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精選7篇)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1
活動目標:1、通過觀看課件,了解生命的由來及胎兒在母體中的生長情況。 2、嘗試用動作表現出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3、體會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激發愛媽媽的情感。活動準備:教具:有關課件材料:小枕頭人手一個活動過程: 一、出示嬰兒圖片,引出主題。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一個可愛的小寶寶,他有個問題想請小朋友幫忙“我從哪里來呢?”1、提問:(1)小寶寶從哪里來?你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你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呢?(幼兒回答)到底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 二、 播放課件,讓幼兒通過觀看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來。(一)分段觀看課件,分步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生長的情況。觀看課件(一)小圓球的由來1、提問:(1)你看到了什么?(根據幼兒回答再次提問)(2)爸爸的一顆種子和媽媽的一顆種子碰在一起后怎樣了?(3)兩顆種子結合以后的小圓球去了哪里呢?小結:爸爸的種子就象小蝌蚪一樣游到媽媽的種子那里,這時有一顆游得最快的就會與媽媽的種子結合變成一個小圓球,而其他的小蝌蚪就進不去了,小圓球滾啊滾,最后滾到媽媽的肚子里,在小床上安了家。觀看課件(二)小圓球的變化1、提問:(1)媽媽的肚子里有了小圓球后媽媽變得怎么樣啦?媽媽為什么會變得愛吃東西了呢?(2)這時的小圓球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3)小圓球里的月牙長出了小腦袋、小手、小腳,它不再是小月牙了,現在他叫什么名字呀?2、小結:媽媽的肚子里有了小圓球后,媽媽就變得愛吃東西了,因為她要把營養送給小圓球里的小月牙,而這時,吸收了營養的小月牙就會慢慢長出圓圓的小腦袋,小手,小腳,這時它有一個新的名字叫胎兒。3、猜測:媽媽的肚子里有了胎兒之后,媽媽的身體會有什么變化呢?還會有什么感覺呢?4、體驗:我來做媽媽。(1)規則:按要求做動作,一定要保護好肚子里的小胎兒。(2)懷孕的“媽媽”按照老師的指令做動作:小心走路——扶著肚子散步——輕輕坐下——彎腰系鞋帶——彎腰打掃衛生——彎腰撿東西——帶小朋友跑步等進行語言提示。(3)體驗過后,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5、懷孕的老師進行小結:我覺得懷孕剛開始時特別會惡心,想嘔吐,看見任何食物都不想吃,但告誡自己必須得吃,因為如果不吃,肚子里的寶寶就缺乏營養了;等到胎兒稍微大一點時,我就覺得帶小朋友做操很不方便,尤其是彎腰的動作很不方便,上樓梯會覺得很累,稍重一點的東西拎不動;雖然愛美,但不能化妝,怕對寶寶有影響;平時也不能長時間的看電視和電腦,那樣都會覺得很累,我覺得懷孕后非常的辛苦。觀看課件(三)胎兒的活動1、提問:小胎兒在媽媽的肚子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啊?2、根據回答進行模仿。3、觀看課件并小結:小胎兒在媽媽的肚子里整天睡覺,不過有時他也會伸伸腰,踢踢腿,有時還會換個姿勢睡覺,時間長了,小胎兒就不想呆在肚子里了,想到外面來看看爸爸、媽媽了。觀看課件(四)嬰兒的出生1、提問:以前還是在媽媽肚子里的小胎兒,現在怎樣了?他叫什么名字了?2、小結:小胎兒在媽媽的肚子里大概有280天就生出來了,變成了嬰兒。(二)完整觀看課件,完整系統的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的生長發育。邊觀看課件邊進行小結:爸爸和媽媽結婚以后,爸爸那象小蝌蚪一樣的種子會與媽媽的種子友好地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小圓球后留在媽媽肚子里的小床上。時間一天天過去,小圓球也會在小床里一天天長大,變成了小胎兒,小胎兒在媽媽的肚子里經歷了280天左右,成形的小胎兒就從媽媽肚子里出來了,這時他又有一個新的名字叫嬰兒。 三、游戲活動:我的由來1、規則:聽清楚要求做動作,聰明的小胎兒肯定耳朵最靈;學本領時不能馬虎,因為我們的身體都要棒棒的;不能幅度太大,會弄疼媽媽;小胎兒還不會說話哦;比比誰是長得最健康、最聰明的小胎兒。聽我口令(教師語言提示):肚子里的寶寶像個小月牙,緊緊地抱成一團,一動也不動。慢慢慢慢長大了些,小月牙先長出小腦袋,再長出小手,小腳,寶寶說,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兩下嗨嗨,右邊兩下嗨嗨;我還要學習踢皮球,左邊兩下,右邊兩下;我還會生氣皺皺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還經常舔舔我的小手指,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個哈欠睡一覺吧。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來出來終于出來了,好美麗啊。四、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1、談話--如何報答媽媽?師: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我們每個人的由來,我們還體驗了媽媽懷孕的辛苦和勞累。我們知道每個媽媽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那我們小朋友可以怎么樣來報答自己勇敢的媽媽呢?2、總結:我們現在還小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媽媽,慢慢長大也不能忘記爸爸媽媽為我們付出的一切。