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5、4地貌的變化(2課時)
第四節 地貌的變化教材分析
地殼和宇宙間的一切物質一樣,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地殼表面的面貌,僅是地殼漫長發展歷史中的一個鏡頭。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其能量可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自地球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來自地球的外部,如風和流水等的侵蝕作用。
本節教材由于對地貌變化的時間等感性認識不強,需要利用地理光盤、投影片、掛圖及模型等教具進行直觀教學,增強學生的感受性認識。
教法指導
一、 授課思路與方法
1.運用地理光盤或投影片進行電化教學,使學生能直觀地感受海陸變遷、褶皺斷層、火山地震的發生及來自地球外部力量對地殼的侵蝕。
2.充分利用地理模型,增強學生的感受性認識。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實例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海陸變遷、地殼運動引起的褶皺和斷層的形態,以及褶皺山、斷層山、褶皺-斷層山的形成。
2.介紹地震、火山發生過程以及對人類的影響和地殼外部的作用。
(二)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運動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海陸變遷及促使地貌變化的力量。
2.教學難點 :褶皺斷層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三、教學準備
1.海陸變遷的地理光盤或投影片;
2.褶皺和斷層的模型或掛圖。
四、教學過程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表的形態,了解了陸地地貌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五種類型,海底地貌有大陸架、大陸坡及大洋底等,那么,這些陸地和海洋的地貌是否一成不變的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引入新課:
(一) 海陸變遷
1.由于地貌的演變,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也可以變成海洋。
科學家經過對當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的考察和精密測量,發現它在2500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學家還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許多海洋生物化石,而且還發現喜馬拉雅山現在還在不斷地升高(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8.5毫米).這個例子說明海洋能夠變成陸地,其實陸地也可能變成海洋,如中國臺灣海峽過去是陸地,后來因地殼下陷,兩邊海水涌入,形成海峽.據考證,現在中國臺灣海峽的底部也保留著古河道的痕跡,說明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2.促使地貌變化的動力
(1)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
(2)來自地球的外部,如風和流水等的侵蝕作用。
(二)地殼運動
我們要了解地殼的變動,主要是研究地層,地層在形成時一般是呈水平的,由于在地殼運動中,產生水平運動與升降運動,地層受力的作用使其變形、變位。表現為巖層彎曲、傾斜、斷裂,形成地貌的褶皺與斷層。
在山區,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巖層的變形和變位,這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有的地表隆起、有的地表下陷,這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教師出示褶皺、斷層示意圖或投影片,如有條件播放地理教學錄像片,向學生講解褶皺、斷層的概念、形成與表現。
1.褶皺
(1)有的巖層連續向上拱起,有的巖層連續向下彎曲,這種連續完整的變形,叫做褶皺。
(2)褶皺的形成:巖層在地殼運動中受擠壓而發生彎曲。教師向學生演示褶皺模型,示意講解受力的方向、及彎曲的巖層。
(3)褶皺山:世界上大部分山脈都是因褶皺隆起而形成的,這種山脈叫褶皺山。如喜馬拉雅山、四川盆地東部的山脈。
2.斷層
(1)有的巖層在斷裂后,巖層的位置會相互錯開,巖層的這種變化叫做斷層。
(2)巖層斷裂后抬升,形成山脈,叫斷層山。如中國臺灣島上的臺東山脈是大型斷層山,廬山、泰山也是斷裂抬升形成的山地。
