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間游戲在益智區的開發與實施
讓民間游戲豐盈孩子多彩的童年——
古往今來,游戲是一直是孩童最好的玩伴,也是向孩子們滲透智育、培養品行最有效的載體。而民間游戲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簡單有趣的玩法,更是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樂趣。然而在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多生動有趣的民間游戲似乎已漸漸被孩子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搞笑、血腥的電腦游戲。如何創造性性地挖掘民間游戲資源,讓古老的民間游戲歷久彌新,重新煥發迷人的芬芳,進而吸引孩子們樂在其中呢?本學年,我們結合我園所處的地域特點,成功申報了《民間游戲在益智區活動中的開發與運用研究》這一課題,因地制宜地搜集和創編了一些民間游戲,并在各自班級的益智區進行了實驗,期待著我們的辛勤付出,能將民間游戲的種子撒播進孩子們的心田,充盈孩子們的多彩童年。
針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在的益智區對民間游戲進行了如下的實施與探索:
一、小游戲,大分類
民間游戲植根于民間、盛行于民間,因此了解、熟悉這些游戲的高手也存在于民間。所以,在民間游戲的搜集、創編階段,我們充分發動了幼兒的爸爸媽媽乃至爺爺奶奶,請他們幫忙回憶一些古老、原汁原味的民間游戲,然后再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加以改編,確定了適合小班幼兒操作的三大類游戲:
1、手指游戲:幼兒模仿能力強,思維具體形象,但小肌肉發育較晚,身體的靈活性比較低。因此,我們選擇了形象逼真、擬人有趣、玩法比較簡單、技能性不太強的手指游戲。這些游戲有的還配上短小、形象并且朗朗上口的童謠,能瞬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起他們參與的興趣。如“五個小朋友”,孩子只需要記住兒歌,然后根據內容自由創編動作即可,沒有繁瑣的游戲規則,簡單易學,生動有趣。
2、牌類游戲:民間游戲中的“抽老鱉”、“金鉤釣魚”這些牌類游戲,對我們成人來說可算是經典游戲了,我們以前使用的都是買來的成品撲克牌,這對于小班幼兒卻不太實用。于是,我們就充分挖掘孩子們身邊的各種形象卡片,如材料袋里的數字卡片、動物卡片、水果卡片等,稍加選擇、整改,變成孩子感興趣的、易接受的圖案,激起他們玩的欲望,讓他們愛不釋手。
3、棋類游戲:對棋類游戲的選擇,我們首先從棋盤的設計上入手,棋盤的格數可以先略少一些,但整體看起來要簡單漂亮,要讓幼兒一看到棋盤,就會被吸引住,然后教師開展活動就簡單了。我們為小班孩子選擇的棋類游戲主要有“對對碰”和“跳跳棋”。游戲內容雖不太多,主要目的是想對孩子們進行一些棋類游戲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對棋類游戲的興趣。
二、小游戲,大效果
隨著課題越來越深入地展開,我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在與民間游戲日益深入的接觸和碰撞中,孩子們不僅體驗到了玩的樂趣,更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地獲取了知識,增強了技能,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民間游戲培養了幼兒的韻律感和節奏感
我們為幼兒選擇的手指游戲中有的配有童謠,童謠是一種帶有音樂性的口頭文字,其音樂性就表現在它語言的韻律美及鮮明的節奏感上,使童謠唱念起來悅耳動聽,具有一呼百應的同伴呼應效果,再配上游戲的動作,那就更受孩子的歡迎了,孩子們既體驗了游戲的樂趣,又感受到了韻律之美。如“蒸饃饃”、“五個小朋友”這兩個手指游戲,它們配有兒歌,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念起來朗朗上口。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既培養了他們的節奏感,又滿足了幼兒好動、好玩、好說的心理特點。在進行這類游戲時,根據小班孩子的特點,我們多靈活采用講解示范法、重復練習法、游戲法等。如在玩“蒸饃饃”時,教師先邊說兒歌邊用動作演示,接著用簡潔的語言邊講解邊示范,讓幼兒掌握動作要領。幼兒練習時,速度由慢到快,內容由少到多,要求逐步提高。枯燥的重復練習對小班孩子來說效果很差,如果運用游戲法,教師創編些有趣的故事情節,再加上游戲的口吻,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會顯然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