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2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他們生活中有疑惑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利用動畫、圖片、課件、現場講話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了健康知識的啟蒙教育。整個活動動靜有序,幼兒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提問切入主題,具體有效,課堂氣氛溫馨和諧,孩子想象大膽豐富,表演逼真有趣。 本次活動主要凸顯了三個特色: (一)運行“全息化”的教學程序,提升健康教育的幼兒指數。 整個活動,我用了五個環節,其流程為:猜一猜——我從哪里來?看一看——我是這樣長大的。玩一玩——我在媽媽肚子里。說一說——大肚子感受。演一演——我是大肚子媽媽。讓幼兒從猜想到感知然后再體驗,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選用“情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健康教育的直觀指數。 活動中,我注意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點,采用了多媒體課件、互動游戲、欣賞照片、情景扮演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幼兒的興趣。本次活動提供給孩子觀察的照片、現場講話,都是本班幼兒的媽媽,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孩子生活的材料,幼兒才在今天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充分表現,在輕松、愉快、溫馨的氣氛中,了解了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體驗了生命誕生的神奇,感悟了媽媽孕育寶寶的辛苦,從而達到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三)重視“體驗化”的教學內容,提升健康教育的內感指數。 通過這個活動,我深深感到:有效的體驗,需要興趣的驅動,活動的支撐,需要情感的伴隨和維系。我們的健康活動也應把孩子們的主體體驗過程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體驗,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同時也只有采用幼兒的方式,健康活動才能走進幼兒的心里,成為真正有效的學習。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3
一、說教材
"我從哪里來?"對孩子來說一直很神秘、也很驚奇。在幼兒回家詢問家長時,敏感的話題常常讓父母感到尷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辭閃爍,甚至拿“街上撿來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
記得我懷孕時,班上的孩子很好奇,“怎么萬老師的肚子變大了呀?”有些幼兒問我:“是不是里面有個小寶寶?”,接著又有孩子問我:“萬老師,你的寶寶怎么出來呢?”,我笑著反問:“你就是這樣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那你們怎么出來的呢?”當時孩子們的答案真是千奇百怪,并且還摻雜了自己豐富的想象,有的告訴我:“是媽媽在醫院吃藥,醫生用手術刀把我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里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男寶寶不是媽媽生的,是爸爸生的,男人就生男寶寶,女人就生女寶寶”;有的說:“我是從媽媽嘴巴里出來的”……聽了他們的一翻話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大班綜合活動“我從哪里來?”就這樣生成。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的情況及人的生長過程,能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用動作表現出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豐富幼兒想像力。
3、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重點:了解自己的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關于小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每人一個大布口袋。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觀看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生長過程。
(2)提問法:設計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3)情景表演法:利用表演,用動作表現自己在媽媽肚子里做胎兒時的生活。感受媽媽的辛苦。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動動、想想、說說的輕松氛圍中學習,本次活動主要采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為幼兒提供圖片材料,引導幼兒學會觀察,感受圖片里的內容,讓他們有所體會,有所感悟。
(2)講述法:在活動中啟發幼兒大膽地用完整、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給幼兒創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3)嘗試法:模仿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生活及充當媽媽的角色。
四、說流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請來一位客人,你們看是誰?”
“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在媽媽肚子里是什么樣子呢?”
