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第七冊教案1、測量物體的溫度
課 題 | 1、測量物體的溫度 |
| ||||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 上課日期 9 月 12 日 |
| ||||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初步知道溫度表的基本構造。 2、使學生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學生學會表示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
| ||||
教學 準備 | 杯子、水槽、溫度表模型或投影。 |
| ||||
教學過程 設計 |
| |||||
教學內容 | 師生活動 | 備注 |
| |||
一、引新 二、溫度表的初步認識 三、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溫度的讀法。 四、溫度的讀法與寫法訓練 五、總結、結束本課 | 1、師:(出示兩杯冒熱氣的水)如果要判別這兩杯水,哪杯水溫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討論)(可以憑眼觀察) 師:如果這里又有兩杯水都不冒熱氣,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別哪標水溫高呢? 生:(討論、試驗)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運用感覺器官來判別水溫的高低,這辦法不錯,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體的溫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才能用手去感覺物體溫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熱過的油,從外表看不出它溫度很高,隨便用手摸,就會出事故的。 2、 師:剛才經過討論,我們知道用手能感覺出溫度的高低。但是,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溫水、熱水)請一同學上來,用兩只手分別放進冷、熱水中,請同學說說兩只手對兩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過了一會兒請這同學將兩只手同時放入中間一只水盆中,然后讓他說說對這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 師:同一盆水,這兩只手對它溫度的高低的感覺,為什么會有不同呢?說明手對溫度的感覺是否可靠? 生:(討論)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使我們知道了,人的手有時可以判別物體的高低,但有時也不可靠,要精確知道物體的溫度必須用溫度表來測量。這一單元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測量物體的溫度。(板書課題) 師:(出示溫度表)這是溫度表,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它的構造,溫度表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生:觀察桌上的溫度表并討論。 師:(小結)一般我們把溫度表分成封閉的玻璃管和管內的水銀兩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還有刻度。 師:溫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觀察、思考。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溫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內有水銀,水銀液柱隨溫度的高低會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顯示出溫度的高低了。 師:那么有誰知道單位是什么呢?(生答)現在我們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如今天的氣溫就讀成(板書)20攝氏度(具體數字可根據上課當天的氣溫)。如果要書寫就寫作“20℃”(板書)。 1、師:誰知道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正確的讀法是怎樣的?應該怎樣寫呢? 生“讀100攝氏度 寫100℃(板書) 師:那么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怎么寫? 生:讀0攝氏度 寫0℃(板書) 師:有時溫度比零度還要低,該怎么表示呢? 師:(指導)零下溫度要標以“零下”多少攝氏度,寫時在數字前面用“—”符號表示。例如零下5攝氏度寫作“—5℃”。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動“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變化) 生:(根據“液柱”的位置進行讀、寫練習) 2、師:剛才通過練習,大家知道了表示溫度的讀與寫的方法,但有時溫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線上,那怎么讀呢?(出示模型)由于我們在數學課還未學到小數,現在我們就采用這個方法來表示溫度:當液柱超過半格時,我們就加一度(舉例);當液柱不足半格時,就不要加(舉例)。 師:(在模型上拉動“液柱”出題) 生:進行練習 | |
| |||
課后感受 | 學生能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水溫。多數同學測量較準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