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中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
音樂原本就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兒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點,他們難以用言語表達他們內心的情感和體驗,而音樂中強烈的情緒對比、鮮明的感情描寫正抒發 了兒童的內心世界,孩子對音樂天然的熱愛和向往,對我們當老師的,尤其是音樂老師發出了信號:每個孩子都需要音樂,每個 孩子都有接受音樂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音樂啟蒙教育在孩子的童年時光里顯得尤為重要。我在音樂課中用“玩”來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1。音樂游戲“聽,什么敲響了”,教孩子學會聽
音樂離不開聲音,沒有聲音就談不上音樂。在大自然里讓孩子學會聽鳥叫、蛙鳴、雨水的滴答、汽車的鳴 笛等,引導孩子發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在第一冊中有一課“聽,什么敲響了”,在游戲中教會孩子認識各種小樂器,并讓孩子閉上眼睛來分辨各種小樂器的音色,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敏”,再布置作業要求孩子回家和父母一起玩“敲敲聽聽”的游戲,例如在廚房里用筷子先 敲敲鋁鍋,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誰的音高、誰的音低。經常讓孩子閉上眼睛,問他們聽見了什么聲音,反復在 生活中、在孩子高興的時候,訓練孩子的聽覺,積累豐富的聽覺經驗,使孩子從小聽覺靈敏,學會用耳朵來感受音樂。
B.教孩子學會拍
這里所指的拍,就是對孩子進行初步的節奏訓練。其實孩子自身許多本能的動作也是極富節奏感的,從呀 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哭哭鬧鬧到說說笑笑,其中包含了許多快慢、強弱、有規律的節奏交替。拍手是孩子們 經常重復的動作,也是孩子表示內心喜悅的動作,我們可以從拍手開始,和孩子玩玩拍手的游戲來訓練孩子的 節奏感。在幼兒園玩過的 “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那樣”的游戲基礎上做“請你跟我這樣走”的游戲,實際上這也 是一種節奏訓練。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創建的奧爾夫兒童音樂教育體系,充分突出了節奏第一、音樂與 動作結合的要點,強調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提倡孩子在朗誦、拍手拍腿、跺腳等活動中 培養孩子對節奏的敏感。
C.教孩子學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