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家園共育,目標一致
目前有些家長基于錯誤的理解,一心只求從小給孩子多灌輸點知識,培養他的一技之長,以為只有如此,他將來在社會上才能“吃得香”。于是在智力上不惜花費金錢和心血培養孩子,而忽視了品德教育,如:兒童霸道,不講道理是令家長頭痛的問題。試問,初生的幼兒一絲不掛地來到人間,有什么霸道可言?這一切還是源于家長和接受一些不良的教育。可見,孩子霸道的苗頭已顯露出來,如家長再不注意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的教育,孩子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很難同其他小朋友相處及很好的溝通和交流,將來長大了很難融入社會。“媽媽愛吃魚頭”就是不注重孩子從小進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最好披露。
良好的品德教育是行為習慣形成最基本的教育,它起著人才定向的作用,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在智力和身體健康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優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學得好不好?有待考證。而在品德行為習慣形成方面是他們成長中的薄弱環節,不少家長也嘗到苦頭,也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位爺爺談到自己的孫子時說到:每次接孫子都要給他買一盒冰激凌,有一天忘了,心想等接出孫子后再一起去買。誰知,他見我手上無冰激凌,不容我解釋,就沖我拳打腳踢,老師批評了他,他還不服。無奈只好帶他回家,一進家門,他無理地將擺好的飯菜推了一地,然后就躺在地上打滾,哭鬧不止。這位爺爺帶著懊悔的心情,說:“主要怪我們大人太嬌慣孩子了,養成他們任性,行為無約束的壞習慣,責任全在我們大人呀!”有上述這種經歷的家長比比皆是。在幼兒園自己的孩子讓別人抓了,家長不問情況就劈頭一句“你有啥用,別人抓你,你不會抓他。”幼兒在園內有困難、受委屈要告訴老師,老師再對孩子加以引導和幫助,進行良性教育。家長的做法和老師的教育南轅北轍,孩子到底聽誰的?幼兒在園5天接受苦口婆心的良性教育頂不上在家2天的耳濡目染的影響。這就是當今社會流行的“5+2=0”的現象!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就產生了一種矛盾心理,行為肯定有偏差。由此可知,點滴小事不容忽視,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長和老師對幼兒教育點滴培養的匯集,而且教育目標要一致。
幼兒的好多知識和習慣是通過模仿得來的,幼兒模仿的內容和對象比較廣泛,沒有選擇性,模仿的對象也比較具體,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好自身的修養,自己品行端正,才能給幼兒樹立好的榜樣。好動感情,幼兒情緒變化較快,而且自我控制力較差。幼兒雖小,也有和他人交流感情的需要。幼兒的情感正在發展之中,性格只是剛剛開始形成,還不穩定,老師和家長應了解這方面的特點,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這對孩子健康心理發展都很重要。如果在幼兒時期不重視品德教育,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他會給以后的再教育帶來很大的障礙。實踐證明,幼兒思想品德上消極因素越多,接受良性熏陶就越難,因為要進行再教育,會遇到受教育者的抵制、醒悟、反復直到完全改正等一系列過程。
畢竟每個班的幼兒太多光靠老師的培養是不夠的,應該家園共育才不出現“5+2=0”的現象,要讓孩子知道要什么東西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才是最好的。我園特別重視家園教育相結合,成立了家長培訓學校,特聘專家,教授來我園傳經送寶。團中央知心姐姐報告會,關注孩子心靈成長;中國教育學會幼兒早期教育專家杜春璇教授來我園進行專題講座,優秀是教出來的;香港李中瑩教授的得意門生吳文君和李俐來園主講,快樂親子關系的講堂,這些做法為幼兒成長教育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園為年輕的家長排憂解難,教家長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幼兒融入幼兒園這個大集體,孩子才能關愛他人,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園特別注重幼兒形為習慣的培養,專門針對我園實際情況設置如何培養超大班額幼兒的行為習慣教研課題,每個年級組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小班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中班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大班培養幼兒獨立習慣,教師根據的不同經驗和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撰寫教研論文,再進行研討,共同探討如何培養超大班額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我園良好的學前教育模式引導家長教育孩子,深得家長的親賴。這些高素質的家長們也抓住德育教育這個薄弱環節,絕不護短,配合幼兒園的教育,認真地從點滴小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勞動、學習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學會慢慢獨立,孩子的行為舉止也有一定的約束力,抵制一些不良的因素的影響。我園教師獨當一面,不局限于培養了每一班60多名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她們還引導家長們教育好自己孩子,共同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