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有用的篩子》
設計意圖:
在高淳的農村,逢年過節農婦用篩子篩糯米粉做點心,秋收農民在曬谷場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稻子,這些看似平常的本土生活用具卻為我園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園本課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素材。
“篩分現象”在孩子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等。這種混合和分離的“篩分現象”普遍存在,卻極易被孩子們忽略,或有時幼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過設計本次教學活動,力求讓幼兒在認識、擺弄“篩子”的基礎上,發現“篩分原理”。引發幼兒對自己生活中一些“篩子原理”現象的觀察思考,發現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激發幼兒不斷的科學探索興趣,逐步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一、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探索、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學習用不同的篩子分離東西,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系。
3、能大膽表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幼兒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難點:能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三、活動準備
1、篩子若干個、筷子、勺子、調羹等;
2、分組操作材料:大米和紅豆混合物、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面粉的混合物,盛分離物的塑料盤子若干
3、視頻《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四、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混合物,設疑。
(1)教師出示紅豆和大米的混合物,以情景導入活動。
(師:今天,王阿姨家的小弟弟把大米、紅豆混在了一起。請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她,把混在一起的糧食分開。)
(師:怎樣把大米、紅豆分出來?)
(1)提問:有什么辦法能把兩樣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幼兒自由猜想。
(2)幼兒操作,使用筷子、手抓、調羹等工具分開混合物。
(師:你們分完了嗎?用的什么方法?你覺得快嗎?)
2、初次嘗試:發現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
(1)教師以帶來神奇的工具出示篩子,引導幼兒認識,知道篩子上有篩孔。
(師:你發現了篩子上有什么?這叫篩孔。如果東西放在上面就會漏下去。所以要用盤子接住漏下去的東西。)
(2)幼兒合作用篩子篩分大米和紅豆的混合物。
(3)教師及時跟進,予以啟發引導與深入。
(師:大米和紅豆分開了,請你們把它們送回家。)
(4)集中討論,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啟發幼兒發現:比篩孔大的東西留在篩子上,
比篩孔小的東西會漏下去
(師:篩子的本領就是能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
3、教師出示新的混合物,再次設疑。
(1)教師出示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面粉的混合物。
(2)出示大孔篩子和小孔篩子,請幼兒比較它們的不同。
4、再次嘗試: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系
(1)幼兒動手操作,選擇合適的篩子分離不同的混合物。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教師分別使用不同的篩子來分離混合物,通過比較得出結論:
(師:要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5、 了解篩子的作用。
(1)在小朋友的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也能用到篩子的本領,讓我們的生活變的很方便?幼兒自由交流與討論。
(2)視頻《生活中的篩分現象》(農民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著稻種,農婦用米籮淘洗大米,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擴散幼兒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