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說課稿(精選15篇)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
一、課文導入
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當年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中國農民,漂流到海外去謀生的當兒,身上就常常揣著一撮家鄉的泥土。當時離鄉別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里,還有人藏著這樣的鄉井土 !,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們也要學習的一段被迫離開自己深愛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著有長篇小說《曹雪芹》和《科爾沁旗草原》,成為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家之一。
二、出示目標
(教師明確)
三、學習字詞
自學指導:
1、自己把生字詞讀一遍,并在隨堂作業上寫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并記憶生字詞的意思。
3、把課后“讀一讀 寫一寫”注音記住字形:熾痛 嗥鳴 斑斕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田壟 蚱蜢 污穢
四、整體感知
自學指導:這遍文章所講述的故事很感人,現在我就請同學以最快的速度將課文提示及文章朗讀一遍,聽清楚這樣幾個小問題:
(教師提問的同時要強調問題,并讓學生在書中作勾畫并即使思考)
1、通過讀課文提示你了解了什么?(重在提取重要的知識點)
(時間,背景,事件,學習本課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等)
2、 本文你認為想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故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五、研讀賞析
自學指導:
1、你是怎樣理解課文標題“土地的誓言”?
明確:(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面對土地,作者發出了哪些誓言?(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明確:我必須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書)
3、到底是什么東西催促著作者一定要回到那個日思夜想的地方──故鄉?
明確:從作者心底里有一種聲音在呼喚著,(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并有感情的朗讀。)從作者的成長經歷來講,那片土地對于他來講是那樣的熟悉,(請同學們來講講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樣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
明確:教師小結: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品味形容詞和短語的修飾作用。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
5、你覺得寫了很多事物,你覺得有沒有煩瑣之嫌?
六、問題探究
自學指導:
1、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明確: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2、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
⑴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⑵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⑶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七、拓展延伸
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字數不限。
八、作業布置
你覺得這篇文章中哪些語句寫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動你?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記本上。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2
分析教材和學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所限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所以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他們有著樸素的感情,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師在教之前,務必 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可以讓學生了解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分析教學目標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
1.通過朗讀理解體味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 培養學生品味欣賞優美的激情的語言的能力
3.通過散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4.了解呼告這種形式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品味欣賞優美的激情的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法和學法指導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當年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中國農民,漂流到海外去謀生的當兒,身上就常常揣著一撮家鄉的泥土。當時離鄉別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里,還有人藏著這樣的鄉井土!
今天,我們也要學習的一段被迫離開自己深愛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紹作者創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著有長篇小說《曹雪芹》和《科爾沁旗草原》,成為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家之一。
(聽錄音朗讀后果注音):
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二、整體感知:
1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參考例子如下:
(1)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 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愿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對土地,作者發出了哪些誓言?(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須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研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白樺林 紅高粱 馬群 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東北地區的風情?
教師小結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
(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
(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意;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是不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4.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6 . 請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并加一體會
四、小結
再品全文,說說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運用了那些技巧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
五、拓展遷移。
1.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么請借鑒本文的手法寫一段話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5
竺可楨中學 雨夜無痕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語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對比度非常明顯的文章,作者的思鄉、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去讀,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是按“音樂導入 ——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
d)文章對故鄉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轉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戰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誓死保衛家鄉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 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1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
很高興能參加這次說課活動。今天我要說的課文題目是《土地的誓言》,這是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滿懷激情寫下的充滿濃郁情懷的文章。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方法、教學過程、板書幾個方面來談談對學習這篇課文的做法。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編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教版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課文。這一單元包括小說《最后一課》,散文《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詩歌《黃河頌》、《木蘭詩》五篇課文。它們所表現的主題就是熱愛祖國。祖國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熱愛祖國,就是熱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鄉的身邊……愿意付出一切,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墳前。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僅有的兩段文字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選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畫面,前段描繪了淪喪故鄉昔日的美麗、豐饒,后段敘述作者自己在故鄉的成長足跡,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漸增強的氣勢;運用呼告,直接抒發對土地的熱愛、懷念和眷戀,并發出了為解放故鄉而戰斗,且不惜獻出生命的時代強音。
二、說教學目標和要求
⒈新課標指出,學生應“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感情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據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角度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③學習本文,增強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⒉重點、難點
①重點:本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濃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課教學中重點。
②難點:由于本課有些句子語意豐富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有礙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應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談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包含多重關系,首先應該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我準備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閱讀,學生通過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深沉感情;通過讀,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其次還應該是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我采用“對話法”讓學生和老師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意義。
四、談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心理學告訴我們,經驗能使感受性更敏銳,經驗是產生知覺不可缺少的條件。
初一學生有樸素的情感,豐富敏感的心靈,但由于年齡和時代的限制,根本沒有大故土淪喪,四處漂泊的經歷和體驗,因此盡管他們通過本單元《最后一課》的學習,對亡國之痛有了一點淺層的、局部的認識,學習本課仍需努力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上課之后,簡介本文寫作背景,讓學生看“九一八事變”錄像片斷,重點在難民逃亡的場景。看后,讓學生以其中一個長期漂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進一步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閱讀期待,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⒈默讀課文。①解決字詞,以做到準確朗讀課文。
②找出作者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這是本文關鍵點突破點,找出它有利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⒉以典型段落為例,指導學生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片赤子之情。(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體會出的情感。)
(三)理解、探究
從幼兒到成人,語言感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大致如下:學前的模仿期、小學的背誦期、初中的警句期、高中的體驗期、大學的評論期和成人的應用期。據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初中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有自己的特點,這一特點同他們對自然、社會的了解需要深化同步。他們已從現實生活和閱讀物中接觸到大量的語言現象,需要選取格言、警句、成語、諺語及其他從常用語言中提煉出來的表現力強的精華語句來記憶、理解。新課程強調學習的探究性,老師對學生需要進行問題解決的指導。明白這一點,結合語文有很強的實踐性的特點,我采用品味、探究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他們的智力,增強創新意思,提高綜合能力:
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并深情地朗讀或背誦這些句子。學生互評,老師指導。
然而,由于心理、經歷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區和背景下寫成的,初一學生對個別句子深層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難的,于是我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找出課文中用語別致的句子,并說明別致什么地方?
