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和諧的新課堂
——《挑山工》課堂點評
孫蕾
今天聆聽了武瓊老師所執教的一堂《挑山工》,感受到了新課堂教師的角色變化。新課程對教師有了新的要求,教師應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但作為一線教師卻總是很難把握好這個“度”。今天這堂課讓我茅塞頓開。
一、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開課伊始,吳老師便就課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讀文中尋找問題答案。問題是學生提出來的,老師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中自己去尋求答案,而不是告訴給學生現成的結論。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者,而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使教學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這節課上教師講得也不少,但講的主要不是教學的具體內容,而是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學習的對“話”。
在課上教師還有這樣幾句話:“咱們學習‘挑山工’這一課不是要知道這么一件事,而是要學習挑山工從生活中、工作中、實踐中找竅門的方法,更要學習挑山工的什么精神?”“你愿意讀哪幾句,就讀哪幾句,讀給同學聽也行,讀給自己也可以。”
從以上的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看出,武老師的語文課,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感受課文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從“挑山工”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課堂。
二、語言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語言”與“精神是合二為一的,共生共構的。這堂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同文本、同作者、同老師、同學進行著平等的對話,在感情交流、思維碰撞與爭鋒下,獲得人生的感悟,激情的勃發和個性的張揚。從武老師的整個教學環節中我們發現,她較好地處理了“訓練”與“感悟”之間的關系。前面的畫、評、說、比、問等環節的精心設計,讓學生聽、說、讀、寫諸方面都得到了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了挑山工工作的辛苦,為下面學生感悟出挑山工話語中的哲理打下基礎。而且,整個學習過程中以讀為憑借,為媒介,讀中理解、揣摩、品味,讀中有所感,有所悟,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努力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吳老師不僅引導學生感悟了文本的精妙的語言,而且不忘授以學生閱讀的方法,令其學生受益終生,同時也令聽課的我們受益匪淺,明確了新課程下如課創建一個和諧的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