(3)巖層斷裂后部分凹陷,形成裂谷,如陜西省的渭河平原、非洲的東非大裂谷。教師講解課本圖5-13秦嶺大斷崖示意圖:1)泰嶺巖塊相對抬起形成山脈; 2)渭河平原巖塊相對凹陷形成裂谷。
(4)斷層的形成:巖層受擠壓或伸拉過度,發生斷裂錯位。教師可用板圖形式進行示意講解。
3.褶皺-斷層山
在自然界中的許多山脈的形成不單單是這么簡單,往往是先褶皺隆起,后又斷裂抬升而形成的,這叫做褶皺-斷層山。如天山就是一座典型的褶皺-斷層山。
教師小結:地球上的地貌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促使變化動力有來自地球的內部和外部。地殼運動中,有的使巖層發生連續變形形成褶皺、有的使巖層位置斷裂后相互錯開形成斷裂 、有的先褶皺后又發生斷裂,形成褶皺-斷層山的地貌。總之,這些褶皺、斷層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五、板書設計
(1) 海洋變成陸地-
1、地貌演變 喜馬拉雅山。
(一)海陸變遷 (2)陸地變成海洋-
中國臺灣海峽。
(1) 來自地球的內部的動力,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
2、地貌變化 (2)來自地球的外部的動力,如風和流水等的侵蝕作用。
(1)概念:巖層連續向上拱起、向下彎曲
1.褶皺 (2)形成:擠壓、彎曲
(3)表現:喜馬拉雅山
(1)概念:巖層在斷裂后,位置相互錯開。 2.斷層 (2)形成:巖層擠壓或伸拉過度發生斷裂
錯位。
(3)表現:巖層斷裂后抬升,形成山脈,
斷裂后部分凹陷,形成裂谷,臺東山脈、渭河平原。
3.褶皺-斷層山:先褶皺隆起,后又斷裂抬升。
六、習題解析
1.隨堂練習
(1)觀察課本圖5-14“褶皺和斷層”,可知原始的巖層一般是 的,受地殼運動的影響,巖層發生 ,但保持連續完整的變形,叫做 。
(2)因 而形成的山,叫做褶皺山,如 山是典型的褶皺山。因 而形成的山叫斷層山,如 山脈就是大型的斷層山。因先 ,后又 而形成的山,叫做褶皺-斷層山,如 就是一座典型的褶皺-斷層山。
(3)關于喜馬拉雅山脈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峻的山脈
(B)是典型的褶皺-斷層山
(C)是典型的褶皺山
(D)在幾千萬年以前就形成山脈了
(4)下列地區的地質構造與東非大裂谷相似的是 ( )
(A)臺東山脈 (B)廬山、泰山
(C)渭河平原 (D)天山山脈
2.課后作業
(5)下列山脈地質條件與泰山相同的是 ( )
(A)喜馬拉雅山 (B)四川東部山脈
(C)天山 (D)廬山
(6)促使地貌變化的動力來自地球外部的有 ( )
(A)地殼運動 (B)地震
(C)風、流水 (D)火山
(7)填表說明三種山地的成因,并舉例。
形 成 原 因 | 舉 例 | |
褶 皺 山 | ||
斷 層 山 | ||
褶皺-斷層山 |
(8)讀下列兩幅示意圖,回答:
圖5-3褶皺和斷層示意圖(1)
(A)(a)圖中表示 構造,(b)圖中表示 構造。
(B)(a)圖反映的巖層特點是 ,(b)圖反映的巖層特點是
(C)反映(a)圖的我國著名山地有 ,反映(b)圖的我國著名山地有 。
(9)下列四幅圖中能反映我國廬山、泰山地質剖面圖的是 ( )
圖5-4褶皺和斷層示意圖(2)
3.參考答案
(1)水平 彎曲 褶皺 (2)褶皺 喜馬拉雅山 斷層 臺東 褶皺隆起 斷裂抬升 天山 (3)(C) (4)(C) (5)(D) (6)(C) (7)
巖層發生彎曲隆起 | 喜馬拉雅山 | |
巖層發生斷裂并錯位抬升 | 泰山、廬山 | |
先褶皺隆起,后又斷裂抬升 | 天山 |
(8)(A)斷層 褶皺 (B)巖層發生斷裂并錯位 巖層發生彎曲 (C) 廬山、泰山 喜馬拉雅山、四川盆地東部山地。 (9)(B)
4.簡要分析
(1)地層在形成時一般是呈水平的,由于在地殼運動中,產生水平運動與升降運動,地層受力的作用使其變形、變位。表現為巖層彎曲、傾斜、斷裂,形成地貌的褶皺與斷層。
(3)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后隆起的一座非常典型的褶皺山脈。
(4)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我國渭河平原也是秦嶺大斷崖斷裂凹陷而成。
(6)促使地貌變化的動力主要有兩個1)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2)來自地球的外部,如風和流水等的侵蝕作用。
(8)這是一道了解地殼運動中褶皺、斷層的綜合分析題,根據題意,辨認褶皺、斷層的構造。結合課本知識,說出褶皺、斷層的構造的特點,最后列舉我國著名的褶皺、斷層山脈。
(9)我們知道巖層在形成的過程中若沒有受到外界的擠壓或伸拉,一般為水平的,如題中的圖(A)。當巖層受到外界的擠壓時,巖層就要發生彎曲和傾斜,或向上拱,或向下彎曲,如C。當巖層彎曲的程度超過巖層的承受能力時,巖層會發生斷裂并錯位,如圖B和D。我國的廬山、泰山是屬于斷裂抬升形成的山地。比較B圖和D圖,D圖反映的是既有斷層,也有褶皺,故廬山 、泰山應屬于B圖。
七、參考資料
褶曲和斷層模型制作 褶曲和斷層模型制作方法簡單,兩者結構一致,都是由木框、玻璃、海綿(或泡沫塑料)、手柄組成,褶曲模型(一個拱稱褶曲,兩個以上的拱稱褶皺)的制作,宜用輕質光滑的木塊(或硬質塑料板)做框,里面宜用海綿加膠水粘住,裝上手柄(如圖5-5褶曲模型示意圖);斷層模型外殼宜用輕質光滑的木塊(或硬質塑料板)做框,白色塑料切成三塊(如圖5-6斷層模型示意圖)也須裝上手柄。在褶曲和斷層模型上分別用水彩顏色畫上巖層和巖層產狀符號,看上去更加逼真,其具體制作方法參看圖5-5、圖5-6示意圖。
