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認識整點》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環節一
師:播放第一個白板課件音頻并提問“這是什么聲音?”
幼1:鴨子的聲音
幼2:火車的聲音
幼3:鬧鐘的聲音(連續4、5個幼兒回答但只有一個人說對)
師:其實這是時鐘的生意(這時猜對的幼兒顯得很高興)……
環節三:
師:誰來把這個時鐘添上數字?
幼:老師,我們輪流吧!
師:好啊!
幼:大家按照座位順序輪流用白板筆將12個數字拖拉進時鐘里。(時鐘的鐘面小,容納不下12個數字,幼兒拖拉了3、4個數字后老師將鐘面調整大一點。)
分析與評價:
在環節一中,老師播放的第一個音頻文件,是一段時鐘的指針走動的聲音,但由于聲音不明確,接連4、5個幼兒都沒有猜到,課件準備工作不充分,影響了4、5個幼兒體驗不到猜對的快樂感,也拖延了本環節的事件。在環節三中,幼兒對用筆拖拉數字進時鐘的小游戲非常感興趣,其中一個幼兒提出了大家輪流,這樣幼兒人人都可以人都可以動手操作。這既表明他們對這游戲的期待,也說明他們懂得快樂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也體現了幼兒間的互相合作意識。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會了互相理解和尊重,這點體現了《綱要》的精神——“以幼兒為主體”這也是班級良好常規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見,大班幼兒有著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在班級的常規管理中做到了讓幼兒參與。但也同樣出現了準備工作不充分的情況。不過,老師現場調整也算是對自己準備工作不充分的補充。因白板課件的可操作性較強,所以有現場調整的空間。可如果換做傳統教學模式,用圖片代替課件,現場調整圖片大小就很麻煩。這也是白板教學區別與傳統教學的有益之處。老師制作的引人注目的課件,將聲音和圖片一體化,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幼兒對與這種活動的興趣很大程度來自于課件的趣味性。環節一中幼兒對聲音的敏感度極高,有的孩子覺得是火車的聲音,有的孩子覺得是動物的聲音,也有的孩子聽出是時鐘的聲音,音頻文件就不方便現場調整,所以,老師在準備課件時一定要細心和認真,以確保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