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大班幼兒的家長溝通之淺談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與家長溝通并不是簡單地向家長匯報或回答家長的問題,對于家長來說,溝通是與幼兒教師共同營造和諧教育氛圍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說,溝通具有家園合作共育使孩子的成長優勢最大化的重要意義;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溝通使自己的教育工作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教師溝通能力的強弱,溝通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到工作的質量。那怎樣才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呢?同班的老師去上海培訓后帶回一本《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打開這本書,看目錄就讓我心中一震,書中主要從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與家長溝通的多種途徑、與不同類型的家長、不同性格的家長、不同從業背景的家長、存在不同教養誤區的家長、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家長、難以溝通的家長溝通方法,這九大方面展開講述。而每一大方面又分的很細致,數了數,光是家長的種類就有43種,于是毫不猶豫寒假時帶回了家。
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晏紅老師對于每一個話題都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幫助老師迅速喚醒自己的經歷與記憶,提高讀書學習與實際工作對接的效率。真是越看越有味,讓我受益匪淺。
如在小班開學初,很多家長都非常擔心剛入園的孩子,希望時刻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因此面對小班的家長,與其溝通就要從他們的心理入手,可以利用電話、發微信、放學面談等方法及時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吃飯、入睡、活動、心情等都可以作為和家長交流的內容。到了大班,以上就不能作為交流的內容了,書中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與大班家長的溝通之道,結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
一、提醒家長注重幼小銜接教育
我們這一屆的孩子還有一學期就要幼兒園畢業了,面對入小學的準備,我們班的家長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種家長覺得孩子到了年齡就該上學,不需要什么準備;一種家長則是孩子要上小學了,一會給孩子報了拼音,一會給孩子上英語,一會又是舞蹈等等,面對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孩子們焦頭爛額,家長還時不時在旁邊督促:“認真點,要上小學啦!”面對班中這樣的家長,我們與他們溝通就要讓家長知道入學資格是平等的,他要求我們尊重每個孩子上學的權利,從孩子的身體素質、智力水平、心理年齡、前期經驗、早教質量、生活環境和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考慮,不能只簡單告訴孩子該上小學了,而沒有給孩子時間慢慢消化和吸收“上小學”的概念和“學生”的意識,他雖然也會配合家長的要求上小學,但是突如而來的生活與學習變化縮短了孩子的心理適應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入學適應。另一種過度的施加“上小學”的壓力,只會讓孩子覺得“原來上小學怎么累”讓他產生恐懼心理,對于適應小學生活也是不利的。
二、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入學要面臨的變化
孩子從幼兒園到上小學,是一個很大的轉折,讓孩子能夠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是每個家長的心愿,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兒童,通常面臨六個方面的重大變化:
(1)師生關系的變化(2)同學關系的變化(3)行為規范的變化(4)學習性質的變化(5)學習方式的變化(6)期望水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