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改變命運》讀書筆記范例主題班會教案
李映芳:《學習改變命運》
今天看了一本書,是李曉鵬寫的《學習改變命運》,雖然沒有看完,只看了第二章:動力篇—學習改變命運,但卻“感受非淺”。
看了前言“今日含淚播種,明天歡呼收獲”,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每次考試都考的不太理想,尤其是數學,那就是每次遇到不懂的題都老想著:“這么難的題,別人肯定都不會做,惟獨自己不會。”而且因為過于緊張導致連后面的題都做不下去了。我想有不少同學都會這樣吧!但是作者告訴我:遇到難題不用怕,不會做時,對自己說:“這么難的題目,連我都做不出來,別人自然更做不出來,不用怕。”花了很長時間才做完,不要怕時間不夠,要對自己說:“這么難的題目,居然被我做出來了,這么巧妙的方法別人肯定想不到,嗯,這下比別人多拿了十多分。”這樣你才有更多信心和把握往下做。有的同學會說,這能行嗎?我讀完后也有想過這個問題,畢竟你有了信心,才不會亂了思路,才能一步步推敲直到得出答案,我認為應該可行。應該?那就是不一定啰!是的,只有實行過才方知可行與否,有機會我還真得去驗證一下這個方法!
學習成功,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學會學習,就是在學會成功。這就是我看了這本還沒看完的書的感受,希望讀完后可以學會學習,學會考試和學會成功走上另一個起點—理想的中學!
XX年2月12日
《對自己充滿信心》
接上回讀,慢慢地,讀到這一節,可以很老實地說,我是一個十分缺乏信心的人,對危險、困難總希望它可以不用自己去做而化解或總抱著“躲的一次算一次”的心態去面對困難。
看完這一節,覺得自己屬于中等生。作者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演講老師,上午來的是一所較差的學校的學生,而下午是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上午和下午來的學生都是相反坐的大會堂的,上午來的學生都聚集在會堂后面,前來反而空出來;而下午來的學生則是前面坐的滿滿的,后排卻沒有人坐。作者覺得這不是偶然的,我覺得是必然的,那是因為上午來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怕坐在前面老師提問自己,他們習慣把自己當作平常人,哪人多就往哪湊,生怕自己顯得與眾不同;而下午來的同學之所以能進入重點中學,敢于往前排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這只是一件小事,足以說明信心對于學習成功的重要性。而我說我是中等生,因為我有時敢于面對困難,有信心去應付,但有時候卻退避三舍,沒有信心。
什么東西讓人缺乏信心呢,就是遇到困難你不去勇敢地戰勝它,面對危險,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戰勝它,危險將會因為你的逃避而增加,將因為你的挑戰而減少。對成功缺乏信心,唯一的辦法就是去盡全力獲得成功,信心將因為你的挑戰而增加,將因為你的放棄而減少。我希望我能慢慢往前走,成功充滿信心的人,因為充滿信心而令學習往前跨進一步!
XX年2月23日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在本冊書里學了一篇海倫·凱勒的文章《再塑生命》,猛然對一個失明、失聰、失聲的傷殘人士十分同情,也十分好奇,同情她的遭遇,好奇的是一個像她這樣的傷殘人士在她出生第二年時就變成失明、失聰、失聲,為什么還能活在世界上,直到她87歲。為此,特地去尋找一本關于海倫·凱勒的書籍。
……
是的,對于一個永遠生活在黑暗里,失去光明的人,若讓他/她有三天光明的話,也會希望看見一些希望看見的事物,會把目光投向以前從未見過、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并將它們儲存下來,以便為日后漫長的黑夜所用。善用自己的一切,善待身邊的一切,把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這樣你就會過得很精彩;善用自己的器官,就像明天你將失去光明、失去動聽的聲音、失去清脆的嗓音一樣,盡享我們所能接觸到的美好吧!
XX年3月9日
李遠洋:
《北京斷章》:
這篇運用了斷片式靈動跳躍的手法,同樣在擁有自己真摯的青春,感情經歷中,抒發著對北京的滄桑的感唱高唱,不乏身后歷史的蒼范背影。
《有月亮的晚上》:
古往今來,有多少吟詠過月夜,恐怕是數也數不清的。然而,這篇文章中的意境,卻從來沒有任何人的筆下見過。這個有月亮的晚上,在作者筆下所呈現的,是一種別樣的美。看來,獨特的生活體驗確實是文學藝術的源泉,它成就了一個山鄉教師的文學夢,也成就了這篇令人吟誦再三的妙文。
月光下學生和老師邊走邊談的和諧和親密,是月光下教室里老師看書學生做功課的寧靜氛圍,是月光下學生故意唱給老師聽的漸漸遠去的歌聲……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風景和景物,顯現出了師生之間那種難得的相守、相望、相知、相伴,這才和月光一起,匯成了那片有如詩境和夢境一樣的天地。
《世界的底色》
這篇文章運用對比的手法,告訴讀者“世界的底色”——綠色對這個世界,對人類是多么重要。首先是綠色民其他顏色的對比。紅色熱烈、奔放,但如果成了“紅海洋”就容易讓人厭惡;黑色莊重、沉著,但如果滿目皆黑,就讓人透不過來;只有綠色“多多益善,永遠不嫌過頭”,“叫人神清氣爽”。其次是人們護綠與毀綠行為的對比。“保護這世界的底色,是歷史是要記一筆的”而沒有了綠色,即使“滿眼的金碧輝煌,難道不覺得人生氣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