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幼兒園園長—我將怎樣規劃我的幼兒園
一、遵循“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付諸行動,在辦學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中得以體現。二、把教育目標、教學要求、甚至是教師的指令都通過環境反映出來,通過環境來影響和感染孩子,在孩子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主動的發展,獲得從頭腦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說到環境,我想教師本身就是一種“環境”,而且對孩子們來說它是一種最為具體、直觀、親切、時時刻刻都在接觸,受其影響最大的環境。3—6歲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著幼兒教師扮演著孩子們生命中第二位母親的角色,幼兒教師同時承擔的是教與養的雙重責任。年齡特點決定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教師的喜愛、崇拜是極度的,不理智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學習的內容,模仿的對象。我經常對老師們說:幼兒園教師很刻意地教給孩子的那些內容,細細地想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而你無意間給孩子的卻很可能影響著孩子的一生。這就是教育的顯性作用與隱性作用。怎樣善待我們的教師?使其真正發揮“環境”應有的作用(減少負面影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三、讓教師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人。
曾經看過一本有關教師心理健康的書籍,書中的許多數據讓我震撼,從教十年以上的人都有心理疾病。可想,教師的心理都不健康,怎么能夠教出身心發展和諧的下一代?是什么讓教師的心理不健康了?工作的壓力(工作的特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的挑戰、競爭的氛圍、人際關系等等)。教師這份工作是需要我們憑著自己的一顆良心和一份責任心去做的,要做好真的是無底的。許多教師工作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工作很出色,可是他們的生活卻是很單調的。我們不能以犧牲教師的生活質量為代價來換取工作上的成功,至少這種成功是有缺憾的。生活的豐富多彩,每個人在生活中多種角色的體驗,這些都是一種經歷、財富,而這些也正是促使一個教師真正成熟的催化劑。因此,我將在幼兒園中提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不馬虎,生活同樣不能馬虎”。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熱愛生活的教師他才能從更高的層面、境界理解教育的價值,由此他也必將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我們要充分認識:職業的幸福感是教師生活質量的一部分。而我們實際工作中的許多無用功正在消解教師工作的幸福感,這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四、豐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內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3—6歲的孩子,他們處在懵懂的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他的學習內容,教師許多無意識的習慣與行為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就對教師的個人素養、整體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象我們這樣一所音樂特色幼兒園,教師自身的音樂、文學、藝術修養,教師的審美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重視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要重視教師氣質、教師個人魅力的塑造。
正確看待教師的個體差異,為每個教師制定能夠促使其在原有基礎上最大限度提高的個人發展規劃。
幼兒的發展有個體差異,我們要求教師為其制定個別化教育方案。其實這種差異同樣存在于教師之中,而我們的改革,我們的管理更多的時候是一刀切,觀念轉得慢的,行為跟不上的,能力到不到的往往會被淘汰,可想而知這些教師的工作壓力有多大。改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可我們的教師畢竟不都是中學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這期間需要基層單位的管理者把握好尺度。正視教師能力的差異,通過為其制定個人發展規劃,來喚醒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讓教師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得心應手的事,讓更多的教師體會工作的成功與樂趣,從而調動更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此來切實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的質量。
教師是學校的第一環境,教師是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先進的教育行為最終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者。善代教師,就是善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