,妹妹的一件是我的,不是她的”有幾個孩子則一聲不響地離開位置到別人手中去搶自己的衣服,原來這些衣服是孩子們脫下的外衣,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班孩子來說,根本不能容忍老師擅自把它們分發給其他小朋友。沒辦法,只得“知錯就改”,把一件件衣服物歸原主。我一看鐘,就分發衣服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刻鐘。正式活動開始了,我抱出一個布娃娃,用著急的口吻說:誰來幫我折衣服呀?大多小朋友躍躍欲試想過來幫忙,于是我等小朋友安靜一些,我就邊念兒歌邊進行示范,可沒料這時孩子們就是不肯好好配合我,回音者寥寥無幾,他們拿著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動物,有的則把衣服團成一團,墊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似乎對失而復得的衣服更加的珍惜,很少有孩子在關注老師的示范。我一邊走到那些游離在外的孩子身邊摸摸頭以暗示,一邊再次進行示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
反思:
放學后,我和我們班的保育老師杜老師一起反思這個活動。我們最后提了兩個問題:一、這類活動放在什么時候開展比較合適?以何種形式開展比較妥當?二、如果用兒歌來幫助孩子了解折疊衣服方法,怎樣的兒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如果我把這個活動放在幼兒午睡前不是更好么,這樣根本無需再分發衣服,無需牽強地抱出娃娃創設毫無價值的教育情景,更無需如此一個個排排坐地組織上課了”.這本來就是一個生活活動,完全可結合孩子生活,對于小班孩子,兒歌要生動形象有趣,這樣才會被吸引”,于是我也想到了小一班周老師曾經用過的一個用做操的方式來教孩子折衣服:”左邊抱一抱,右邊抱一抱,再來彎彎腰!
再實踐:
第二天,我特意在午睡前重新組織這個活動,正如我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適的教育時機,活動顯得自然流暢,更沒有時間上的浪費,而那首兒歌孩子也很喜歡,他們一邊念著兒歌一邊折著衣服,興致很高。然后我還來不及得意,卻發現好多孩子都不能折成功而且也無意想成功,兒歌結束,他們隨手一扔衣服就鉆進被窩睡了。
再反思:
我恍然大悟,其實昨天我也僅僅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只是對表面的內容進行了“對癥下藥”,如用生動形象的兒歌來激發孩子外在的興趣,而沒有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更沒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學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平,也就是僅僅關注了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孩子的學,因此導致今日活動本質上的“有教無學”。當然這個方案還是在孩子午睡前、在孩子外出散步或戶外活動后開展,而且得持續一段時間。第一步:讓孩子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折毛線套衫。通過觀察每個孩子折衣的不同表現,了解孩子的不同發展水平及需要的何種不同幫助第二步:演示觀察,交流討論。也就是在孩子幾天的充分探索后,老師通過觀察孩子折衣細節,讓不同折衣方法的幾名孩子來演示,大家觀察討論哪種折法最平整最不會松開,哪種最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