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如何對殘疾兒童進行培養和教育
問題的提出:
炳坤是一位殘疾男孩,他聰明懂事、自尊心較強、性格孤僻
1、在活動時,常常一個人獨自在角落里玩耍。我發現后,讓小朋友們關心愛護他,不要嫌棄和欺負他,時時處處幫助他。
2、在戶外活動時,不慎摔倒了,就大哭個不停。也許孩子自己認為年齡比他小的孩子都能把游戲完成的很好,而自己比他們大卻獨立不能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
3、攙扶上、下樓及其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一、及時與家長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日常生活情況,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家長反饋回來的情況是:
1、孩子從小得了一種叫小兒軟骨癥也就是腦癱的疾病。等長到3歲半時才學會蹣跚走路,孩子自尊心強、性格孤僻、愛哭鬧。
2、他小時幾乎沒有玩伴,只有跟家人渡過平平淡淡的每一天。
自從孩子入園以來對他的培養和教育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在日常生活中,就連最起碼的大小便都有老師攙扶及提褲子、擦屁股等。同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并沒有因為他是一名殘疾兒童而放棄教育他,反而注重了對他進行了能力訓練,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平等對待、避免歧視。
對于身殘而智不殘的他,同樣有受教育的權利,較之發育正常的孩子,他更需要知識的滋養。因此,我沒有任何理由歧視和嫌棄他,還積極收他入園,給予了他接受正常鍛煉的教育機會。
三、挖掘潛力,因材施教。
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分配炳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耐心的幫助他去克服困難。當他取得一點點成績時,我就及時給予獎勵、表揚等,增強他完成任務的信心和韌性。通過認真觀察,發現炳坤對繪畫很感興趣,我便抓住他的這一特殊智能給予認真指導,不斷的開發他的智力,使他的繪畫能力有了超長發展。
四、在一日活動中,培養他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培養感知。
自炳坤入園以來,我從沒間斷帶他進行活動,通過戶外的各項活動,把他帶進自然,讓他快樂地擁抱自然。這樣,一方面他的肢體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另一方面,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理承受能力。
五、教會孩子正確的上下樓的規則,養成好的習慣。
我園是樓房,今學期在二樓上課。于是我為了讓他早日適應,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時間,幫他鍛煉上下樓,剛開始,我在一邊扶著他鍛煉,現在經過半學期的努力他能雙手扶護欄,慢慢自己上下樓,雖然很費勁,但是看到他認真的樣子。我們都很感動。
親身的教育實踐,使我真切的體會到,對待殘疾兒童,需要老師給予他的是愛心、耐心和恒心。
教育效果:
半學期后的一次家長會上,炳坤的媽媽激動的對我說他們的孩子變了,變得懂事了,懂得了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學著做了。在家進餐時也能幫媽媽搬凳子、拿筷子了。 看到孩子的點點進步,我們知道老師們對孩子的服出是無盡的,太謝謝老師了!謝謝老師們的精心培養!.
反思:
通過這個案例,使我懂得了,我們不可能永遠做孩子的拐杖和扶手,不會永遠支撐著他前進,我們必須和家長明白這一點,孩子漸漸長大了,我們要利用自然和社會的“助力”和“阻力”去鍛煉和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他的心理強度,正確對待各種外來刺激,承受和應付內在的壓力,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冷靜地處理問題,從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