⒈“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句中的“泛濫”可否換為“擁有”、“充滿”這類詞語?
⒉“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為什么不用“飄蕩”或“回響”過“我的歡笑”之類語句,而用“埋葬”呢?
通過這兩個詞分析探究,引導學生感受創造的優美意境中飽含的真情,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積蘊的激情以及產生的強烈沖擊力,同時也可以看到前后兩段文字在表現感情上的異同:即都表達了對故鄉的真摯熱愛和深切懷念,但后段在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文章的最后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現自己的堅強的誓言。
“泛濫”、“埋葬”兩個詞的運用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外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的困惑的,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給以方法的指導:①明確該詞的本意;②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四)拓展升華
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教學中我采取下列兩個步驟。
①配《在松花江上》音樂,小聲朗誦第二部分,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展示幻燈片,大聲齊讀剛學過的李大釗的名言: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用學生的已知來升華作者的感情,熱愛故土即熱愛祖國,只有對祖國懷有母親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贏得解放,走向富強。化難為易,引起共鳴。 戛然而止,言盡而意無窮。
(五)推薦作業 以《我愛這土地》寫一篇文章,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板書(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語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對比度非常明顯的文章,作者的思鄉、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去讀,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是按“音樂導入——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
d)文章對故鄉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轉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戰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誓死保衛家鄉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3
竺可楨中學 雨夜無痕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著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據本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點:
a、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 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www.letgol.com)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他們主動去閱讀文本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于這是一篇課內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了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閱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語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對比度非常明顯的文章,作者的思鄉、愛國之情總是流于字里行間,這需要我們去讀,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閱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體會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了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于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是按“音樂導入——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著《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著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后再牽涉于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熏陶。
3、字詞鞏固:
強調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閱讀,更有利于情感抒發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后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情感的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泛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
d)文章對故鄉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轉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戰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深情贊美故鄉————————誓死保衛家鄉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4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
《土地的誓言》說課稿 篇15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
教學設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1、感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
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忘記了歷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獨具個性的語言感染學生,“位卑未敢忘憂國”。
播放《松花江上》同時,大屏幕上展示東北原野富有個性的景物,既而出現日寇鐵蹄下山河破碎的場景:日寇占領我們的城市,打著太陽旗的隊伍在大街上行進,殘垣斷壁,土地荒蕪,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侵略者以殺戮我同胞取樂獸性大發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慘遭殺害時那種木然的表情;日寇驅役我們中國人大肆掠奪我們的資源。
我們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沒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實的畫面叩擊他們的靈魂,直面舊中國屈辱的歷史,打動我們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文章。
引導學生聯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達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師的講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這既是骨肉的離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儲備的作用,作為學習資源,我們要充分挖掘它潛在的價值。善于捕捉這些關鍵的語句,借助歌曲在表達情感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法指導
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我有這樣的設計:
作者對關東原野的熱愛,是熾痛的熱愛。課文注釋中,“熾痛”解釋為:熱烈而深切。我認為有些不妥。“熾”解釋為“熱烈”,可以。“痛”的義項也有“深切”但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悲傷”。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原野是“熾痛”的愛?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這對下一步采擷精彩的語句進行評析,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向書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體驗到思想者的快樂,才能達到享受語文學習的境界。
文章中的語言彰顯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和獨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傾訴,是濃烈情感的宣泄,讀來蕩氣回腸。
抓住關鍵詞,提綱挈領,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的關鍵語句。有些語句容易理解,我們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這樣的語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例如:
通過學生自品---交流-----互評-----教師點評,提高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
如果說研讀語句是采擷珍珠,那么通篇朗讀應該是整體欣賞一件藝術品。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輕重緩急,怎樣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領頌,有齊讀。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朗讀。作為拓展閱讀,我們向學生推薦艾青的詩《假如我是一只鳥》。這首詩表達主題和《土地的誓言》一樣。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比較一下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學習本文后,學生最好能夠增加一些愛國詩句的積累。學生不喜歡抄寫詩句。我事先用質地較好的紙張,收集了一些愛國詩句,做了幾張書簽。作為獎品,贈給在課堂上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制作書簽,贈給自己的同桌。這樣,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少了一點枯燥,多了一點思考;淡化了作業的概念,還有了人情味。互贈書簽,交換了思想,感受的是關懷,帶來的是互助雙贏。
教學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