(二)觀看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生長過程。
觀看課件:
話音1:“爸爸的種子像小蝌蚪一樣游呀游,去尋找媽媽的'種子,有一粒種子游得最快,它見到媽媽的種子后迅速地鉆了進去,與媽媽的種子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小圓球—胚胎,胚胎不再讓其他小蝌蚪進門了,它慢慢地滾到媽媽肚子里的小床上安了家。”
話音2:“媽媽變得愛吃東西了,她把大量豐富的營養不斷地送給胚胎,胚胎越長越大,慢慢地長出了小腦袋、小手、小腳,這時候它的名字叫胎兒。”
話音3:“小胎兒整天在媽媽的肚子里睡大覺,有時會醒來,伸伸腰,踢踢腿,還會變換一個姿勢,到了十個月的時候,他不想在媽媽肚子里了,他想出來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他的爸爸媽媽。”
話音4:“小嬰兒就出來了,你看他多可愛啊!”
教師:“剛才電視里講了什么故事?你看后有什么感覺呢?我們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觀察的結果。
(三)用動作表現自己在媽媽肚子里做胎兒時的生活。
教師:“我們在媽媽肚子里時像什么?我們來當一次媽媽肚子里的寶寶吧,學一學,動一動。”鼓勵幼兒和教師一起做動作,教師話音:“肚子里的寶寶像個小豆豆,緊緊抱成一團,一動也不能動。慢慢長大些,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兩下嘿嘿,右邊兩下嘿嘿。我還要學踢足球,左腳兩下,右腳兩下。我還會生氣、皺皺眉、撅起小嘴巴,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呀,出來出來我終于出來了!”
教師:“小寶寶出生了以后就會慢慢地長大可以坐—爬—走—跑,我們再來學一學感受下小寶寶逐漸長大的過程。”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四)游戲體驗,“我來做媽媽”,感受媽媽的辛苦。
1、體驗游戲。
教師:“小朋友現在都知道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爸爸媽媽為我們很辛苦,付出了很多,特別是媽媽,她在孕育我們時的辛苦,沒有辦法用話來說。今天,就讓我們當一次懷著寶寶的媽媽。請每個女小朋友系上大口袋當懷著寶寶的媽媽,男小朋友當爸爸,一起跟老師來做一些動作,注意做動作時還要保護好你的寶寶。”幼兒系好大口袋,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
2、幼兒談談做媽媽的感受。
教師:“小朋友做媽媽的感覺怎么樣?”
“我們剛才僅僅做了5分鐘媽媽,就有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這十個月中,有多少個5分鐘呢?在這十個月中,媽媽會嘔吐、感到疲勞,負擔會隨著你的長大一天天加重。可媽媽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為有了你,媽媽就是最幸福的人!”
“媽媽從懷你們到生你們,一直到把你們養這么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們應該如何關心媽媽呢?”“我們小朋友確實長大了,懂事了,真的很不錯!今天回家就請你大聲地把心里話對媽媽講出來吧!”
五、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直觀視頻講述后幼兒自然、游戲地過渡到模仿“肚子里寶寶的動作”和體驗“做5分鐘媽媽”,其實在這個環節里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親身體驗和思考總結,總結之后可以播放一段孕婦媽媽的懷孕采訪和內心期盼寶寶出生的喜悅表達,當然也可以有爸爸的一些采訪和對話,這樣應該更能加深孩子對媽媽、對家庭的理解和關愛,為下一環節做鋪墊。
專家提出,每個孩子都會想做5分鐘媽媽嗎?可不可以更人性化的設計為“有想當媽媽的,有沒有想要當爸爸的呢?”是啊,老師在設計時會忽略多角度多方面的問題,一心只想著目標前進、為目標鋪路,其實真正的教育不是課本上的知識和目標,而是幼兒內心情感的需要和老師敏銳的思考。希望在場的專家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讓這一神秘、尷尬的知識點更近距離的走進孩子們心里,讓愛發光。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4
在活動的一開始,我以故事導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繪本故事《我從哪里來》中小灰菜和伙伴們的談話,引起了幼兒對于“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的疑問。于是我就帶著幼兒一起隨問題逐漸深入,幼兒通過猜猜、看看、講講,演演等多種形式,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原本神秘而隱晦的知識,如:精子、卵子、子宮、臍帶……,在“看看、講講”的環節里,我從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胚胎的形成講起,采用簡潔而富有情趣的自制ppt進行介紹;讓幼兒觀看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了解生命孕育的過程,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啟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其中我又精選了應彩云老師《小威向前沖》中的畫面,重點引導幼兒知道爸爸的精子需要通過千辛萬苦才能與媽媽的卵子結合,此時孩子們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爸爸的精子需要耐心和堅持,還要沖在第一個才能成功。