圖5-5褶曲模型示意圖 圖5-6斷層模型示意圖
演示“斷層”時,只要握住手柄,用適當的力往中間推,“斷層”箱里的(A)、C兩塊泡沫塑料向中間移動,B塊泡沫塑料受到擠壓就上升。在演示“褶曲”時,用同樣的方法,“褶曲”箱里的海綿向上拱起,就產生了“斷層和褶曲”使用十分方便。為使手柄能靈活移動,木框兩側的孔不宜太小,還可在孔內和“斷層”面上涂一些滑石粉,以增加其光滑度。(曹省之)
[第二課時]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地震、火山的發生過程以及對人類的影響和地殼外部的作用。
2.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對地球的侵蝕作用。
(二)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時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世界是物質的、運動的觀點,進行無神論教育。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的重點:火山的噴發現象,地震的震級。
2.教學的難點:風、流水及人類的作用等地球外部力量對地球地貌的改變。
三、教學準備
1.火山、地震示意掛圖或投影片,有條件準備教學錄像。
2.火山噴發演示模型。
3.流水地貌 、風蝕地貌示意圖。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教師提問:
1.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動力是什么?
2.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根據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海陸變遷的動力,有的來自地球的內部,有的來自地球的外部。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火山、地震。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殼運動,了解了褶皺與斷層,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火山、地震。
(一) 火山和地震
1.火山
教師出示火山噴發模型進行演示,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火山噴發的整個過程。
(1)火山的構造:巖漿、火山通道和火山口
教師演示完畢后,讓學生看課本圖5-15火山噴發,并在黑板報上板圖示意,了解火山的結構。
(2)火山噴發:是指地殼內部的灼熱巖漿猛烈沖出地面的現象。一般發生在地殼裂口處或地殼脆弱的地方。
(3)火山噴出的物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
1)氣態:水蒸氣(占60-90%)、氫氣、氮氣、二氧化硫等。
2)液態:高溫巖漿。
3)固態:火山彈、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火山噴發根據強度大小分噴發式火山和寧靜式火山。噴發式火山是強烈噴出,課本中的圖例與演示模型是屬于此類,寧靜式火山是巖漿從火山口溢出向下流動。
(4)火山的種類:分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類。我國發現的火山大多為死火山,只有極少數有火山活動。
2.地震
(1)概念:指地殼的突然震動。
(2)形成原因:1)構造地震:巖層斷裂而引起; 2)火山地震;火山噴發而引起的地震。
當今世界上的地震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是構造地震,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大部分地震只能借助于地震儀才能感知。當一次地震發生時,它釋放一定的能量,釋放能量級多少,用震級來表示,震級越高,說明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
(3)一般我們把3級以上稱為有感地震,5 級以上對地面有破壞作用的地震稱破壞性地震。教師出示我國地震分布示意圖,或播放有關地震的教學錄像片,指出;我國是多地震國家,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設有地震臺站,從事地震監察工作。
(4)火山和地震發生在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世界上的有二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以上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這些都是來自地球內部,那么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又是怎樣影響地貌形態的呢?
