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
評價的方法可以利用相對評價模式,即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所達到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與原有的水平相比較,看看是否有進步,如果僅看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來評價,則對那些知識水平暫時低下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而評價的內容為:
(1)知識目標
學生學習的目標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并掌握每節課所學的內容,它并不僅僅局限于對一些概念、原理的機械記憶,或者對教師規定的任務、作業的機械模仿,或者占有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靈活的知識,能與以前所學的知識建立關聯,達到同化和順應,成為學生自己知識體系的內容。評價內容為:
l 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述所學的知識。
l 能否基于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
l 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即保持關鍵特征不變,而改變非關鍵特征,從而使原來的關系體現在新的形式中,這要求學習者概括地把握知識的真正含義。
l 能否綜合相關的知識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往往并不是單憑一個知識點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綜合幾方面的知識,才能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知識的整合是與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密切相關的。
l 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學校學習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而靈活的遷移,依賴于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的深度。
(2)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課堂中學生有充分的實踐機會,教師的教學不再是滿堂灌,先講概念和原理及例子,然后讓學生模仿,大多采用自主學習法、基于任務驅動的教法、拋錨式教法、支架式教法、隨機進入教法等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任務設計出一個主題(任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具有研究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而所用到的知識就是學生已學的知識和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掌握的知識,當任務完成的時候,學生也就學完了(建構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教師只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以幫助,促進學生完成任務并達到知識的建構。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應該結合過程和結果,評價內容為:
l 對完成任務的積極的態度,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樂意去做。
l 確定學習內容表的能力。即學生能否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確定與該任務有關的所有知識點。
l 獲取、篩選、利用與任務有關的信息與資料的能力。
l 控制并診斷自己所做的決策的能力。既能診斷已學知識是否牢固掌握并能靈活應用,又能在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中進行選擇、確定解決任務的最佳策略等。
l 建構新知識的能力。既然完成任務需要用到沒有學過的知識,學生能否獨立思考、通過查閱教材或幫助材料,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并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社會環境中)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正確性加以檢驗。
l 完成任務的速度、效度(創新性)。
(3)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任務常常是單個學生所無法完成的,小組成員擁有相互依賴的資源來完成共同的任務,而且任務的結果、完成的過程不唯一,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任務的結果完全依賴于小組的共同努力,從而更能引發學生的深層次的溝通。判斷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評價內容為:
l 收集有助于完成任務的資料的多少。
l 資料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
l 對所給任務提出的假設和推論、有用觀點(創新思想)的多少。
l 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
l 聆聽、理解、接納小組其他成員的觀點。
l 動手參與制作的貢獻(互助)。
l 自我診斷和反饋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的注意點
教學設計中各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不是直線式的過程,而是非線性的,需要隨著教學進程不斷的調整,所以教學設計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課前的教學設計的結果并不是對教師教的方案進行描述或規定,而是對學生、教師、教學資源等對所教內容的方案進行支持的描述,課前的教學設計不是教學過程的精確化描述,而是為了教學過程的開展中遇到問題的應變做準備,真正有效的教學設計發生于課堂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