一張比賽的地圖,一個美好的獎品,讓幼兒生動形象地明白了:爸爸媽媽共同給了我們生命,自己是媽媽懷胎十月生下的。為了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幫助幼兒樹立健康的性心理,我將故事中涉及到的所有名詞,如:精子、卵子、子宮、臍帶等,都使用了學名。
因為在第一次試教后那個班的老師跟我反映課后有孩子在說誰和誰結婚這樣的事,所以在這次執教時我又多提了一個問題“什么時候能結婚?”有的說30多歲,有的說長大了,于是我就告訴他們只有到了國家規定的年齡才可以。雖然這個問題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有點遠,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提一下。面對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成長的圖片,孩子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于是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著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生活, 用動作表現出著自己在媽媽肚子里一點點長大的快樂,內心的情感逐漸流露,釋放出來。當講到自己和父母長得很像而與別人長得不像時,原本準備的網上下載的圖片我沒用,在聽課老師的提醒下發現自己電腦的桌面不就是爸爸和兒子的合影嗎,于是趕緊抓住這個教育機會,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人,找到和父母的相同之處、與別人的不同之處。
一節課的活動很快就結束了,但是對于“怎樣讓幼兒從小了解到科學、正確的生命觀,樹立健康的“性”心理?”這個話題我們還可以繼續進行研究和探索。我們老師應該從日常生活入手,多渠道、多角度地開展各種新生命教育,讓幼兒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幼兒園和家庭共同關心孩子的性健康,培育他們健康的性心理,給孩子一生的幸福。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幼兒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成長以及出生過程。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用動作表現出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3.通過學習知道自己從哪里來,進一步體會偉大,培養幼兒愛情感。
活動準備: 1.關于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圖片、碟片。
2.磁帶兩盤、鮮花一束。
3.皮球二十個,角色游戲用的火車一列。
活動過程:
一、聽錄音《開火車》進入場景,設疑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列火車。看,火車開進來啦。”——開進場
“劉老師,你怎么這么高興啊?”。劉:“小朋友,你們猜猜看!”
小朋友猜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還是讓劉老師自己來回答吧。”劉說:“你們看我的肚子,因為再過幾天,我就要做媽媽了。”“噢,原來劉老師要做媽媽了,所以才特別高興。那你們想知道你們在媽媽肚子里怎樣長大的嗎?看看小火車上的這些圖片,你們就知道答案了。”
二、利用圖片,通過看、聽、摸、玩等形式讓幼兒了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生長及出生的過程。
1.出示圖一,了解精子和卵子以及結合成胚胎的知識。
“小朋友看,這個圓圓的東西是什么呀?”“其實它叫卵子,它長在身體里。”“再看看這又是什么?它像什么呢?” “對了,這個像蝌蚪一樣的東西叫精子,它長在爸爸的身體里。當你們的爸爸媽媽結婚后,爸爸就將精子作為禮物送給了媽媽,讓它成為媽媽肚子里圓圓卵子的好朋友,兩個好朋友合在了一起,猜猜看,他們會變成什么?”
2.了解孕早期胎兒的大小、形狀以及子宮是寶寶生長的第一個家。
(1) 邊出示圖二邊說,“對了,當精子和卵子結合以后,他們就變成一個像蠶豆一樣小的胚胎。”——(學小胚胎)“這時的胚胎和大多數動物的胚胎一樣,都有一條小尾巴。小小的胚胎在肚子里找呀找,終于找到了一個適合她生長的地方,哎呀!這個地方真舒服,軟綿綿、暖和和的,猜猜看這是個什么地方呢?”——引出“子宮”
“這個地方在肚子里,它像寶寶的宮殿一樣,我們叫它子宮。子宮是我們小朋友第一個溫暖的家。當小胚胎在子宮扎根以后,爸爸心情怎么樣呢?”“對,他們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了。不過在這個時候,媽媽也感到特別的不舒服,整天沒有精神,想睡覺,還不想吃飯,經常感到嘔心,有時還會嘔吐呢!”
