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
背景: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動物大世界”的主題活動,我們通過高結構和低結構的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著各種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對動物的了解遠遠超過我們教師,我們在和孩子的互動中一同汲取經驗和養份。今天,我要講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長頸鹿”的故事。
實錄一:
今天的集體活動主要是畫長頸鹿,由于前不久剛剛畫過斑馬,于是,活動開始時我就請孩子們一起比較斑馬和長頸鹿的不同之處,孩子們的興致很高,講出了許多不同之處:長頸鹿的脖子比斑馬長;長頸鹿有觸角;長頸鹿的花紋是一塊一塊的,斑馬的花紋是一條一條的;花紋的顏色也不一樣……
在孩子們盡情地討論后,我出示了我的范例——長頸鹿的一家,正當孩子們大叫:“好漂亮!”時,金天又一邊舉手一邊說:“我又發現不一樣了,斑馬有棕毛,長頸鹿沒有的!”
“哦,你又發現了……”
還沒等我講完,奔奔又叫起來:“長頸鹿有棕毛的!”
“沒有的!”孩子們都叫了起來。
“到底有沒有?你們仔細看過長頸鹿嗎?”
“沒有的!”“有的!”這時,孩子們出現了不同的觀點。
一時間,我自己也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但活動又沒有結束,所以,我就告訴孩子:“現在,我們不能確定長頸鹿到底有沒有棕毛,那我們先別畫棕毛,等活動結束了,我們再一起去找找資料,如果有,我們再添上去,好嗎?”
孩子們也同意我的提議,于是,活動就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們暫時畫的就是沒有棕毛的長頸鹿。
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兩者間存在著相互制約、自動調節的動態平衡關系。教師教的越多越滿,幼兒的學必然越被動,在這種狀態下,幼兒的學習空間從何而來?反之,如果教師退一步,被動一點,幼兒則進一步,主動一些。在“動物園里的動物”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特征有過初步的討論,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一開始,我沒有直接將長頸鹿的特征重復給幼兒聽,而是借助幼兒對斑馬和長頸鹿的已有經驗,先請孩子進行比較、討論,調動了幼兒主動發現、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比較和發現中,孩子們對長頸鹿的基本特征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所以,我認為前面的環節,我和孩子的互動是成功的。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在出示范例時,我的意圖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的動態以及畫面上事物之間的重疊,但是,金天小朋友卻從我的畫上看出了 “長頸鹿沒有棕毛”并引起了孩子的爭論。當時,我自己也覺得一愣,因為自己在畫范例時,根本沒有考慮長頸鹿有沒有棕毛,而是憑自己的印象畫了出來,所以,我本身對長頸鹿就缺乏足夠的了解。但是,我沒有急于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預設中,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爭論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我也沒有權威地要求孩子服從老師的范例,而是鼓勵孩子回去收集資料,留給孩子繼續探索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