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大班健康優質課:變洞洞
活動目標
1、體驗在變洞洞游戲中的樂趣,愿意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2、了解“圍集”的概念,運用身體的不同部位連接洞洞。
3、能主動參與游戲。與同伴合作玩洞洞的游戲。
活動準備
l、經驗準備:幼兒對身體各部位已經有一定了解。
2、材料準備:報紙球15個左右、音樂碟片。
活動過程
1、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
(1)教師用身體各部位變大象,變茶壺……
(2)教師用手掌變出一個洞洞,引導幼兒思考:這像什么?(水杯、望遠鏡)引導幼兒說這是一個小洞洞。
(3)請幼兒尋找身體上有哪些洞洞。(鼻孔、肚臍、耳孔)
(4)教師引導幼兒用身體的其他部位來變洞洞。
(5)教師與幼兒交換角色,幼兒發令。教師變出沒有封閉的洞洞。引導幼兒理解“圍集”的概念,教師提問:為什么老師變出來的不是洞洞?
2、變洞洞游戲
(1)男女幼兒分組變洞洞。教師:看誰的洞洞最結實,可以讓好朋友的報紙球鉆過去。
(2)請小朋友想辦法,變出大一些的洞洞,讓你的好朋友鉆過去。
(3)請大家動腦筋和好朋友合作,變出能讓老師鉆過去的大洞。
(4)教師鉆過的“洞洞”就跟在老師身后變成小火車,直到大家圍成一個圓圈。
3、延伸活動
大家試一試,除了用我們自己的身體變洞洞,還有什么能幫助我們一起變洞洞?(墻壁、桌子、板凳)
反思
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這個活動的重點之一,我設計了能讓每個孩子很快進入角色的導入游戲“變魔術”,將每一次探索和難度的提升滲透到孩子們感興趣的游戲中;而掌握洞的正確概念,并能夠用各種肢體語言準確地表現出來是這個活動的另一個重點.我借助的則是讓小小報紙球穿過的游戲。在實際施教過程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孩子認知水平的不同.相同的設計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環節一:變魔術。在甘南,40名大班孩子不太習慣地坐在地上,我讓孩子們玩手指變魔術的游戲時,有部分孩子沒有領會要把小手拿出來,我馬上“變”出了大拇指,走到每個孩子面前,互相用拇指點點頭,于是孩子們的臉上有了開心的笑容;在西寧,20名中班孩子隨意坐成一圈,一聽說我要變魔術了,高興地模仿著我的動作,一會兒變成大水壺。一會兒變成小狐貍。
環節二:找洞洞。在甘南,我請孩子們在自己身體上尋找洞洞,孩子們找到了身體上的各種洞:眼睛、嘴巴、肚臍、鼻孔、手指變成的洞等,我馬上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兩手張開,請孩子們用準確的語言說出為什么這不是一個洞;在西寧,孩子們找了很久,興趣依然非常高漲,耳朵、嘴巴、眼睛、肚臍,還有的孩子指著自己的衣服口袋說:“這里有個大洞!”
環節三:變洞洞。在甘南,當我發現一個孩子將手臂放在耳邊變出了洞,和別人變得不一樣時,馬上招呼其他幼兒來看看他是怎么變的,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將手臂放在耳邊變出了洞。我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動動你的小腦筋.能想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方法嗎?有一個孩子用雙手交叉變成了洞,我馬上朝他點了點頭,又用手指了指他的腿.說:“你能再試試嗎?”孩子馬上心領神會,用腳變出了洞洞。在西寧,在我們討論到變出不一樣的方法時.我注意讓孩子示范的機會多一些.不再只示范一位孩子的動作,每當看到一名孩子用身體的各部位變化有所不同時,馬上表揚,這下子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設計不同的動作讓小紙球穿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