(2)出示圖三,“慢慢地,小小的胚胎在肚子里一天一天的長大了,開始有鴨蛋一樣大了,長出眼睛、鼻子、胳膊和腿了,小尾巴也消失了,從這個時候大家都叫它胎兒。
(3)出示圖四,了解胎兒在中期的胎動情況以及臍帶是輸送幼兒營養的通道等。“瞧,這幅圖上的胎兒,現在已經很象個小人兒了。你們知道胎兒會動嗎?”“對了,這時它已經能動動頭、踢踢腿了。(提示幼兒學做小胎兒先緊抱一團不動,然后再動動頭、踢踢腿。)小胎兒在子宮里沒有牙齒,不會吃東西,它怎么長大呀?”“原來呀,在小胎兒的肚子上有一根和媽媽相連的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就是通過這根臍帶把營養輸送給胎兒的,等到寶寶出生以后,醫生才把這根輸送營養的臍帶剪斷,就成了我們現在肚臍。
3.讓幼兒了解孕晚期胎兒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肚子越來越大、胎動越來越明顯的特點。
(1)“隨著胎兒逐漸長大,肚子也越來越大。直到快出生時,胎兒將身體轉過來,頭朝下了。”
(2)通過與孕婦交流、聽胎音、摸胎動了解寶寶胎動明顯的特點。
小朋友們看,劉老師肚子大不大呀?象什么呢?”——劉出場,幼兒通過看、聽、摸,感受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情景。“你們想不想來摸摸、聽聽呢?”提醒幼兒不推擠、不碰撞。
劉:“你們知道我的寶寶現在在肚子干什么嗎?”“他呀,像個小小拳擊手,我們來學一下,左邊兩下嘿嘿,右邊兩下嘿嘿,他還會踢呢,左邊兩下踢踢,右邊兩下踢踢。”(幼兒隨意模仿動作)我的肚子越來越大,寶寶也一天天地在長大,寶寶開始在我的肚子里調皮了生氣時還會皺起眉頭撅起小嘴巴呢!”
4.幼兒扮演小胎兒,隨錄音模仿小胎兒,鞏固了解寶寶在媽媽肚子的成長過程。
“小朋友已經知道寶寶在媽媽肚子會做什么了,下面我要揮動魔法棒,讓所有小朋友回到肚子里,我們再來當一次肚子里的小寶寶,好不好?”“好,我們跟著音樂來做。”
錄音:“肚子里的寶寶像個小蠶豆,緊緊地抱成一團,一動也不能動,慢慢慢慢長大了,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兩下嘿嘿,右邊兩下嘿嘿,我還要學習踢皮球,左邊兩下踢踢,右邊兩下踢踢。我要開始調皮了,我想在媽媽肚子里翻跟斗,我還會生氣皺皺眉頭,撅起我的小嘴巴,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出來出來終于出來了,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呀,啊啊啊啊啊……”“好了,我們的小寶寶聽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吧,
5.了解寶寶出生的過程,知道媽媽生孩子時的痛苦和危險。
“寶寶越長越大,當子宮裝不下它時,他就想離開子宮,到外面看精彩的世界,這時的爸爸媽媽會怎么辦呢?”“對了,爸爸會把媽媽送到醫院,在醫生的幫助下,寶寶用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的勁才打開了子宮房子的門,沿著一條長長的走廓走出來了,當然也有的寶寶自己不愿意出來,或者頭太大,醫生只好在肚子上割一道口子,將寶寶從肚子里抱出來。”“小朋友,你們是怎樣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
三、觀看vcd,讓幼兒進一步了解生命孕育的過程,體會偉大。
“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碟片呢,里面放的就是我們怎樣在媽媽肚子里長大和出生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觀看vcd,了解生命孕育過程。
2.通過談話使幼兒懂得艱辛和危險,培養幼兒愛情感。
“剛才我們看了小寶寶從胚胎到長大到出生的錄像,看了以后,你們覺得在自己長大出生的過程中,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為什么?”
