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對同伴評價的反思
去年6月,我到北京參加了Intel電腦創新思維的教師培訓,它以社區任務活動課程實施模式引導整個課堂,其中學生的參與和協作評價作為重要的學生評價標準之一。我在培訓結束后進一步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同伴評價作出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喜歡采用同伴評價這種方式,但在進行具體操作時卻又缺乏嚴密性和科學性,認為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一下,議一下就算是進行過同伴評價了,蜻蜓點水式的膚淺,使得同伴評價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信息技術的課時為每周一節課,時量為40分鐘,一堂課基本只能完成相應的課程內容,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學生之間的評價,加之學生人數多,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展開團隊活動,同伴評價的步驟往往被簡化乃至省略。其二:雖然課程改革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仍比較薄弱,大部分學生還是扮演被動服從的接受知識的角色,師生,生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這導致同伴評價效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其三:在同伴評價中,學生容易出現保守或不合作的態度,或者只對同伴給出一些模糊或空泛的評價。學生之間對各自能力的不信任,也會導致評價多限于表層,影響到學生參與同伴評價的積極性。
同伴評價是指在評價時利用同伴的力量,在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發揮互助合作與知識共享的精神,通過觀察、模仿、評價同學的作品,實現學習目的的一種評價方式。在同伴評價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批判能力,并希望以此促進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同伴評價過程中,被評價的對象要靜心傾聽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管對同伴評價的內容是否認同,都不得在次此階段發表言論,以便評價者能暢所欲言、大膽評價。學生 傾聽他人評價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如果評價意見是表示贊揚的,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強化學生的研究興趣;而批評性的意見則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類似情境中加以改進。對不能認同的批評性意見,靜心傾聽本身就是對學生人格、心理耐挫力、人際合作意見和能力的一種訓練。
同伴評價的實施步驟:
1、指定評價標準:
在進行同伴評價前,教師和學生應首先共同商議并制定出一份評價細則,細則標準越充分越好。目的是使師生之間的評價標準達成一致。一方面,教師可以借此細則來體現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和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規范學生的評價標準,使他們的評價更加客觀和有效。
2、展開同伴評價:
同伴評價的形式可以是小組集體同伴評價,也可以是個體同伴評價,將被評的學生作品展示給評價者,要求他們按照既定的評價標準采用某種評價方式對學習同伴的作品進行評價,這樣可使評價結論更加客觀,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效的利用細則深切體會教學活動的意義。
3、反饋評價結果,修改作品:
第一輪同伴評價完成后,學習者按評價意見修改作品,然后將原作品和修改過的作品一同交由教師再作評價,再次重復進行同伴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過接受別人意見、修改作品的過程,更能掌握所學的內容,學習同伴的反饋和教師的反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幫助,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