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說“不”》讀后感
漫漫暑假,閑暇之余,我捧起學校圖書館里借的《如何對孩子說“不”》開始翻閱起來。起初選擇這本書,全然是偶然,現在看來卻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封面上赫然的紅底白字:“不”對孩子的人生具有深遠的意義,“不”是通向“是”的道路。看似只言片語卻暗含深意,要想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家長和老師們要做的不能是一味的對孩子說著“是”,這樣“惟命是從”的寵溺無疑是隱形的“毒藥”,逐漸侵蝕著孩子的心理,而合理、正確地說出“不”則成了當今社會的家長、老師們必修課。
情景一:
琪琪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長的溺愛,“不”漸漸成了她的口頭禪,也成了她和我們較量的一件有力武器。新學期伊始,教室里新添置了幾張小椅子,可是和以前的小椅子長得有點不一樣呢,新椅子比較高,孩子們對這幾個新成員似乎很新奇,時不時可以看見幾個小朋友去擺弄它們,后來更有甚者,居然趁著老師不注意進行“偷天換日”大行動:將自己的矮椅子換成高椅子。現在,耳邊總會傳來小朋友急切的告狀聲:“老師,琪琪又換了高椅子。”我走過去語重心長地說:“琪琪,高椅子和矮椅子是一樣的,你人不高,坐著高椅子會不舒服,還是坐矮椅子吧!”可是她雙手抱胸、撅起小嘴吧,大聲吼著:不!這種情況連著發生了好幾次,再三的勸說,結果卻都是:“我就是要坐高椅子。”多次偃旗息鼓后,我發現一再的忍讓似乎對她也不好,于是我就強硬地將高椅子收走,她竟然嚎啕大哭起來。
情景二:
又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時間了。今天的角色選擇似乎有點不太順利,因為涵涵和夢怡都想做媽媽,考慮到涵涵不久前做過,于是我邀請夢怡來扮演紅紅家的媽媽。所以今天涵涵扮演的是小客人,她來到紅紅家做客,看見媽媽夢怡正在燒飯,按耐不住心中想做媽媽的想法,于是她走過去說:“我來燒飯吧。”夢怡看了她一眼回答到:“今天我是媽媽,要我來燒飯的。”過了一會涵涵又走到夢怡身邊,對她說:“還是我來燒吧,我會燒水果飯的。”說完從夢怡手里拿了鏟子準備燒飯了。這時候夢怡猛然發現自己的勺子不見了,于是兩個人開始爭搶起來。旁邊的爸爸博博看見了,便說:“夢怡是媽媽,應該她燒飯的。”可是涵涵熟視無睹,手死命抓住勺子,說:“我就是要燒飯,我要燒飯……”即使在我的介入下,也無法順利、有效地說出“不”。
其實情景一、情景二都是一樣的情景,都是要對孩子說不的情景,甚至有更多的情景三、情景四都是大同小異的。
孩子能夠那么自然地和我們說不,而我們作為成人,一個小小的“不”,一個簡單的音節,卻為什么能讓我們如此難以啟齒。放眼當今現社會,電子媒體就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到處彌漫。這種所謂的彌散營造了一種是的氛圍,遮蔽了我們對“是”文化的警覺,久而久之也讓我們對孩子說“不”變得日益困難。我們的所處的文化告訴我們“是”會讓孩子更加開心,更愛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所以老師、家長明知道“是”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惡瘤”,卻還是無法斬釘截鐵地說出“不”。
可是如何對孩子說“不”,這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書上告訴我要給孩子自尊,自尊是我們對自己的所有看法,自尊是通向幸福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