3.扮演孕婦,親身體驗做艱辛。
師總結并做游戲:“你們知道嗎?當你們在媽媽子宮里的時候,媽媽不僅身體一直不舒服,而且還因為肚子越來越大行動很不方便。當你們大到子宮裝不下你們時候,不管是自己從子宮里出來的,還是被醫生從媽媽肚子里抱出來的寶寶,媽媽在生你們的時候都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還冒著很大的危險呢!等到你們出生以后,媽媽還要很辛苦地照顧和養育你們。所以我們最應該感謝的人是媽媽,下面我們來玩個《做媽媽》的游戲,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做大著肚子的媽媽做事是多么的不方便!” “我們把椅子下的皮球拿出來,放在衣服里面當寶寶,等會兒做動作的時候,注意不能讓自己的寶寶摔下來。”錄音
4.啟發幼兒自由與孕婦交流,讓用祝福、獻花等形式來表達幼兒的愛媽媽情感。
“現在我們都知道媽媽是世界上最最偉大的人,是你們親愛的媽媽千辛萬苦地把我們帶到了這個精彩的世界里,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感謝自己的媽媽呢?”(送畫,幫做事,不惹生氣)“劉老師也快做媽媽了,小朋友心里一定有許多祝福的話,想對劉老師或者她肚子里的小寶寶說,對嗎?”——啟發幼兒說出感謝和祝福的話。“劉老師做媽媽也很辛苦,我們把這束花送給她。” 放音樂,請幼兒送花。
四、幼兒游戲《幸福一生號列車》,讓幼兒進一步體會辛勞,理解人生成長的經過,學會珍惜生命、樂觀對待生活。
“小朋友,你們的媽媽在你們沒有出生之前付出了很多很多,在你們出生之后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付出的將會更多。小朋友你們看,老師今天為你們準備了一列長長的火車,這列火車和普通的火車不一樣,在它的車廂上畫有人的一生成長圖片,有的是你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有的是你們出生以后,媽媽教你們坐、爬、走、說話,還有的是,你們漸漸長大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再漸漸的長大成人,也做爸爸媽媽……(掀開蓋布,邊說邊指著火車上的圖片),等會兒,請小朋友先按照人的成長順序和車廂上的序號將火車車廂連接起來。請每個小朋友拿一節車廂,開始排隊。”教師檢查,“我們這列火車叫幸福一生號,火車準備出發了,小朋友們跟我一起上火車吧。——教師示范,“火車開動起來啦,嗚……”(幼兒隨音樂開火車出門 )
活動反思:
大班孩子好奇好問,愛動腦筋,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問:“我從哪里來?”面對這個敏感的話題,家長們常常會含糊地回答:揀來的,從醫院抱來的……我覺得孩子既然有這個求知的欲望,我們就應該科學、易懂地向幼兒進行解答。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利用網絡資源,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學習和研究,搜集有關胎兒不同發育時期的圖片和vcd,自制火車道具等。活動中,我牢記兒童性教育的主旨:允許孩子發問,鼓勵孩子發問,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利用圖片和碟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自由討論,幫助幼兒了解胎兒的生長及其出生過程,并讓幼兒與孕婦媽媽交流,通過摸胎動、聽胎音、學胎兒的動作,來滿足他們的探索求知欲望。對于一些較淺顯的問題,還鼓勵幼兒自己動腦,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活動快結束時,我讓幼兒用皮球藏入衣服內,扮演大肚子媽媽,既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又讓他們親身體驗辛苦,知道偉大,激發了他們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在游戲《開火車》過程中,如果我能提醒幼兒先看清自已車廂上的圖片內容再進行排隊,而不是按照序號來排,幼兒就能夠更深刻的掌握、理解人的一生成長過程,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6
幼兒對生命的起源充滿了好奇,“我從哪里來?”經常有幼兒會問到這個問題,那我們如何既科學又簡單的為幼兒解答這個問題呢?怎樣讓幼兒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的生長過程?怎樣讓幼兒感受到媽媽孕育自己的辛苦從而加深自己對媽媽的愛呢?這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就顯現了它獨有的優勢。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及其配套設備、數字化技術,把圖像、圖形、文字、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結合起來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融聲、圖、文于一體的認知環境,讓幼兒可以身臨其境“立體”的認識事物。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思維是形象的,他們對于抽象的知識或是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卻能擺脫這種困擾,它能巧妙地解決教學難點,把抽象變為形象,化虛為實,把原本較為生疏、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變為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具體可觀事物,從而使幼兒進一步形成概念,較快地掌握知識。在這里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幼兒看清楚爸爸的種子如何與媽媽的種子相結合的,結合后又變成了什么,然后住在什么地方了,接著有了這個小圓球之后媽媽要干什么?看媽媽可以把營養輸送給我,我可以健康長大。在討論“我在媽媽肚子里會做什么?”問題時,幼兒觀看了一段錄像。錄像里的寶寶,安靜的舒適地蜷在媽媽肚子里,時不時的動一動,偶爾還會輕輕地伸伸腿、伸伸胳膊。幼兒一個個好奇的盯著大屏幕,為自己的驚奇發現感到興奮。在隨后的討論中,幼兒積極地發言,說了許多自己在媽媽肚子里做的事情,有的說:“我在媽媽肚子里會跳舞,因為媽媽在聽音樂我也喜歡。”有的說:“我在媽媽肚子里睡覺,因為媽媽的肚子里很舒服。”還有的說:“我在媽媽肚子里游泳,媽媽肚子里有好多羊水,像游泳池一樣。”隨后在舒緩的音樂中,幼兒能大膽、有創意地表現各種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狀態。孩子在媽媽肚子里的狀態是不可見的,幼兒對此也沒有已有經驗,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如果僅依靠幾幅圖片和教師的解說,幼兒不僅不能全面正確的感知而且很容易失去興趣,當然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為幼兒創設了一個生動、形象的認知環境,不僅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感受,而且有效的調動了幼兒觀察的積極性,使學習更加主動,有效擴大了幼兒視野,促進了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科學活動《我從哪里來》的重點是:讓幼兒簡單了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難點是:怎樣讓幼兒對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狀態有直觀的感受。在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時,多媒體動畫功能是其它教學媒體無法比擬的。計算機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教學內容變的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并能擴大教學信息,拓寬幼兒知識面,有利于幼兒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幼兒通過動畫演示,對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有了直觀的感知,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像這樣的認知型的科學活動,多媒體的作用很大,但是也不容忽視科學活動中的體驗活動。在本次活動匯總,我應用了兩次體驗,讓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了媽媽懷孕的辛苦與自己的由來,讓孩子更能夠理解一些抽象的東西。如何能夠更準確的把握認知型的科學活動重難點,將是我不斷探索的方向。