(四)來自地球外部的作用
流水、風、海浪、冰川等是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還有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力量,是改變地球地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教師出示流水地貌圖或指導學生觀察課本圖5-16的流水引起地貌變化圖。歸納:
1.流水的侵蝕
在“流水沖刷形成山谷”圖中,我們看到,在山區,水流湍急,水流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沖刷,因而,山區往往會形成幽深河谷,一般稱“V”形河谷。
2.流水的堆積
觀察“流水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圖,我們可以看到河流從高處流入平坦地區,由于流速一降,使流水中帶來的物質發生堆積作用,這樣就形成河漫灘,逐漸使河道發生彎曲。
除此之外,風、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貌產生侵蝕風化、搬運和堆積作用,改變地球表面的形態。
3.人為的影響
如“千島湖”、長江三峽等,都是人類改造地貌外表的作用,同樣會改變地球外表的形態。請學生舉出所見的人類改變地貌形態的例子。
一、 板書設計
(三)火山和地震
(1)火山的構造:巖漿、火山通道和火山口
(2)火山噴發:是指地殼內部的灼熱巖漿猛烈沖出地面的現象。
1)氣態:水蒸氣(占60-90%)、
(3) 火山噴出 氫氣、氮氣、二氧化硫等。
1.火山 的物質 2)液態:高溫巖漿。
3)固態:火山彈、火山砂和 火山灰等。
1)噴發式火山是強烈 (4)火山噴發 噴出
2)寧靜式火山是巖漿從火 山口溢出向下流動。
活火山
(5)火山種類 休眠火山
死火山
(1)概念:指地殼的突然震動。
構造地震:巖層斷裂而引起;
2.地震 (2)形成原因
火山地震;火山噴發引起地震。
(3)地震發生在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
(四)來自地球外部的作用
1.自然力量:流水、風、海浪、冰川等
地球外部的力量 的侵蝕、堆積。
2.人為的影響:“千島湖”、長江三峽
六、習題解析
1.隨堂練習
(1)火山噴出的氣態物質中,占60-90%的是 ( )
(A)氮氣 (B)氫氣 (C)二氧化硫 (D)水蒸氣
(2)下列有關火山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 )
(A)火山噴發的物質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
(B)火山噴發時,可能引起地震
(C)火山噴出的氣態物質中,水蒸氣最多
(D)我國目前發現的火山,大部分是活火山,只有少數是死火山。 ( )
(3)下列哪個級別以上的地震,被稱為破壞性地震( )
(A)3級 (B)4級 (C)5級 (D)8級
(4)下列屬于人為造成的地貌變化現象是 ( )
(A)千島湖的形成 (B)中國臺灣海峽的形成
(D)唐山地震的出現 (D)喜馬拉雅山的上
(5)地球內部巖漿猛烈沖擊地面時出現的現象叫 ( )
(A)斷層 (B)褶皺 (C)地震 (D)火山爆發
2.課后作業
(6)下列不屬于自然發生地貌變化動力的是 ( )
(A)地殼運動 (B)千島湖的形成
(C)火山噴發、地震 (D)流水侵蝕地貌
(7)來自地殼外部的,能引起地貌改變的作用有 ( )
(A)流水、風、海浪和冰川 (B)大陸漂移
(C)火山和地震 (D)板塊構造運動
(8)流水、風、海浪和冰川引起地貌變化的作用和方式是 和 。
(9)地震是指地殼的 。形起地震的原因可能有 和 。地震的大小常用 來表示,一般地說 以上為有感地震, 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3.參考答案
(1)(D) (2)(D) (3)(D) (4)(A) (5)(D) (6)(B) (7)(A) (8)侵蝕 堆積 (9)突然震動 巖層斷裂 火山噴發 震級 3級 5級
4.簡要分析
(1)火山噴出的物質中有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其中氣態物質中主要是水蒸氣(占60-90%),其他是氫氣、氮氣、二氧化硫等。
(2)火山的種類分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類。我國發現的火山大多為死火山,只有極少數有火山活動。所以第四個選項是錯誤的。
(5)火山噴發是指地殼內部的灼熱巖漿猛烈沖出地面的現象。一般發生在地殼裂口處或地殼脆弱的地方。
(6)“千島湖”是人類改造地貌外表的作用,人類改造大自然同樣會改變地球外表的形態。不屬于自然發生地貌變化的動力。
(7)流水、風、海浪、冰川等是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是改變地球地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
(9)地震是指地殼的突然震動。形成原因主要有巖層斷裂而引起(構造地震),火山噴發而引起的(火山地震)。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是構造地震,地震發生時,它釋放一定的能量,釋放能量級多少,用震級來表示,震級越高,說明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一般我們把3級以上稱為有感地震,5 級以上對地面有破壞作用的地震稱破壞性地震。
七、參考資料
構造地震 由地質構造作用所產生的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震。其成因說法不一,斷層說是最流行的構造地震成因假說,認為巖層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產生應變積累應變能,應變超過一定的極限,巖石破裂,應變能釋放,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來,產生地震。巖漿說認為因巖石導熱性不均,地下巖石部分融為巖漿,體積膨脹,擠壓圍巖,導致破裂發生地震。相變說認為地下物質在一定溫度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突變為另一種結晶狀態,體積隨之突變,產生地震,此說可以解釋一些深源地震的原因。
—摘自《地理學詞典》
(曹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