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草原》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第二課時第一部分
師:大家覺得研究這些問題有意思沒有?
生:有。
師:那咱們接著研究。再來考慮這個(指板書“低吟”)咱們歸納一下,誰再把后面的好好讀一次,讀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體,后來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來看到草原的部分。
師:草原的細部,看得非常細,對不對?
生:對。
師:(在“整體”下寫“細部”)他深入到草原的細部去看了,那么他的情感還是豪放的嗎?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呢?剛才有同學說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確。(在“豪放”下寫“沉醉”)已經沉醉了,那么什么樣的景色能夠使他沉醉呢?
生:是柔美的景色。
師:對了。(在板書“開闊”下寫“柔美”,這時板書為:細部——柔美——沉醉——低吟)說得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讀出來,把作者那種沉醉的情感讀出來?誰能完成這個任務?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輕輕流入云際。”
師:讀得不錯,你們沉醉了嗎?
生:沉醉了。
師:真沉醉了嗎?自己把剛才這一部分輕輕地讀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給沉醉了,開始。
(學生自讀課文)
師:好,停止。課文第一段大家學得非常好。從閱讀學習中,我們知道了作者進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變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寫的。我們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情景交融地學習了課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體會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們學習后面的課文。剛才上課時大家說了,后半部分課文寫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熱情接待,表現了蒙族的風情,那就得在讀書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細思考。大家先認真讀課文,準備更好的發言。第一次發言時先把后半部分課文都講了哪些內容弄清楚,從整體內容上,把后半部分課文內容把握一下。好,開始自讀課文。(學生自讀,教師行間巡視輔導)
師:我們現在開始研究后半部分課文的內容層次。
生:我認為課文后半部分一共寫了四個自然段,正好是四個內容。首先是作者他們受到蒙族人民的熱情歡迎,然后寫……
師:先等一下,我們說了一段說一段,你剛才說的這一段,你能給它起個小標題嗎?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
師:再簡單點。
生:迎接。
師: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師:很好,簡單明確。(板書:“迎客”)下一段。
生:第二段講他們互相握手,可以寫“握手”
師:他們辦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嗎?
生:迎接。
師:上一段不是已經迎接了嗎?誰知道?
生:民族團結。
師:這是整個課文的思想,每個段都表現了民族團結。看來你們真的說不出來了,我們叫它“相見”,兩族人在這里停下來,正式會面相見,可以嗎?
生:可以。(教師板書“相見”)
師:接著說。換一位同學吧,你別把四段都說完。
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節目、喝酒。
師:小標題呢?
生:聯歡。
師:沒有吃飯先聯歡?不過這里也有一個蒙族的風俗。我們漢人吃飯、敬酒時,一般都不唱歌。蒙族人不一樣,一邊飲酒,一邊唱歌,端上酒杯走過來,舉高高的,唱上歌,請你干杯,光敬酒歌,祝酒詞就有好幾首,所以這里唱歌還不是聯歡。但小標題肯定不能叫“吃飯”。(笑聲)好好想一想,這是蒙族人對漢族同胞的什么?
生:款待。
師:好,非常正確。(板書“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
生:最后一段可以說是“聯歡”。
師:行,(板書“聯歡”)我們開始逐段學習。現在開始可以嗎?
生:可以。
師:我們開始討論。這回發言,我要求你一邊說,一邊把你所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讀出來。就像剛才那位同學那樣,又說,又讀,再加上自己的評論,會說嗎?
生:我在第二小節的這句(讀)“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在汽車的左右與前面引路。”這句表現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來了,到幾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們這里,如果到別人家做客,進去就是了,從不到幾十里外去迎接。
師:她說得對不對?
生:對。
師:幾十里外去迎接,而且看到汽車來了,馬上掉轉馬頭給客人帶路,咱們給它簡化一下,迎客的方式是,(在板書“迎客”后寫“幾十里外馳馬”)騎馬好還是馳馬好?
生:馳馬好。
師:馳馬好,馳馬怎么樣啊?
生:快。
師:對了,(在“馳馬”后寫“帶路”)馳馬帶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點?
生:是。
師:你站起來,我問你,根據這個“馳”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來回答你剛才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個“飛”。
生:我想因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帶回自己的家里,他們非常好客,所以想盡快地讓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們好像要飛。
師:對了,所以好像要飛一樣,對了,請坐。那么大家看一看,他們剛剛入草原的時候,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啊?
生:(讀)“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師:(打斷)好,既初入草原是這么一種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還是草原。除去忽飛忽落的小鳥外,什么都看不見,什么都聽不見。如果突然看到一種奇特的東西,他會是一種什么心情?