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來看孩子——《吹起羌笛跳鍋莊》一課教后反思
“同學們,你們有勇氣與羌族的小朋友挑戰,也把這歌詞按節奏讀一讀嗎?”——“沒有”!“同學們,你們誰愿意做小老師,把第一行歌詞讀一讀呢?”——“不愿意”!
這兩句對白是我在本次比武活動中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音樂《吹起羌笛跳鍋莊》一課時的兩個鏡頭。回想當時的情景,真令我始料不及,我的千種思考、萬種預設都沒有想到學生會這么應答我。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純潔可愛,都有一顆積極上進的心,那為什么在教學中我碰到了如此尷尬的場面呢?原因何在?深刻反思之后,結論有二:
一、蹲下身來看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壓力。
一般情況下,不管是什么課堂教學比武活動,凡是承擔比武活動的學校,都會精心組織要求學生與客人老師的合格與配合的動員,所以學校領導肯定會提醒上課班級的班主任老師要對學生加強教育,要積極發言,要有好的表現;而作為班主任,又肯定會對學生施加壓力,并且親自押陣坐鎮,生怕孩子調皮搗蛋;再加上上課老師也為了突現教學效益,比出好成績,在接觸學生時會又一次給他們帶來壓力“表現好一點”、“思考積極一點”、“回答響亮一點”等等。試想:孩子稚嫩的雙肩怎么能夠承受校領導、班主任、客人老師“三座大山”的壓力呢?再看看教室后幾十個聽課老師,他們能不害怕嗎?有多少同學能保證自己不出錯呢?所以,反思之后,我覺得自己當時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只擔心自己的利益,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沒有很好地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沒有很好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不這樣回答才怪呢!我想,擁有一顆平常心,蹲下身來看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壓力,也將是我們音樂教師的育人責任。
二、蹲下身來看孩子,重視孩子的音樂能力。
一般情況下,比武課都得借班上課,所以參加比武的老師都會在自己的學校進行試教。由于我只教六年級,所以雖在本校試教,其實同樣也是借班上課。我清楚地記得,第二次試教時,我沒有對該班學生在課前做任何接觸與舊知的復習,但由于學生的合作,上下來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甚至連我課前預設的一些難點都不需要我提醒,學生都已掌握了。試教完后我就想:沒有跟學生做任何接觸,學生也能這么配合我,只要我在比賽前進班級把一些舊知識復習復習,與學生溝通一番,鼓勵一番,學生肯定會與我合作,教學中肯定會很順手,效果應該不比在學校試教時差到哪兒去。哪料到,我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學生,由于該校剛剛在本學期的十月進行大撤并,大部分學生都是從農村小學來的,之前沒有上過正規的音樂課,他們的音樂表現能力可想而知。雖然已經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正規訓練,但是學生的音樂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培養出來的,他需要時間的積淀。所以,在試教時迎刃而解的知識點,對該校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難點,由于我在教學中沒有關注到這一點,沒有因材施教,于是孩子有了畏難情緒,以至于學生答出了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的答案,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到,關注孩子與孩子、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差別,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分散教學難點,加強學習與探討,精心設計與組織,這將是音樂教學之花永不謝的關鍵。
這次參加教學比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思之后也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之長,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會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