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Dates,months and seasons 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 引言教師是“演員”的理念曾經在外語教學改革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打破了傳統的、沉悶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氣氛,教師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然而,教師演出的“節目”即使再精彩,學生也只能是觀眾,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學生缺少參與實踐的機會,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缺少交流,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課堂仍然沒有擺脫“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經,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應該從“演員”轉變為“節目主持人”,把“舞臺”讓給學生,由學生當演員、唱主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踐掌握下列句型的用法: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in spring / summer / autumn / winter?
It’s ...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Why?
I like ... best, because ...
2. 發現并掌握反意疑問句的構成規則和用法;
3. 能夠運用所學句型描述四季的特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What’s...like?
2. 反意疑問句的用法。
教學設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小紅旗若干(作為獎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引入(Presentation)
名曲欣賞:讓學生在優美的民樂合奏《四季歌》(The song of four seasons)的旋律中進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問題切入: Do you like the music?
The music is beautiful, isn’t it?
What’s the music about?
By the w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Jiangsu now?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Let’s listen to a dialogue between Jim, Bruce and Han Mei.
教學反思:新《課標》注重學生的情感因素,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以及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優美的民樂不僅營造了歡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情緒高漲,同時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受到了音樂的熏陶,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音樂的播放者,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只充當了“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學生仍然是主體。
(二)操練(Drill)
帶著問題聽:
How to ask about the weather?
How is the weather in Sydney?
The weather in Sydney is the same as that in China, isn’t it?
教學反思:聽的環節是“輸入”的過程,帶著問題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的放矢,能更有效地捕捉信息,同時又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并發現需要注意的表達方式,為后面的語言實踐準備實用句型。這種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自己發現新句型用法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了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抽象的語法說教,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分角色操練:讓學生分組分角色、變換角色反復自由操練。
教學反思: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角色、參與實踐、合作交流,從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讓所有學生全面參與,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