大班科學《我從哪里來》 篇7
一、說教材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看到我日漸大起來的肚子時,很多孩子好奇的問:“陳老師,你的肚子怎么變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寶寶了?”“陳老師,你的寶寶是怎么出來的呢?”我笑著反問他們:“那你們是怎么出來的呢?”當時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我是媽媽在醫院,醫生在媽媽肚子上弄了個小洞才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里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膝蓋上生出來的”……聽了他們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從哪里來》。
二、說目標
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孩子的需求,我從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兩方面制定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情感目標: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活動的重難點都是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更好達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物質方面的準備:課件《我從哪里來》、教學掛圖、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音樂《感恩的心》及感恩媽媽的PPT圖片一張。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采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比較法: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比較老師懷孕前后的身體變化,從而自然的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了解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的過程,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很直觀的讓幼兒了解關于生孕育的知識,同時也吸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討論法: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然后與同伴、老師共同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活動氛圍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后組織孩子進行表演《感恩的心》,進一步升華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知道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五、說活動過程
下面將進入我的活動過程,活動一開始出示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發現老師現在懷孕要生小寶寶了,從而引出問題:小朋友,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嗎?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進入活動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通過讓幼兒觀看直觀的flash課件《我從哪里來》了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知識,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啟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積極討論,大膽地表述生命孕育的過程。如: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及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變化。之后,再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特征,自由討論,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更好的完成社會認知目標。緊接著進入活動的第三部分,通過觀察老師懷孕前后身體活動的變化照片,如:上樓、撿東西、做操等對比圖片,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媽媽懷孕后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師充分運用了觀察討論法,提出問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的身體會有怎樣的感受?為什么?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的最后創設溫馨的氛圍,組織幼兒為媽媽表演《感恩的心》,讓孩子在輕松、溫馨、感恩的氛圍中結束此次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的特點,鼓勵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提出為什么,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采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了解生命的形成過程,通過這種多媒體演示法和圖片觀察法,使孩子在一個很輕松、快樂的討論氛圍中掌握到了科學知識,很好的完成了社會認知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教師自己懷孕的契機,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活動的導入部分,老師的對比照片不明顯,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簡單的導入活動變得復雜化,同時也拉長了活動時間。
整個活動如果在以老師懷孕為線索而展開討論的同時再滲透本班孩子媽媽講述在懷孕過程中的感受的視頻,或是邀請已懷孕的媽媽來到活動現場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不容易及艱辛,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這樣將會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也請各位老師對本次活動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