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大家一起編故事
一、活動目標1、能合作共編故事并能用自己的經驗參與學習。2、能積極對應圖意,感受好詞的寓意。3、有安靜傾聽的良好習慣。二、活動準備蠟筆、白紙三、活動過程(一)交代編故事的要求1、教師:今天大家一起來編故事,要合作著說,用上好聽的詞。老師先來說兩句,你們找找哪句好聽,好聽的詞在哪里?(一個小朋友、一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2、幼兒比較,找出好聽的詞。(二)嘗試說好聽的詞和句。1、教師在白紙上隨意涂上一片綠色,幼兒想象描述。2、添畫上花,請幼兒用一句話來概括。3、幼兒將兩句話結合起來描述。(三)擴展畫面內容。1、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草地上可能發生的事情,教師隨幼兒想象添畫,并請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加以描述,提醒幼兒在句子中用上好聽的詞。教師:草地上來了誰?這是怎樣的?可能到草地上來干什么?你還想請誰來?2、完整講述畫面內容。(四)繼續隨幼兒想象添畫,豐富畫面。1、教師:、可能在一起干什么?2、根據幼兒的話語繼續添畫。3、結合新添畫的內容引導幼兒用完整話語進行講述。(五)師幼共同講述故事,幼兒認領自己說過的詞匯與句子。(講述的故事是幼兒話語的組合)(六)繼續隨幼兒的想象添畫,擴展畫面內容。(七)根據添畫的順序師幼共同講述故事,幼兒認領自己說過的詞匯。(八)為故事取名。四、活動延伸1、師幼利用舊圖書、各類包裝盒等收集制作人物、動物及其他各類小圖片。2、在語言區中利用小圖片、紙、筆等材料開展擺擺講講、畫畫講講等活動。五、活動反思1、本次活動是師幼共同編故事,形式是邊畫邊說故事,畫、想、說結合。活動中我僅用到了一張白紙、一盒蠟筆,根據幼兒的回答生成的畫面也很簡單,但孩子們說的愿望非常強烈,這充分詮釋了一句話:豐富鮮艷的畫面能帶給幼兒一定的視覺刺激,但動態的畫面才是吸引幼兒的根本。由于活動中故事的內容都是隨著孩子的回答即時生成的,即活動的內容、方法、環節均當場生成,所以之前在教材上我并沒作多大準備,也無法準備。但之前的無準備并沒帶來活動中的茫然與散亂,因為我備的是孩子,心中有孩子,及時接住孩子的球,適時適度的引導是本次活動成功的關鍵。2、這是一次看圖講述活動,但與傳統的看圖講述活動不同。傳統中圖是預設的,本次活動中圖是預先沒有的,是由孩子的回答生發的,所以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原因為:(1) 有懸念。每個孩子都不知道圖上接著有什么出現,一切依賴于自己的想象。(2)有表現的機會。因為是編故事,每個孩子有許多說的機會。我也盡可能地關注到每個孩子。(3)有成功感。孩子自己所思所想得到大家的認可,而且最后整理成的故事是幼兒說過的話語組合,這讓孩子們很高興很自豪。3、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1)思維活躍。幼兒都能自始至終非常專注投入地參加活動,能圍繞一個個問題積極思索、大膽回答。幼兒的回答重復雷同的不多。(2)表達大方。每個在集體面前亮相的孩子神情態度都很大方自如,哪怕自己的答案引來同伴的圍攻。今天幼兒發言面很廣,在老師的鼓勵要求下,大多數幼兒都回答了一次以上問題。(3)理解能力強。首先是對規則的理解較好,知道要在句中用上好聽的詞,知道不能重復同伴的話。其次是對問題的理解,解答問題都在點子上,精彩的句和詞很多。如:又嫩又綠的草地、高大的樹、頑皮的小狗、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五顏六色的花朵……(4)活動中有些孩子興趣很濃,思維活躍,交流自己的想法時有些亢奮,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冷靜思考和回答的良好習慣。4、活動的時間偏長,中途進行到半個小時時我想結束活動,看到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還是很高,我又引導了下去,圍繞“風箏飄哪去了”讓孩子思考,發散性的問題之后又讓孩子尋求多樣的“取風箏”的方法。這其實也是一次嘗試,嘗試中發現在長時的活動中孩子也能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關鍵是活動的內容、形式是吸引孩子的根本。針對活動過長的問題分析原因與對策如下:(1)我今天的話語還不夠簡潔;(2)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機會很多,雖然顧及了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表達,但影響了教學時間。如果適當增加生生互動的機會,情況可能會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